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历史建筑活化
icon
搜索文档
何以中国|借津门建筑活化之韵,打造可触摸的“何以中国”
中国新闻网· 2025-08-11 21:01
红色文化沉浸式展演创新 - 吉鸿昌旧居通过沉浸式话剧《国魂》重现抗日英雄临刑场景,演员霍正斐精准演绎"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等经典台词,引发观众强烈共鸣[1][3][7] - 展馆设计七扇门还原地下联络站逃生路线,演员推门动作强化历史代入感,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年代危机氛围[3][5] - 团队耗时数月打磨细节,演员需完成情绪训练以呈现入党宣誓、秘密印刷等场景,选角坚持"阔面壮汉"形象以尊重历史真实性[5] 历史建筑活化运营模式 - 天津将吉鸿昌旧居、惠中饭店等改造为"城市剧场",用街头沉浸式话剧替代传统展柜,游客可互动参与《日出》等剧目演出[8][10] - 李叔同故居"叔同之夜"采用剧情解谜形式,曹禺故居《寻找戏剧家》强化感官体验,实现从单向讲解到双向互动的转型[10][12] - 2024年天津举办1.3万场文旅活动,接待游客2.6亿人次,名人故居活化形成"保护—活化—传承"闭环并成为新地标[11][14] 文旅融合战略实施成效 - 天津市政策明确要求提升沉浸式体验,通过"五新二十策"等方案推动北洋法政学堂等建筑修缮开放,打造文旅新热点[11] - 惠中饭店结合《日出》剧本实现文学与建筑共鸣,吉鸿昌旧居使青少年能背诵"恨不抗日死"绝笔诗,证明文化传承有效性[7][10] - 历史建筑串联成文化景观带,既守护城市根脉又注入经济活力,为全国提供"建筑标本"到"城市剧场"的转型范本[14]
幸福河湖海丨以文润城引领城市万象更新
央广网· 2025-05-23 22:15
工业文化转型 - 天津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拥有百余项"中国第一"工业成就 包括新中国第一辆"飞鸽"自行车和首台国产电视机[2] - 天津东丽机床博物馆陈列300余台跨越世纪的机床 其中全球仅存2台的"欧式万能镗洗中心"是1950年代以天文数字金额引进的关键设备[2][3] - 通过"机床拆装72小时"实践课程 激光投影"机械生命墙" 齿轮咖啡馆等创新形式实现工业遗产活化 年吸引游客量未披露但形成稳定文化IP[4] 历史建筑活化 - 天津和平区现存877幢历史风貌建筑 其中五大道文化旅游区集中443幢 涵盖巴洛克 哥特等多种风格[7] - 采用"一楼一策"活化策略 吉鸿昌旧居改造后游客量增长显著 新增声光电技术与场景复原 地下工作体验等互动项目[7][10] - 原开滦矿务局转型金融展示中心 新华信托旧址引入温德姆艺术酒店 棉里咖啡 桑丘书店等商业形态 实现历史空间与现代服务融合[10] 旧书市集发展 - 海河旧书市集运营一年举办60余期市集 100余场活动 累计吸引30万人次 日均客流约822人[15][16] - 创新"大许可+小认证"经营模式 结合文创 非遗体验等元素 形成"旧书市集+"场景 辐射京津冀地区[16] - 天津旧书业历史可追溯至1990年代 培养多代藏书家 当前市集通过"海河东游GOU不同"等活动强化直沽文化特质[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