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

搜索文档
聊聊咖啡和大蒜,两者的演进关系
虎嗅· 2025-08-02 11:35
咖啡与大蒜的文化商业演进 - 咖啡与大蒜的二元对立本质是商业建构的产物 生物层面并无本质区别[4][5] - 北方大蒜喜剧(如马大帅)在文艺青年中的影响力已超越海派清口咖啡文化[2][3] - 商业价值存在于咖啡与大蒜形态的创新切换过程中 前现代社会依赖"大蒜"作为生存工具 温饱后催生"咖啡"类文化消费[6] 咖啡产业标准化进程 - 1960年代前咖啡处于低端农产品状态 仅有速溶工业咖啡[11] - 1970年代北美消费升级推动精品咖啡概念诞生 1982年SCA制定全球首个分级标准[12][13] - 星巴克1980年代引入意式浓缩+第三空间概念 完成现制咖啡价格锚定与品质意象塑造[15][16] - 第三浪潮咖啡(浅烘焙/风味多样化)推动独立品牌兴起 主流市场仍维持70%以上高毛利[22][24] 书店行业的咖啡化转型 - 茑屋书店从1983年音像租售店转型为2011年代官山T-SITE旗舰店 确立文艺品质空间定位[27][30] - 全球书店业态升级为"书店+咖啡+杂货+活动"复合模式 实现卖场向文化空间转变[31][32] 咖啡产业的大蒜化创新 - 瑞幸/库迪通过9块9定价策略实现50%毛利 砍掉环境服务等附加值[34][35] - 经济下行期高性价比策略有效消解消费者耻感 类似拼多多征服都市市场路径[37][38] - 大蒜化创新导致咖啡师职业光环消退 行业形象从第三空间降维至大排档水平[43][44] 商业创新模式对比 - 向咖创新(如iPhone)将1分货做成3分价值 创造美学溢价与品牌化[46][47] - 向蒜创新将3分货压缩至1分 实现销量倍增 但依赖向咖创新的基础[47] - 中国消费市场经历WTO后20年向咖升级 近年转向大蒜化降级创新[48][49]
探访京城“小而美”书店:让文化在社区生长,延续胡同温度
新京报· 2025-07-16 18:06
社区书店业态创新 - 突破传统售书功能,转型为多功能文化空间,涵盖京味文化传承、银发群体关怀、学术思想交流、高雅艺术普及等多元功能 [1] - 一方书庄作为丰台区城市更新项目,服务周边20多个社区约30万居民,形成"立体艺术殿堂"定位,包含3万册图书、咖啡区、儿童培训区、免费艺术展览空间及小剧场 [2] - 高频次文化活动成为社区纽带,每周举办2-4场读书会、艺术沙龙、音乐会等活动,已举办20余期音乐沙龙并邀请吕思清等顶尖艺术家 [3] 文化传承与业态融合 - 宣南书店定位为动态文化传播基站,运营宣南会馆、宣南剧场等3个演出场地,推动评书、相声、京韵大鼓等非遗传承 [4] - 构建"文化安澜围"微型生态圈,融合读书会、非遗研学、自行车俱乐部、猫咖、西餐厅等多元业态 [4] - PAGEONE花园胡同店采取"分层需求+跨界融合"策略,为银发族备本土记忆图书,为亲子家庭选优质童书,为游客提供京味文创 [10][11] 社区服务与公益延伸 - 卓尔书店设立"生命图书馆",涵盖老年心理、慢性病管理等14个学科主题书籍,并举办"生命关怀"主题活动 [5][6] - 为社区老人提供订书服务及全天候茶室纳凉空间,协助策划重阳节"银发读书会"已惠及300多位长者 [6] - 斯多格书乡设置免费阅读区,4000余种图书中80%为二手书,成为学者与社区居民的精神交流空间 [8][9] 空间运营与资源整合 - 一方书庄获得街道场地支持,计划推出图书借阅服务和小区旧书交换活动,提升文化服务可达性 [3] - 斯多格书乡利用庭园生态营造"天人合一"意境,成为连接高中生、退休教授等不同人群的天然纽带 [8] - PAGEONE花园胡同店通过旧书优惠专区、社区借阅服务降低阅读门槛,并与社区联办"书香润童心"活动 [11]
