Workflow
中国学
icon
搜索文档
穿透历史 链接当代:中外学者相聚上海再探“何以中国”
新华网· 2025-10-15 20:27
新华社上海10月15日电 题:穿透历史 链接当代:中外学者相聚上海再探"何以中国"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周心怡、唐斯琦 1591年在科隆出版的《欧几里得几何原理》与1858年在上海出版的《几何原本》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现场一同陈列,仿佛展开一场"文明对 话"。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14日在上海拉开帷幕,约500名中外学者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主题,再探"何以中国"。 多位知名学者在主论坛指出,中国学研究"正在变得更加全球化",面对各种挑战,当今世界更加希望了解中国、学习中国,然而今日之中国依然 尚未被世界完整理解。读懂中国、问"道"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人类携手迈向更好的未来。 ——读懂中国 一段时间来"中国之问"盛行起来。为什么是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究竟有哪些优势?与会中国学专家认为,回答"中国之问",需要溯历史源头,循 文化根基,躬耕中国学。 "中国学的全球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英国知名作家、评论家马丁·雅克在大会发言中指出,他所观察、研究的中国学,正在进入2.0版。"中国 学不再以西方为中心。""全球南方国家也以中国和中国学叙事为标杆,这与西方的一些偏见论述已迥然不同。" 10 ...
北京外国语大学谢韬:强调“当代性”的中国学更符合时代需要|聚焦世界中国学大会
国际金融报· 2025-10-15 19:57
在谢韬看来,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首要目标是提升人民福祉,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认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良好的治理,这一点 也呼应了亨廷顿的另一个洞见:政府之间最重要的差异不是政府的形式,而是治理的程度。 谢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意义的政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为一些现有理论提供了更多支 持,二是挑战了一些流行的假设,三是启发了新的概念和理论。因此,他希望海外学术界能更加关注中 国研究,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 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大会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 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五个平行分论坛议题分别为"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 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多学科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机遇与挑战""青 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 作为与会嘉宾,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进行了精彩的论 述,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学的核心是当代中国与世界,其推广也将助力中国的国际传播。 在探讨中 ...
美国学者高棣民:中国学架起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16: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张澍楠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美国学者高棣民:中国学架起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中新网上海10月15日电 (作者 单维利 张焕迪)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会议 期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荣休教授高棣民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学架起了 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高棣民认为,中国学研究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增进互相理解的同时,也让各国专家学者从新的角度去 审视和理解本国的文化,"中国学架起了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同时参会的意大利青年汉学家范狄补充说,海外中国学是一项跨文化的工作,但汉学家并不只是一座沟 通的桥梁:汉学家的工作是学习中国文化,并从中找到有利于自己国家发展的因素或条件,"汉学家能 够帮助中国文化变成一种世界文化。" 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与会者参加了本次世界中国学大会。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教授内 藤丘对记者表示,中国学研究正在变得全球化,如果能进一步打破沟通障碍,将会取得更加巨大的发 展。(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 ...
“单一的西方视角无法真正理解当代中国”|聚焦世界中国学大会
国际金融报· 2025-10-15 12:20
10月14日,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开幕,英国知名学者、中国问题 专家马丁·雅克在会上表示,中国学正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当前,人们仅处于这一进程的开端。面对变化速度如此之快的 中国,西方学者如果无法跳出既有视角,将无法在动态中真正理解中国。 (马丁·雅克生活照) 马丁·雅克1945年出生于英国西米德兰郡考文垂,他拥有丰富的媒体从业经历,常年出现在BBC、《卫报》《新政治家》 等媒体上。雅克坦言,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学研究者。作为一名经济史学家,雅克因在21世纪初转向对中国的研究而在相 关领域声名鹊起,其专著《当中国统治世界》曾在国际学术界、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讨论。 马丁·雅克同时点出,中国学发展还面临一大核心难题,即中西方之间的范式隔阂。"多数西方学者和专家认为,应通过西 方的棱镜来理解中国,但中国不是西方,也永远不会成为西方"。 "我觉得这是一种过时的意识形态,如果用这种意识形态去看待中国,那么将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中国。要理解中国,就必 须从中国的历史背景出发,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出发。"马丁·雅克强调,研究中国的出发点只能是基于中国自身的国情,而不 是否认中 ...
“让国际了解中国,也让中国讲好自身发展故事”|聚焦世界中国学大会
国际金融报· 2025-10-15 12:20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大会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 中国与当代中国",五个平行分论坛议题为"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多学科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 系""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机遇与挑战""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 作为与会嘉宾,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经济研究主管陈波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题发表了演讲,并在与会间隙接受了记者专 访。 受访者供图 积极构建主动的"叙事权" 在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发展的故事?如何回应诸如"中国冲击"与"产能过剩"的指责?中国的发展经验又能 为陷入困境的全球多边体系提供怎样的启示? 对于上述问题,陈波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学界积极构建中国学的叙事逻辑、叙事空间、叙事主权,可以更好回应这些时代问题。 陈波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指出国际社会上不乏中国相关"产能过剩"的言论,这种指责并非一个单纯的经济学计量问题,其背后交织着战略焦虑、 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复杂考量,"但是人们最终会发现,这样的声音存在于 ...
