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危机驱动合作
icon
搜索文档
环球圆桌对话:东亚区域合作如何顶住这场“压力测试”?
搜狐财经· 2025-08-08 07:07
10+3区域经济展望与韧性来源 - AMRO预测东盟与中日韩(10+3)地区2025年经济增长率为3.8%,2026年增速可能放缓至3.6% [1] - 10+3合作具有“危机驱动”特征,其韧性来源于为应对危机而生的机制性合作 [3] - 区域拥有约22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东盟在原材料和劳动力方面有优势,中日韩占据产业链中高端,形成高度互补的合作体系 [3] 区域合作机制与历史成果 - 10+3合作源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东亚区域合作的核心机制 [2] - 2000年签署的《清迈倡议》建立了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是亚洲货币金融合作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之一 [2] - 区域合作通过不同层级定期会晤机制增进政治互信,并拥有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互补性强等优越条件 [3] 美国关税冲击与外部挑战 - 美国关税壁垒笼罩全球和地区经济前景,10+3国家多为外向型经济体,对美出口在对外贸易中占比高 [1][4] - 美国关税冲击将增加地区国家出口成本,对全球产供链包括中间品贸易造成打击,尤其冲击东盟国家 [4] - 美国在贸易协议中植入排他性条款(如针对转口贸易),可能对10+3区域内经贸往来造成影响 [4] 地区内部分化与应对策略差异 - 日本和韩国通过承诺对美投资和开放市场,将关税税率锁定在15%,避免了25%的更高税率 [6] - 日韩协议要求建立关键领域“安全供应链”并加强出口管制协调,导致其技术标准与美国绑定 [6] - 越南将税率降至20%,其代价是同意建立严格的“原产地核查机制”,以证明出口产品非中国转运 [6] 美国策略对区域合作的潜在冲击 - 美国“分而治之”的关税策略可能瓦解RCEP倡导的统一区域大市场,割裂共同市场基础 [7] - 美国与地区国家达成五花八门的贸易协议,可能削弱区域集体谈判立场,催生内部不平衡与不信任感 [7] - 各国在数字经济和绿色能源等产业面临选择美国标准还是区域通用标准的困境,可能阻碍统一技术生态形成 [7] 深化区域合作的建设性路径 - 坚定维护东盟中心地位,10+3应协调立场,以一个声音说话,提升集体话语权 [8] - 高质量实施RCEP,重点在于统一原产地规则及在服务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制度型开放,消除非关税壁垒 [8] - 积极拥抱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双引擎”,探讨建立数字贸易共同规则,推动数据安全跨境流动 [8] - 强化区域金融安全网,完善“清迈倡议多边化”机制,探索区域内本币结算,降低对单一外部货币的依赖 [8] 区域一体化进展与实证数据 - 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2025年上半年达3.6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9.6%,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6.8% [12] -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增加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内容,推动产业链深度整合 [12] - RCEP生效3年多,区域内中间品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由2021年的65%上升至2024年的68.3% [12] 未来全球化趋势与区域化机遇 - 区域一体化及区域内自由贸易将成为新型全球化的主流贸易形式,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特征将凸显 [14] - 东亚国家可能越来越多地以地区形式搭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成为未来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实践路径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