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同股不同权架构
icon
搜索文档
此薪酬非彼薪酬——“贝壳”天价“薪酬”事件解析
和讯网· 2025-04-21 21:56
高管薪酬争议 - 董事长彭永东2024年财报显示薪酬总额达4亿元,其中股份支付费用占比超97%,实际现金薪酬不足200万元,仅占0.5% [1][5][12] - 股份支付费用源于港股上市时授予的7182.4万股限制性A类股,按会计准则分5年摊销计入薪酬成本,属于非现金账面数字 [5][6] - 限制性股票价值与股价深度绑定,未解锁部分可能因市场波动大幅缩水,存在"纸面富贵"与实际变现的差异 [6][12] 股权架构设计 - 公司采用同股不同权架构,A类普通股1股1票,B类普通股1股10票,管理层通过B类股放大投票权 [7][8] - 彭永东团队持有7.7%股本但控制32.1%投票权,其中彭永东个人持股5%却拥有22.1%投票权 [9] - 该设计为满足港股上市合规要求,需管理层持股≥10%经济利益,同时避免创始人离世后的治理真空 [7][8] 行业对比分析 - 房地产中介行业基层收入低(年均约8万元),与高管账面薪酬形成5000倍差距,加剧公众对分配公平性质疑 [1][11] - 相比"特斯拉"业绩对赌型薪酬,"贝壳"限制性股票授予源于上市合规而非业绩目标,缺乏明确合理性锚点 [11] - 公司选择详细披露高管薪酬,而"京东"、"小米"等通过豁免或特殊设计降低敏感度 [11] 投资者分析框架 - 需区分薪酬现金含量(0.5%)与股权激励(99.5%),后者价值取决于未来股价表现 [12] - B类股投票权与任期强绑定,离职即转为A类股,形成"权力倒计时"机制制约长期独裁风险 [12] - 房地产行业特性易引发"暴利"联想,基层收入透明度与高管会计处理差异激化舆论矛盾 [12][13] 资本市场规则 - 超30%港股新经济公司采用AB股架构,平衡创始人控制权与公司长期发展 [13] - 联交所允许同股不同权但要求管理层持股≥10%,公司通过限制性股票补足经济利益缺口 [5][8] - 会计规则将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按解锁期分摊,导致财报数字与公众认知存在鸿沟 [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