贯通古今中外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中外嘉宾充分探讨中国道路的文明内涵、经验启示和世界意义
解放日报· 2025-10-15 09:48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认为,中国学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充分体察历史中国与 当代中国的内在联系,秉持大历史观,从新时代出发,溯源而上,完整地而不是局部地、具体地而不是 抽象地、深入地而不是表面地考察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极总结古代中国的智慧,于历史的纵深感中观当 下谋未来。 英国知名作家、评论家马丁·雅克提到20年前中国学的研究面貌。"彼时,中国学研究相对集中于中 国本身,且研究者主体多为汉学家。随着中国的发展并日益成为全球性大国,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与日 俱增,中国学以及对中国学的关注已然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在发言一开始引用魏文侯与苏轼两位中国古人的话,提出对一个对象 的研究,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把这两方面研究的成果结合起来,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这个对 象。"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通过这种双向视角所看到的中国,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丰满的 外观,这才是一个在人类大家庭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 澳大利亚威尔顿国际集团副总裁、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魏华德表示,对中国的认知 不仅限于档案研究或文本分析,更生成于实践过程。若仅从单一认知框架解读中国声音,理解必然 ...
以中国智慧中国理念更好贡献世界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沪开幕 中外嘉宾聚焦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解放日报· 2025-10-15 09:48
本届大会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主 办,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科院和有关高校协办。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嘉宾与会。 解放日报讯 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 书磊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并致辞。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莫高义主持开幕式,中国 文联党组书记张政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致辞,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宣读《文明互鉴与 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 中外嘉宾认为,习近平主席2023年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 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指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 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要坚持全球视野,立足中国 实践,不断完善中国学知识体系,在学术上深入解读中国,以中国智慧、中国理念更好地贡献世界。 中外嘉宾表示,中国学研究要将中华文明作为有机统一的生命体进行理解,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空 间把握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全貌;要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 ...
世界中国学大会推动文明互鉴,中外嘉宾: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做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
环球时报· 2025-10-15 07:19
【环球时报赴上海特派记者 陈茜 胡雨薇 黄兰岚 夏温新 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逸】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国际 会议中心隆重开幕,约50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这一主题,展开为期两天的深度对话与思想碰 撞。对于有着延绵数千年不曾中断文明的中国,世界一直充满好奇。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学已成为全球性现象。 特别是中国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令世界惊讶;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的成就 更是吸引世界各国,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了解和学习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习近平主席2023年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时指 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 蕴。多名中外学者14日在大会发言或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文明互鉴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也是当今中国的鲜明主张。如今世界 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中国学将增进不同国家的平等对话、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 ...
美国汉学家:中国古代的原则和概念也给当代人以启发
第一财经· 2025-10-14 21:36
中国学研究的范畴与特点 - 中国学聚焦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区别于主要研究古代中国的汉学 [1] - 中国学并非独立学科,而是从多学科和交叉学科角度对当代中国开展综合性研究 [1] 中国学的实践价值与市场需求 - 中国是阿根廷三大主要贸易伙伴之一,是重要的投资者、贷款人、技术转让者和基础设施建设者 [2] - 对于阿根廷有志于从事商业活动或成为外交官的年轻人,了解中国非常重要 [2] - 阿根廷每年有几十名年轻人攻读中国学研究生,学生对中国学项目的兴趣日趋浓厚 [2]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叙事逻辑 - 新能源汽车行业具有颠覆性创新特性,会不可避免地冲击传统产业 [5] - 创新并非全球同步发生,而是特定国家或产业的突破 [5] - 将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描绘成“中国冲击”或政府补贴造成的不公平竞争,是将创新问题解释成市场扭曲问题 [5] - 加拿大内部出现要求取消对中国电动汽车100%关税的声音,这种反思基于事实、逻辑和经济学理念 [5] - 需要有大家听得懂、接受得了的逻辑和基于事实的论辩,中国的创新产品才能扩展到全球市场并引领更多创新成果 [5]
约500位中外学者齐聚,他们眼中的中国学是什么
第一财经· 2025-10-14 19:59
大会概况 -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10月14日在上海开幕 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1] - 大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 文化和旅游部等机构协办 发布《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 [1] - 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嘉宾与会 [1] 中外学者观点 - 中外嘉宾认为中国学研究需将中华文明作为有机统一的生命体理解 把握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全貌 [1] - 需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向世界讲清楚真实 立体 全面的中国 [1] - 需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做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 - 一位欧洲历史教授表示中国学是“浩瀚的海洋” 在西方大家对中国的概念非常模糊 [3] - 一位俄罗斯汉学家指出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已进入要求更高的第二阶段 不仅仅是学习汉语 [3] 国际合作重要性 - 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强调在去全球化趋势下合作重要性增强 需打造促进世界合作的机制 [3] - 普罗迪表示中欧经济体量差不多 双方可以成为“关系不错的表亲” 这是必不可少的战略选择 [3] - 俄罗斯汉学家提到俄罗斯年轻人对中国兴趣浓厚 很多人使用微信借助互联网了解中国 [3] 中国文化影响力 - 一位越南研究员称得益于互联网发展 越南年轻人接触中国文化的渠道越来越多 关注角度日渐丰富 [4] - 该研究员主攻中国文化产业 对黑神话悟空 哪吒等“中国符号”印象深刻 [4] - 她关注中国如何把传统文化 传统价值融入当代生活 使文化遗产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