书店与餐厅融合经营,重庆刀锋书酒馆想在商业上走得更远
第一财经· 2025-07-08 22:44
书店运营模式转型 - 刀锋书酒馆新店采用餐饮与阅读1:1空间配置,一层为餐饮区,二层为书架和自习区,设有网红打卡点通天书架[4] - 解放碑店因餐饮区仅占40平方米(总300平方米)但贡献30%利润和40%销售额,新店调整策略扩大餐饮占比[9] - 公司改变分工模式,餐饮由合作伙伴日时夜影团队负责,自身专注选书、活动策划及文创设计[11] 实体书店商业困境与对策 - 实体书店卖书利润极低,直播卖书和网店尝试收入仅覆盖成本,餐饮成为核心盈利点[9] - 90%书店处于亏损状态,公司认为月净利润2万元远低于商业合理水平(目标7-8万元)[9] - 控制成本是关键策略,建议小型书店选址社区降低租金,限制规模至3000本书并减少服务项目[12][13] 创新产品与用户拓展 - 推出"定心丸"图书订阅计划(138元/月),结合书籍与文创品,通过问卷定制内容强化情绪价值[15] - 目标用户从传统读书人转向偶尔阅读人群,利用商场客流转化休息顾客为潜在读者[15] - 自媒体矩阵(B站14万粉+小红书6万粉)助力突破地理限制,推动全国范围的产品销售[15] 行业发展经验总结 - 书店短期易获读者认可但商业规模有限,需避免用1万用户经验套用百万级市场逻辑[12] - 700平方米新品牌"林中空地"因商场管理变动失败,2022年封控期间月亏损超3万元[12] - 成功要素包括时间积累的细节优化(如书籍陈列梗)和保持独特风格[11]
二十四小时营业商铺的为民账本(体验·民生一线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04 06:08
24小时乡村书店 - 书店位于广东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小布村,面积300多平方米,配有活动室和阅读室,全天候开放并提供书籍购买和免费借阅服务[7] - 书店通过举办田间读书会、诗歌分享会等公益活动吸引亲子家庭和阅读爱好者,每月举办公益读书活动,形成良好口碑[6][8] - 经营模式从依赖教辅销售转向以研学活动和读书会收入为主,基本实现收支平衡[8] - 书店夜间采用无人值守模式,通过自助服务指引和电话支持满足读者需求,体现对乡村社区的信任[8][9] 24小时便利店(美宜佳) - 位于江苏南京市迈皋桥地铁站旁,日均客流500人次,日均营业额6000元,月利润约1万元[11][13] - 主要客群为周边5个社区的4万居民及地铁换乘乘客(日均10万人次),同时服务夜市消费者(每晚超5000人)[11] - 与社区合作设立"暖心驿站",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等提供免费热水、充电等服务,日均接待户外工作者超40人次[12][14] 24小时社区便利店(唐久便利店) - 位于山西太原富力城小区,服务20多栋楼的老年居民,提供代缴费用、打印复印、送货上门等15项便民服务[15][16] - 通过智能终端扩展服务范围,计划新增送洗衣物、代缴物业费等,融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16][17] - 店员与居民建立紧密联系,如冒雨送货、协助解决电子锁故障等,提升社区幸福指数[15][16]
网红书店年内闭店超50家,消费习惯变革倒逼商业模式转型
搜狐财经· 2025-07-02 01:36
