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区域利益补偿机制
icon
搜索文档
促进互联互通和差异化发展 畅通区域循环
申万宏源研究· 2025-04-29 09:57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区域循环发展 区域循环的核心内涵与重要性 - 区域市场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单元,通过打破地理边界与行政藩篱,借助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跨区域规则互认及市场标准衔接,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分工协作,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畅通国内大循环[1][7][8] - 区域协调发展包含三个层次:区域良性竞争是激发区域主体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区域有效合作是实现互联互通的关键举措;区域差异化发展是化解同质化竞争、推动特色优势转化为全国性竞争力的核心[7][8] - 区域市场活力直接决定全国市场运行效率,区域竞争是过去40多年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8] 区域隐形壁垒与招商内卷问题 - 部分地区仍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设置不合理条件限制商品和要素跨区域流动的现象,例如通过定向补贴、地方推荐目录等形式变相保护本地产品[11] - 招商内卷现象显著,部分地方招商引资演变为"政策竞赛",优惠政策超过当地实际承受能力,过度追逐大企业而忽视中小微企业,重数量轻质量[12] - 民营企业跨区域投资面临隐形壁垒,包括妨碍平等准入退出迁移、增设审批条件、故意拖延办理等行为[11] 区域合作与基础设施联通进展 - 国家统筹布局通信能源物流基础设施,以打通断头路、消除省际瓶颈路段为重点,推动基础设施高标准联通,例如北京与河北通过统一道路标准显著提升城际交通便利性和降低物流成本[15][17] - 跨区域监管协作机制加强,例如建立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机制,推进跨区域案件移送和联合执法[15] - 政策标准统一取得进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明确规定不得制定与全国统一货车超限超载认定标准不一致的地方标准[15] 区域差异化发展与利益补偿机制 - 我国制定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城市化地区,但城市化地区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因粮食安全和生态产品价值未得到充分认可[19] - 区域利益补偿机制形成"纵向+横向+市场"协同模式:纵向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主(产粮大县奖励、生态功能区补助等);横向启动粮食产销区省际补偿和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市场化通过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等提升生态价值[20] - 当前补偿机制仍以纵向为主,横向补偿范围和规模较小,补偿力度不足,例如中部某产粮大县尽管获得奖励金,但农业产值和财税带动效应有限,地方财政长期承压[21] 政策举措与改革方向 - 严格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强化监管惩处,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畅通问题线索举报渠道,开展专项整治[12] - 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方式,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构建产业链区域间财税共享协调机制,降低无序竞争,拉长招商考核链条[12] - 通过立法明确跨区域治理责任,建立"监管无盲区、执法无壁垒"格局,加强数据标准建设和共享,采用区块链技术防止数据造假[17] - 探索设立国家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基金,对跨省项目给予资本金补助,推广"资金共投、收益共享"模式,加快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标准[18] - 推动区域利益补偿机制立法,研究制定"区域经济协调法",明确补偿主体对象标准,建立纠纷解决路径,整合纵向横向机制[23]
促进互联互通和差异化发展 畅通区域循环
上海证券报· 2025-04-28 02:58
文章核心观点 - 消除区域壁垒、畅通区域循环是激发区域市场活力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 [1] - 畅通区域循环包含区域良性竞争、区域有效合作和区域差异化发展三个层次的内涵 [2] - 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区域循环的核心内容,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 [3] 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 区域市场是组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单元,区域循环通过打破地理边界与行政藩篱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分工协作 [1] - 区域市场活力直接决定全国市场运行的效率,其内涵包括区域竞争、区域合作和区域差异化发展 [3] - 近年来我国部署了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在消除区域壁垒、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已从制度框架搭建进入深化落实阶段 [4] 区域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 各地为实现争先发展,区域之间过度竞争的现象日渐凸显,招商内卷影响市场经营主体自由流动 [5] - 跨行政区域的沟通协调仍较困难,需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以推进城市群融合统一发展 [5] - 区域差异化发展导致农业带、生态带与城市工业带之间的区域收入差距日渐拉大,亟待完善区域补偿机制 [5] 破除区域隐形壁垒与招商内卷 - 我国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全面清理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 [7] - 区域隐形壁垒与招商内卷现象仍然存在,企业跨区域投资仍面临诸多隐形壁垒和妨碍平等准入退出的现象 [8] - 部分地方招商引资竞争已演变为“政策竞赛”,优惠政策超过当地实际承受能力,存在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现象 [9] - 要引导各地把区域竞争的重点放到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营商环境上,例如长三角地区已形成相对合理的功能分工 [10] - 要完善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方式,研究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构建产业合作、成本共担、税收分享等利益协调制度框架 [11] 促进区域互联互通与合作 - 区域互联互通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基础,我国在统一政策标准、完善监管协作机制、推动基础设施高效联通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11] - 当前区域协同发展面临跨行政区域监管协调不畅和跨区域基础设施连通存在空白两大堵点 [12] - 在跨区域监管方面,要通过立法明确跨区域治理责任,建立健全源头追溯、信息共享等配套政策,加强监管数据标准建设和数据共享 [14] - 在基础设施联通方面,要从城市群发展规律出发综合制定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对接和跨区域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 [15] 完善跨区域收益补偿机制 - 为引导区域差异化发展,我国制定了主体功能区战略,但目前城市化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明显高于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 [16] - 近年来我国不断丰富多元化区域利益补偿机制,探索建立“资金+产业+人才”组合补偿方式,形成“纵向+横向+市场”协同发展新模式 [17] - 当前我国跨区域补偿机制仍有待健全,补偿方式仍以纵向为主,补偿力度存在局限性,生态保护补偿核算标准执行中遇到诸多问题 [18][19] - 要加快完善区域间收益补偿机制,从创新市场化工具、完善法治保障体系、优化机制整合和丰富合作框架等四方面协同发力 [20] -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推动区域利益补偿机制立法、整合“纵向+横向”机制、在资金补偿基础上丰富产业科技人才等合作框架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