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战略

搜索文档
向现实低头,奥迪撤回全面电动化目标
36氪· 2025-06-19 11:45
战略转向 - 奥迪撤回2033年全面电动化目标,不再为内燃机终止设定时间表,推翻前任管理层计划以保持"灵活性" [1] - 宝马CEO称"全面电动化不现实且危险",丰田章男质疑纯电路线绝对性,奔驰保留AMG燃油车系,显示传统车企集体保守主义回潮 [3] - 奥迪取消"奇偶数命名体系"(奇数燃油车、偶数电动车),被视为电动化战略收缩的隐喻 [4] 市场现实 - 奥迪2024年全球销量同比下跌11.8%,纯电车型销量下滑8%至16.4万辆,仅占总销量9.81% [6] - 德国取消电动车补贴后奥迪本土市场电动车销量暴跌33%,欧洲电动车市场2024年8月销量骤降43.9% [6] - 欧洲电动车渗透率仅20%,中国刚破30%,强行淘汰燃油车被视为市场份额赌博 [6] 技术瓶颈 - 大众集团软件子公司Cariad研发拖累导致奥迪PPE平台车型Q6 e-tron多次延期,SSP纯电平台延迟至2029年 [6] - 大众ID系列软件故障频发,丰田固态电池量产跳票,显示"硬件易改,软件难铸"的行业困境 [6] - 电动车版本成本激增超一倍,在充电基建未普及地区难以普及 [7] 双轨战略 - 奥迪2025年将推出10款插混车型,为A6、Q5等主力车型提供80公里纯电续航的过渡方案 [8] - 借2026年F1赛事之机,奥迪将100%合成燃料技术移植至RS高性能车,打造"碳中和燃油车"概念 [8] - 将SSP平台改为油电兼容设计,保留技术路径切换灵活性 [8] 行业共识 - 奔驰保留AMG燃油车系,宝马为X5延续3.0T六缸选项,丰田构建混合动力、氢能、纯电三维路线 [10] - 丰田测算显示:三台混动车减排效果相当于一台纯电车,成本却更低 [10] - 体量较小品牌如捷豹宣布2025年转型纯电,沃尔沃计划2030年全面电动化但仍预留5年过渡期 [10] 中国市场特例 - 奥迪在中国与华为合作智驾系统,推出轴距加长105mm、电池扩容至107kWh的Q6L e-tron,续航达700公里 [11] - 与上汽集团合作打造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新电动品牌"AUDI" [11] - 形成"全球保守、中国激进"的双轨战略 [11] 盈利导向 - 奥迪放弃廉价电动车,集中攻坚高利润的A6、Q7电动版 [13] - 宝马将电动化爆发期押后至2026年,奔驰采用"油电同智"策略 [13] - 丰田用混动车型持续输血,显示成本与收益精密测算后的理性抉择 [13] 技术伦理 - 宝马指出电池生产本身的高碳排被忽略 [13] - 巨头以合成燃料、混动技术等多元化减碳方案,还原碳中和目标的复杂性 [13] - 减排未必等于电动化,可持续性需全生命周期考量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