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精致主义

搜索文档
「丑车」卖爆了,“审丑经济学”硬控年轻人,越土越好卖?
36氪· 2025-06-03 18:55
行业趋势 - 年轻消费者审美取向出现"反精致主义"趋势,品牌通过"丑设计"实现差异化竞争并引发社交传播[1][19][20] - "丑东西"现象本质是Z世代对传统审美规训的反叛,通过夸张、荒诞设计构建新身份认同[20][23] - 汽车行业出现"审丑经济学",功能性设计与出圈需求推动非主流造型流行[2][9][15] 车企案例 - 比亚迪被部分消费者认为"土",但其王朝/海洋系列年销百万辆,K-Car车型针对日本市场设计(车长≤3.4米/宽≤1.48米),目标占据40%日本微型车市场[2][6][8] - 理想MEGA采用高铁造型设计引发争议,萤火虫因大灯设计被评"好难看"但获得话题热度[9][15] - 领克一季度销量7.3万辆(同比+19%),蛙眼造型被戏称"癞疙宝"但形成记忆点[15] - 比亚迪海豹04月销1.4万辆,方正造型搭配夸张前脸形成反差吸引力[18] 商业逻辑 - 丑设计通过制造审美冲突创造"wow moment",巴黎世家等奢侈品牌借争议单品获取商业价值[21][22] - 用户吐槽与品牌营销形成共谋,二次传播放大流量效应[23] - 汽车行业将"土味设计"作为差异化竞争手段,但需解决文化移植问题应对出海挑战[24] 战略方向 - 中国车企需将本土化设计升华为价值观输出,例如用"去过度化设计"呼应全球可持续趋势[24][25] - 构建新美学逻辑需结合草根创造力与全球青年文化共鸣,实现从制造出海到审美输出的跨越[25] - 行业面临核心矛盾:短期流量获取与长期美学体系建设的平衡[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