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
搜索文档
古厝新生,下足“绣花”功夫(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10-06 05:52
古城保护与修缮 - 泰宁县自2021年起系统性推进古城保护修缮,修缮前古城危房率高达40%[7] - 通过“条件成熟一栋修缮一栋”等多种方式,已完成古建筑修缮130余栋,目前仍有260多户原住民居住在古城内[9] - 修缮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则,并明确区分古代构件与现代替换构件以记录维修历程[10] 业态活化与商业发展 - 负责收储修缮的明城公司制定详细招商规划,根据不同街区特点引导引入茶舍、非遗展示等业态[13] - 商业活力显著提升,同一地段店铺月租金从2003年的300元上涨至近9000元[12] - 鱻鱼馆店铺面积扩张,包间从3个增至7个,旅游旺季日营业额达1万元以上[13] 旅游人气与经济效益 - 2025年上半年泰宁古城接待游客约45万人次,较2021年同期增长114.56%[13] - 古城内福建(泰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截至2025年8月已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14] - 共享茶室等新业态在节假日客流量大,显示出强劲的旅游吸引力[13] 文化传承与非遗融合 - 古城内常态化开展非遗展演,包括每周六的免费棕编课堂和每晚的泰宁山歌表演[14] - 打造非遗共同体,将49项非遗开发成研学课程,邀请传承人与游客互动[14] - 梅林戏等传统艺术尝试与舞蹈、流行音乐结合创新,以吸引更广泛受众[15]
在慢生活里感受古城韵味(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9-08 06:16
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模式 - 采用可逆式设计修缮崇正书院 全部采用可逆式设计 书廊被钢架架空 书柜与院墙留缝 古树四周预留空隙[2] - 旧书院改造为新书店后成为网红打卡点 带动旅游业发展 当地居民推荐率100% 游客停留时间达半天[2][3] - 同步改造周边片区 老建筑修旧如旧举办展览 腾退广场举办假日集市 形成文旅集聚效应[2] 业态选择与运营特征 - 餐饮民宿成为主流业态 符合游客刚需 占比达主导地位 通过餐饮民宿可感受古城韵味[6] - 书店运营保留古建原生态 与松鼠蝙蝠共存 清晨需清理蝙蝠粪便 松鼠常穿堂过屋弄乱文创产品[3] - 博物馆计划引入旅拍下午茶等新业态 目前日均游客300-500人 周末达1000人 仍需财政补助[8][9] 社会资本参与机制 - 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古建修缮经营 要求符合"不改变原状"和"修旧如故"原则[6] - 改造成本高于新建 民宿拆除违建钢结构棚子 保留历史山门假山[6] - 实行先易后难开发策略 优先整租公房示范 再引导经营者参与 原有居民占比保持90%[7] 政府管控与资金投入 - 累计投入保护资金3.2亿元 实施三期古城保护性恢复工程 完成道路改造和管网更新[8] - 强制搬迁占用文保单位机构 拆除有碍风貌的违章建筑 新建三大文化广场[8] - 政府守住安全风貌底线 改善公共服务 不干预市场竞争 业态布局需避免过度商业化[6][9] 文物保护与空间改造 - 等觉寺大殿太阳宫完整保存 原作为医院中药房因防虫需求意外保护古建 现仅做展示区[8] - 新建展示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满足防火 外观保持青瓦白墙与传统风貌一致[8] - 博物馆保留部分空置院落 后续将根据游客需求开发新功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