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开发

搜索文档
从25亿造城到亏损10个亿:为什么有些古镇越来越不好玩了
新京报· 2025-07-21 19:49
古镇旅游行业现状 - 暑假期间古城镇成为家长带娃研学热门选择 具有文化底蕴和特色风情的古镇吸引力显著 [1] - 全国2800余座古城镇中近半数沦为"空城" 行业从2016年"古镇热"到2025年集体遇冷 [1][7] - 27000余家古城镇相关旅游企业中近4成处于清算 停业等异常状态 多数企业挣扎在亏损边缘 [7] 大庸古城案例分析 - 张家界斥资25亿重建大庸古城 定位为文化旅游新标杆 项目总用地240亩采用明清建筑风格 [1] - 2021年试运营后持续亏损 截至2024年末累计亏损超10亿元 其中2024年单年亏损5.96亿元 [2] - 初期预计年营收5亿元 净利润2亿元 但实际运营中文化项目利用率低 《遇见大庸》剧场仅容纳300人 [5] - 飞行影院2024年上半年售票总量仅2300张 日均不足15张 附近10公里内存在两座同质化古城 [6] 行业问题根源 - 2016年政策推动下古镇建设"遍地开花" 房企借"文旅房产"模式推高周边房价 加剧同质化 [9] - 古镇商业业态高度雷同 清一色青砖灰瓦 仿古街上充斥烤肠 臭豆腐等标准化商品 [9][10] - 中国旅游研究院调研显示近九成受访者认为古镇相似性高 "过度商业化"是最突出问题 [10] 成功案例经验 - 客流TOP10古镇中9个是基于历史生态修复的古城 如乌镇 西塘 南浔等 [15] - 成功古镇共同特点包括"小桥流水" "拍照出片"等关键词 游客偏好转向沉浸式生活体验 [17] - 南浔"百间楼"保留生活化场景 台儿庄用灯光秀展现历史 乌镇通过戏剧节丰富体验 [21] 市场潜力与转型方向 - 2024年调研显示95.31%受访者近两年参与过古镇旅游 超半数游客至少到访两次 [19] - 行业需避免盲目复制 应注重文化独特性与运营能力 文化古城不可速成 [21]
乌镇神话与千镇困局,古镇如何逃离“复制粘贴”?
经济观察网· 2025-06-16 18:30
古镇行业现状 - 全国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镇数量超过2800座,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12家,江苏和四川以31家并列第一,浙江27家紧随其后[2] - 2024年乌镇景区接待游客743.38万人次,实现营收16.81亿元,净利润2.95亿元[6] - 部分古镇陷入经营困境,如大庸古城2024年净亏损5.96亿元,远低于初期预测的年净利润1.84亿元[7] 乌镇成功模式分析 - 开发阶段采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理念,实施管线入地工程和"修旧如旧"原则,保持建筑风貌统一[3] - 运营阶段90%业态为自营模式,首创"一店一品"制度,统一商品定价并建立商户淘汰机制[4] - 产品迭代路径清晰:东栅以观光为主,西栅引入民宿酒店实现休闲度假转型,后续持续升级文化IP如乌镇戏剧节(已举办11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木心美术馆等[4][5] 行业同质化问题 - 51.3%游客认为古镇存在相似性,38.5%认为高度雷同,主要表现是商品缺乏特色和餐饮服务趋同[8] - 同质化根源包括:照搬徽派建筑等"拿来主义"、缺乏本土文化遗产梳理、规划运营滞后导致低端商业无序扩张[8] - 典型案例显示北方古镇生硬复制江南风格,相邻地域文化资源未差异化开发[8] 失败项目特征 - 地产化倾向严重:桃花源古镇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其中40万平米为核心景区,总投资50亿元,但后期客流量归零导致商铺大面积空置[9][10] - 配套承诺未兑现:桃花源古镇公寓售价从7000元/㎡暴跌至2000元/㎡仍无人接盘,360余名业主面临资产缩水[10][11] - 原住民外迁导致生活气息丧失,部分项目沦为房地产营销噱头[9] 破局方向 - 文化挖掘需建立地域文化图谱,案例显示安顺屯堡聚焦明代屯军文化,周庄深耕沈万三商业文化[13] - 产品创新应分层布局业态,设置高端服务区/体验消费区/公共文化区,避免商业过度集中[13] - 管理机制需明确建筑风貌标准,实施商户分级管理,通过租金优惠引导优质商户入驻[13] - 客群研究显示长三角经济圈支撑了江南古镇成功,开发需结合地域消费特征[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