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日出》
icon
搜索文档
专访埃及汉学家阿齐兹:从书海中读懂“上合主张”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17:42
文化传播与交流 - 埃及汉学家阿齐兹专注翻译中国作品 出版40余部译作包括《日出》《论语》《老子》等经典典籍和现代文学 [2] - 阿齐兹在华求学工作近20年 回国后撰写《中国的尝试》等著作并编著《中国作家小辞典》等工具书 为阿拉伯世界提供了解中国的窗口 [2] - 阿齐兹翻译鲁迅 郭沫若 老舍 沈从文 余华 莫言等中国名家著作 将反映中国社会的作品介绍给阿拉伯读者 [2] 文明对话与理念 - 阿齐兹认为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均强调和谐 进步和发展 二者具备无限对话潜能 [1] - 中国文化蕴含"和合"理念 超越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 流淌于中华文化脉络并体现在"尊重多样文明"的上海精神中 [1] - 中国古代哲学核心关注"人" 孔子讨论个体社会作用及社会和谐 这些命题具有超越时间的价值 [3] 上合组织发展 - 上合组织已成为幅员最广 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组织 中国作为创始成员国将其作为外交优先方向 [3] - 2022年埃及加入上合组织成为对话伙伴 对话涵盖政治关系 经贸往来及文化交融与文明互鉴 [1] - 上合组织通过多边合作将和平与发展愿景转化为具体实践 影响力不断提升且重要性日益凸显 [1] 全球治理主张 - 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 以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为目的 以多边合作为路径 以"和合"为追求 [3]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全球治理实践 主张不同文明交相辉映和多元共生 [3] - 上合组织承载发展中国家对国际合作新模式的期盼 期待天津峰会协调立场凝聚共识 为动荡世界注入稳定发展力量 [3]
(上合天津峰会)专访埃及汉学家阿齐兹:从书海中读懂“上合主张”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13:38
文化传播与翻译成就 - 埃及汉学家阿齐兹专注翻译中国作品 出版40余部译作包括《日出》《论语》《老子》等经典与现代文学 [2] - 阿齐兹在华求学工作近20年 回国后撰写《中国的尝试》等著作并编著《中国作家小辞典》等工具书 [2] - 其首部译作《日出》为阿拉伯世界首部从中文直译的戏剧作品 发行后引起极大反响 [2] 文明对话与理念传承 - 阿齐兹认为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均强调和谐与发展 具备文明对话的无限潜能 [1] - 中国古代哲学核心关注"人"的概念 与现代中国"一切为了人民"理念形成自然传承 [3] - 中国文化中的"和合"理念超越冷战思维 融入上合组织"尊重多样文明"的上海精神 [1] 上合组织发展与中国角色 - 上合组织已成为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组织 中国作为创始成员国将其作为外交优先方向 [3] - 2022年埃及加入上合组织成为对话伙伴 重点关注文化交融与文明互鉴领域 [1] - 中国通过上合组织提出构建命运共同体倡议 以多边合作路径增进各国民生福祉 [3] 全球治理与区域合作 - 上合组织通过多边合作将和平发展愿景转化为具体实践 影响力不断提升 [1] - 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的智慧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实践 主张文明多元共生 [3] - 发展中国家期待上合组织建立国际合作新模式 回应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经典重排,读出时代的“心跳”(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8-26 06:40
经典剧目复排行业趋势 - 近期出现经典剧目复排热潮 包括北京人艺《骆驼祥子》 国家大剧院《风雪夜归人》 国家话剧院《物理学家》等作品 [2] - 复排作品涵盖话剧 昆曲 京剧 音乐剧等多种戏剧形式 并非简单重现而是注重文化传承新篇 [2] - 经典作品具有强大艺术穿透力 能跨越时代触动观众心弦 成为行业持续复排的核心动力 [3] 创作方法与艺术创新 - 创作者需充分理解原作并注入当代之魂 搭建通向当代观众心灵的桥梁 [3] - 大胆运用现代舞台语汇为经典注入时代气息 如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采用新艺术形式与年轻演员碰撞 [4] - 通过实验探索意识改编世界经典 如李建军导演"后人类三部曲"创新手段探讨当代生活困境 [4] 人才培养与技艺传承 - 采用"以戏育人"模式使表演技艺与人文精神薪火相传 如北方昆曲剧院袁国良师承计镇华精准把握人物情感 [4][5] - 青年演员在前辈指导下研磨角色 延续戏剧表演精髓 如北京人艺《骆驼祥子》通过几代演员接力演绎 [4][5] - 院团实施专项人才计划 如北方昆曲剧院"振兴阔口行当"策略推动艺术守正创新 [4] 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 经典作品承载民族集体记忆与精神密码 复排让沉淀智慧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力量 [5] - 经典如同镜子照见每个时代人们的困惑与追问 让观众在思考中找到精神共鸣点 [3] - 复排潮流体现文化自信 彰显艺术创造活力 展现民族在传承中创新的文化自觉 [5][6] 经典创作理念演进 - 重排经典不满足于前人树荫 需学习经典观照现实 捕捉人性 探索艺术的精神内核 [6] - 应以真诚锐利目光审视时代 捕捉当代希冀与甘苦 用新艺术语言淬炼成型 [6] - 将经典薪火投入当下生活熔炉 锻造属于当代人的新经典 使经典从历史范本蜕变为时代心跳 [6]
何以中国|借津门建筑活化之韵,打造可触摸的“何以中国”
中国新闻网· 2025-08-11 21:01
红色文化沉浸式展演创新 - 吉鸿昌旧居通过沉浸式话剧《国魂》重现抗日英雄临刑场景,演员霍正斐精准演绎"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等经典台词,引发观众强烈共鸣[1][3][7] - 展馆设计七扇门还原地下联络站逃生路线,演员推门动作强化历史代入感,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年代危机氛围[3][5] - 团队耗时数月打磨细节,演员需完成情绪训练以呈现入党宣誓、秘密印刷等场景,选角坚持"阔面壮汉"形象以尊重历史真实性[5] 历史建筑活化运营模式 - 天津将吉鸿昌旧居、惠中饭店等改造为"城市剧场",用街头沉浸式话剧替代传统展柜,游客可互动参与《日出》等剧目演出[8][10] - 李叔同故居"叔同之夜"采用剧情解谜形式,曹禺故居《寻找戏剧家》强化感官体验,实现从单向讲解到双向互动的转型[10][12] - 2024年天津举办1.3万场文旅活动,接待游客2.6亿人次,名人故居活化形成"保护—活化—传承"闭环并成为新地标[11][14] 文旅融合战略实施成效 - 天津市政策明确要求提升沉浸式体验,通过"五新二十策"等方案推动北洋法政学堂等建筑修缮开放,打造文旅新热点[11] - 惠中饭店结合《日出》剧本实现文学与建筑共鸣,吉鸿昌旧居使青少年能背诵"恨不抗日死"绝笔诗,证明文化传承有效性[7][10] - 历史建筑串联成文化景观带,既守护城市根脉又注入经济活力,为全国提供"建筑标本"到"城市剧场"的转型范本[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