网红书店闭店潮分析 现状:闭店潮背后的数据与现象 - 2024年初至2025年4月全国至少7家知名网红书店品牌关闭超50家门店 其中茑屋书店关闭西安 上海 天津3家门店 十点书店厦门3家门店全部关闭 钟书阁重庆旗舰店停业 言几又从60家锐减至3家 关闭57家门店 [1] - 闭店潮波及北京 上海 西安 厦门等十余座城市 标志"颜值经济"模式遇阻 [1] 生存对比 - 传统书店如新华书店凭借教材发行 低租金物业及线下教辅刚需保持韧性 门店规模超瑞幸咖啡 [2] - 独立书店中部分小众书店靠精准定位和低成本运营存活 但多数长期负债 如上海某书店老板众筹交房租 [2] 核心困境:商业模式的结构性缺陷 - 高成本结构:网红书店租金占运营成本30%-50% 叠加设计装修投入如两层书墙 螺旋楼梯 [3] - 收入依赖非书业务:图书销售占比不足30% 利润贡献低于10% 主要靠咖啡 文创支撑 但消费者对溢价达3-10倍的文创品如170元袜子 640元酒杯抵触强烈 [3] 流量转化失效 - 90%顾客以拍照为目的 购书转化率不足5% 如南京先锋书店因商拍干扰读者被迫拆除标志性门头 [4] - 选品脱离需求:书籍侧重小众艺术 设计类 大众读物稀缺 书架上层多为装饰书壳 [4] 外部冲击加剧 - 2024年实体书店仅占图书零售市场13.99% 电商折扣低至5折 [5] - 阅读习惯变迁:短视频与电子书分流用户 纸质阅读成为"奢侈行为" [5] 深层矛盾:文化空间与商业逻辑的撕裂 - 过度追求"第三空间"概念 弱化书籍核心地位 沦为咖啡厅+拍照背景 如茑屋书店的"生活方式提案"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 [6] - 主攻"中产与小资青年"但消费频次低 价格敏感 忽视核心书友对专业选书服务 安静环境的需求 [7] 转型方向:从"网红"到"长红"的路径 - 重构成本模型:避开高租金商圈 采用社区店 合作空间模式 缩小单店规模聚焦高频品类如童书 畅销书 [8] - 强化文化属性:建立店主IP与选书标准 提供书籍解读 作者签售 读书会等深度体验 [9] - 差异化定价与业态:基础书价与线上持平 高端版本附加注释/装帧溢价 轻餐饮合规定价 取消虚高文创 [10] - 政策与社群赋能:争取政府文化补贴 构建会员社群如年费制提供专属活动 [10] 本质之问:书店的核心价值 - 书店需回归'书'与'人'的联结 提供可触摸的知识筛选 沉浸的阅读氛围及真实的文化归属感 [12]
顶流书店招牌突然被拆!网友吵起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08:29
先锋书店禁止商业拍摄事件 - 公司于6月23日在五台山总店发布公告,明确禁止商业拍摄及使用拍立得、三脚架等设备,并取下入口标志性店招[1][2] - 公告具体内容包括:禁止拍立得、闪光灯、三脚架、通道摆拍、商拍及未经允许的商业推广行为,管理范围涵盖全店及门口延伸区域[2] - 公司表示此措施因商拍已严重影响经营秩序,暑期客流量激增,且社交平台存在以"先锋书店拍立得"招揽生意的现象[2] 市场反应与客流影响 - 网友意见分化:部分支持"书店非景点"的定位,部分担忧人流减少影响生存,有游客反映24日实际客流明显下降[4] - 公司长期被列为"南京免费必打卡"景点,节假日日均客流达2-3万人次,超过去年国内购物中心日均水平[7] - 南京多景点(如中山陵梧桐大道、牛首山)及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近期均出台类似商拍管理政策[7] "最美书店"行业趋势分析 - 公司五台山总店2013年被CNN评为"中国最美书店",2015年获《国家地理》全球十大书店称号,是亚洲唯一入选者[9] - 行业同类案例显示疲态:重庆钟书阁2023年关店,茑屋书店2024年10月以来连续关闭西安、天津、上海3家门店[10] - 行业痛点:线上购书价格优势冲击实体店,"最美书店"同质化竞争导致审美疲劳,部分空间沦为"影棚"偏离核心功能[10] - 资深从业者指出"拍照非原罪,但实体书店不能仅剩拍照功能",强调需平衡空间运营与文化初衷[10]
又有40+曾经的“排队王”撑不住了...
