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戏剧节
搜索文档
乌镇戏剧节,用12年成为国际戏剧“买手店”
第一财经· 2025-10-27 14:40
这些年,有不少地方文旅也找黄磊参与创办新的文化项目,都被他婉拒。他认为,想要打造另一个乌镇戏剧节, 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潮喧嚣的周末,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在10月26日宣告闭幕。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的戏剧人齐聚乌镇大剧院,见 证历时11天的戏剧盛宴落下帷幕。 在揭晓今年青年竞演小镇奖评选结果后,戏剧节的四位发起人陈宏、黄磊、孟京辉和赖声川一起登台,宣布明年 乌镇戏剧节将于2026年10月15日至25日举行,主题为"澹远"。这两个字,最早见于《晋书·王导传》,象征外示平 淡、内蕴丰饶,是一种中国文人式的恬淡心境。 从今年的主题"扶摇",到明年的主题"澹远",印证着乌镇戏剧节在十二年这个"本命年"节点上的心态。起初,戏 剧节在偏于一隅的小镇埋下一颗种子,历经十二年轮回,老街的石板路,见证南来北往的全球戏剧人在这里落 地。乌镇戏剧节从生根、成长,开枝散叶,蜕变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戏剧节之一。 "乌镇戏剧节慢慢从新生儿长成小孩,现在要往成年的方向去走了。"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戏剧导演赖声川坦 言,头几年,他们几位发起人都不知道,这里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节",但到了今天,"世界各地的剧团都会来 问,能不能来乌镇演出?" 赖 ...
乌镇戏剧节迎八方来客,25部中外剧目集中亮相打造沉浸戏剧盛宴
搜狐财经· 2025-10-20 19:01
为了鼓励原创戏剧,培育戏剧新生力量,乌镇戏剧节每年的青年竞演板块,都会推出很多青年导演的首 发作品。 (央视财经《正点财经》)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于10月16日至26日在浙江乌镇举行,共有来自10个国 家的25部特邀剧目集中亮相。 戏剧节期间,小桥流水的乌镇和平时不太一样,这里有墙壁上张贴的各种戏剧海报,有街头随处可见的 现场演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 今年乌镇戏剧节,共有来自全球10个国家的25部特邀戏剧作品。其中,长达九小时、分三天上演的开幕 大戏《人类之城马拉松剧》,成为今年戏剧节最受观众关注的剧目。 乌镇戏剧节总监制 黄磊:当时我们这边派了两个年轻的导演去德国,跟他们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所 以里面有很多中国的演员,它其实是个国际的共创,中国和德国共创的一个巨大的鸿篇巨制,这个有很 大的意义。 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经理 杨端晨:(戏剧节)整体的票房大概在26000多张,观剧加上带动整个 景区的住宿以及餐饮都是非常明显的。景区大概全部4000多间房间,在周末情况下都是百分百的入住 率,非周末情况下也达到了百分之八九十。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令文芳 ...
乌镇神话与千镇困局,古镇如何逃离“复制粘贴”?
经济观察网· 2025-06-16 18:30
古镇行业现状 - 全国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镇数量超过2800座,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12家,江苏和四川以31家并列第一,浙江27家紧随其后[2] - 2024年乌镇景区接待游客743.38万人次,实现营收16.81亿元,净利润2.95亿元[6] - 部分古镇陷入经营困境,如大庸古城2024年净亏损5.96亿元,远低于初期预测的年净利润1.84亿元[7] 乌镇成功模式分析 - 开发阶段采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理念,实施管线入地工程和"修旧如旧"原则,保持建筑风貌统一[3] - 运营阶段90%业态为自营模式,首创"一店一品"制度,统一商品定价并建立商户淘汰机制[4] - 产品迭代路径清晰:东栅以观光为主,西栅引入民宿酒店实现休闲度假转型,后续持续升级文化IP如乌镇戏剧节(已举办11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木心美术馆等[4][5] 行业同质化问题 - 51.3%游客认为古镇存在相似性,38.5%认为高度雷同,主要表现是商品缺乏特色和餐饮服务趋同[8] - 同质化根源包括:照搬徽派建筑等"拿来主义"、缺乏本土文化遗产梳理、规划运营滞后导致低端商业无序扩张[8] - 典型案例显示北方古镇生硬复制江南风格,相邻地域文化资源未差异化开发[8] 失败项目特征 - 地产化倾向严重:桃花源古镇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其中40万平米为核心景区,总投资50亿元,但后期客流量归零导致商铺大面积空置[9][10] - 配套承诺未兑现:桃花源古镇公寓售价从7000元/㎡暴跌至2000元/㎡仍无人接盘,360余名业主面临资产缩水[10][11] - 原住民外迁导致生活气息丧失,部分项目沦为房地产营销噱头[9] 破局方向 - 文化挖掘需建立地域文化图谱,案例显示安顺屯堡聚焦明代屯军文化,周庄深耕沈万三商业文化[13] - 产品创新应分层布局业态,设置高端服务区/体验消费区/公共文化区,避免商业过度集中[13] - 管理机制需明确建筑风貌标准,实施商户分级管理,通过租金优惠引导优质商户入驻[13] - 客群研究显示长三角经济圈支撑了江南古镇成功,开发需结合地域消费特征[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