36氪· 2025-06-11 10:26
零售行业闭店潮 - 零售、餐饮成为品牌关店重灾区,线下商超、服饰、咖啡茶饮尤为严重,市场份额加速向头部品牌集中[4] - 一季度超20个零售品牌关闭门店,涉及商超、服饰、奢侈品、二次元等业态[4] - 永辉超市一季度门店数量同比减少273家,2025年计划关闭200-350家效益不佳门店[9] - 沃尔玛过去五年中国卖场门店总数减少123家,2026财年一季度期末门店数为280家[6] - 奢侈品品牌如Lanvin、Tiffany & Co、Bottega Veneta等在中国密集关闭高端商场门店[6][12] 超市行业调整 - 永辉超市、沃尔玛、华润万家等超20家超市品牌一季度均有闭店动作[7] - 超市行业引入"胖东来模式"进行门店调改,永辉已完成100家门店调改,计划2025年调改200家[9] - 物美超市首家调改门店3月在北京开业,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30家店铺调改[9] - 步步高超市调改后成效显著,长沙梅溪湖店日均销售额增长7倍[9] 奢侈品市场变化 - 71%年轻消费者愿为"独特设计"与"工艺传承"支付溢价,而非显性标识[13] - Z世代消费者更看重"情感价值"与"长期主义",追求产品的情感共鸣与文化内涵[13] - Gucci推进全球店铺网络优化计划,中国市场也在动态调整重点市场及升级重点店铺[11] 服饰零售现状 - Inditex集团旗下Oysho撤出北京,内地门店仅剩一家[14] - Zara一个月内关闭中国4家门店,内地门店从2018年183家减少至70家[14] - 外资品牌对中国市场理解和适应滞后,在全方位竞争中处于劣势[14] 二次元/潮玩行业 - 1-3月32家连锁二次元/潮玩品牌闭店,潮玩星球闭店最多达13家[16] - 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从盲目扩张迅速转向退热收缩期[16] - 独立门店与腰尾部连锁品牌面临倒闭潮[16] 餐饮行业调整 - 一季度近20家连锁餐饮品牌有闭店动作,涉及火锅、咖啡、茶饮等业态[17] - 一哥澳门豆捞广州仅剩1家门店,湊湊2024年关店73家[19] - 西贝子品牌腾格里蒙古山羊火锅运营不足半年便退场[19] 日料市场变化 - 山葵家·创意料理、小锄匠寿喜烧、名朗创意料理等日料品牌大规模闭店[24] - 消费者对日料"祛魅",需求向多元化、个性化转变[24] - 日本核污水排放引发消费者对日料食品安全担忧[24] 咖啡茶饮行业 - Seesaw咖啡存续门店不足50家,星巴克关闭多家一线城市门店[26] - 喜茶近90天关停门店146家,日均撤店近2家[27] - 头部品牌优化门店布局,关闭低效门店,提升单店运营效率[27] 生活服务及文体娱 - 威尔士健身关闭广州、成都、上海多家门店[29] - 茑屋书店多地门店相继闭店,单店存活期均未超过3年[30] - 德信影城30家门店中9家关闭,占比超30%[32]
雄安新区“雄才会客厅”增至18家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18 23:28
雄安新区人才服务建设 - 雄安新区新增13家"雄才会客厅",总数达18家,分布在启动区、容东片区、容西片区、雄东片区及容城县和雄县[1] - "雄才会客厅"功能定位为人才提供休憩交流、项目路演、思维碰撞的专属空间,配备智能交互设备和成果展示区[1] - 服务内容包括咖啡折扣(7-8.5折)、会议室优惠(6-7折)、图书折扣(7.5-88折)、健身会员权益等差异化优惠[5][6][7][8] - 首批5家会客厅已运营,第二批13家新增中信书店、工商银行科创支行等多元化场所[5][6][7][8] 人才政策实施进展 - 累计发放"雄才卡"1.5万张,为3100余名应届毕业生提供生活补贴[2] - 会客厅提供子女托管、课后辅导等家庭支持服务,部分场所配备围棋机器人、库克音乐钢琴等智能设备[6][7] - 通过会员体系设计实现服务延伸,如容西全民健身中心提供1元约场、加油卡代金券等10项跨业态权益[7] - 建立监督机制,设立统一服务监督电话0312-5568311[8]
一季度南京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同比增长16.9%
南京日报· 2025-05-12 10:35
体育赛事经济 - 2025南京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带来直接经济影响1.02亿元,间接经济影响2.20亿元,对"吃住行游购娱"拉动效应达9645.98万元 [2] - "五一"假期南京市重点监测200家体育消费新场景企业累计实现营业额9765万元,日均营收9.765万元同比增长12.5%,拉动相关消费7.8亿元 [7] - 迪卡侬南京夫子庙店作为江苏首家循环经济门店,开业期间发放70万张消费券促进体育消费 [6] 演出市场表现 - 2024年度南京营业性演出12890场(含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101场),总票房约19亿元 [3] - 2025年一季度南京营业性演出2969场同比增长33.9%,观众23.7万人次同比增长46%,总票房7294.7万元同比增长27.5% [3] - "齐迹2025巡回演唱会"南京站、张学友演唱会等多元化演出形式推动"看演出,到南京"成为游客共识 [3] 文旅消费数据 - "五一"期间南京文旅消费总额62.4亿元,其中异地消费35.2亿元同比上升23.4%,占全省文旅消费23.1% [5] - 锦创书城等新型文化空间通过"书店+咖啡+文创+观景"模式成为年轻游客打卡热点 [5] - 南京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文旅消费总额居全省首位、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5] 产业融合趋势 - "赛事+文旅"模式推动中外运动员和观众开启Citywalk,形成"引流-体验-消费"闭环 [2][3] - 体育首店经济加速扩容,多家江苏首店运动户外品牌密集落地带动产业增量 [6] - 文商体旅深度融合开发八大深度游新业态,包括赛事休闲游、观演品质游等 [8] 未来发展规划 - 5月将举办40余项赛事包括国际赛艇公开赛,配套绿色嘉年华等活动强化经济动能 [7] - 深化"夜泊金陵"品牌打造夜间经济体系,策划"艺人城市Citywalk"系列提升停留时间 [8] - 开发匹克球、飞盘等潮流运动空间,完善适老化设施优化消费转化流程 [8]
一年连关三家!上海门店宣布闭店,全部清空,曾红极一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8 20:25
茑屋书店闭店事件 - 上海静安MOHO茑屋书店于2025年4月正式闭店,此前经历三个月停摆 [1] - 该店为茑屋华东首家"英文字书店",开业不足两年即关闭 [6] - 闭店原因存在争议:茑屋称因运营方问题终止,商场称合同到期未续签 [8] 商业地产困境 - 静安MOHO商场约半数店铺空置,客流稀疏,开业两年即陷入半停摆状态 [2][4] - 商场定位"潮奢",引入50多家潮流品牌首店,但缺乏特色且交通不便导致客流流失 [6][7] - 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高投入实体书店难以获得商业地产持续支持 [7] 茑屋中国市场表现 - 2024年10月以来西安、天津、上海三家门店接连关闭,均与加盟商业务调整有关 [10] - 国内现有15家门店中3家已关闭,包括汉字书店和英文字书店两种形态 [11] - 面临优质商业载体稀缺、中产消费收缩及本土同类业态竞争等挑战 [12] 商业模式与定位问题 - 国内门店未形成足够差异化,仍遵循"美感空间+复合型消费"公式 [12] - 相较日本1400家门店和覆盖半数国民的会员体系,国内规模效应不足 [12] - 盈利能力高度依赖商圈客流,选址侧重日本文化爱好者集中区域 [13] 生活提案能力探索 - 日本成功经验在于从影音租赁转型为生活提案空间,如代官山T-Site项目 [16] - 国内计划通过二次元活动、读书会及外部合作增强吸引力 [18] - 武汉将开设第二家门店,重点提升现有店铺经营和活动灵活性 [18][19] 行业趋势与转型 - 涩谷茑屋书店2024年改造为二次元空间,反映"书的空间"定位松动 [23] - 出版业衰退及社交媒体崛起冲击传统书店的提案功能 [21] - 日本业务五年关闭超500家门店,加盟商TOP Culture年亏损5.1亿日元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