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精神

搜索文档
(寻味中华丨非遗)香港“大坑舞火龙”:“舞起来,就有无穷力量”
中国新闻网· 2025-10-05 16:02
中新社香港10月5日电 题:香港"大坑舞火龙":"舞起来,就有无穷力量" 9月28日,香港大坑坊众福利会内,义工正在制作"火龙"。 中新社记者 戴梦岚 摄 担任"大坑舞火龙"统筹的陈伟成就是扎作组的一员。他说,扎作"火龙"既是体力工作,也考验耐心。扎 作"龙身"是用珍珠草覆盖一条麻绳,用粗铁丝将珍珠草勒紧;而扎作"龙头"首先要做骨架,用藤条塑 形,再将珍珠草用细铁丝慢慢固定上去,工艺要求更加细致。 记者到访当日正值周末,陈伟成带着扎作组员赶工期制作"龙身"。他说,大家平时都要上班,工作日晚 上下班后会自发赶来制作,赶上周末就全天泡在扎作场。在他眼中,每个参与者无论角色大小,都在努 力让舞火龙焕发生机。 作者 戴梦岚 华净雯 中秋节前夕,香港铜锣湾大坑坊众福利会内,弥漫着淡淡的草香。扎作师傅们正低头忙碌,将珍珠草小 心缠绕在藤条上,铁丝翻飞,草叶作响,一条60多米长、100多公斤重的"火龙"在他们的巧手下,逐 渐"苏醒"。当它披上逾万支特制线香,在夜色中舞动,便成为香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画面之一 ——"大坑舞火龙"。 9月28日,香港铜锣湾大坑坊众福利会内展示的一条"火龙"。 中新社记者 戴梦岚 摄 "大坑舞火 ...
“电台比命都重要,我们得守好用好”(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9-15 06:22
青年时期的冯瑞梅。 受访者供图 1942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日军进村挨家挨户搜查,逼问共产党员和游击队的去向。村民守口如瓶, 敌人抓走村民用机枪扫射、放火烧屋,原本热闹的村庄成了一片焦土。"从山上回来,看到村里的惨 状,我心如刀绞。"冯瑞梅哽咽着回忆。 冯瑞梅近照。 本报记者 董泽扬摄 为何参军入伍? "活下去,跟着部队走,为乡亲们报仇" 1942年,在海南琼山苏寻三乡,冯瑞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所在的上云村,林木茂密,地势险要,是 抗日游击队经常活动的地方。 9月3日,电视机前,98岁的冯瑞梅在家人的陪伴下起立,注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缓缓举起右手,敬 了个礼。电视柜上,放着她年轻时的军装照、与战友的合影。"一早就守着看阅兵,我让他们把音量调 大些,才能听得清。年轻时候,我耳朵可灵嘞!"冯瑞梅说。 80多年前,冯瑞梅加入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后改编为琼崖抗日独立纵队)第一支队,先当勤务员,再当 报务员,凭借灵敏的双耳和机敏的反应,在电波里传递军情。 敌人的"扫荡"愈演愈烈,幸存下来的冯瑞梅下定决心:"活下去,跟着部队走,为乡亲们报仇!"年纪 小、干活快的冯瑞梅,成了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的一名勤务员,干一些后勤工作 ...
今日端午节!
证券时报· 2025-05-31 09:51
端午文化传承与创新 - 端午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符号,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创新,龙舟竞渡成为最鲜明的文化标识[4] - 岭南水乡龙舟展现"一条船一条心"的协作精神,北方旱地龙舟赛则体现文化适应性创新[4] - 国际友人参与龙舟赛事,显示民族文化世界化传播的活力[4][6] 假日经济与消费趋势 - 端午带动创意消费,艾草花束结合传统草药与现代配件设计,吸引年轻消费者[7] - 文博场所推出端午主题文创产品,如国家图书馆香囊挂饰、故宫茶具套装,推动国潮消费[7][9] - 短途旅游需求激增,自驾与客运流量显著上升,反映节假日出行经济潜力[9] 文化精神内核 - 端午蕴含家庭团聚与亲情传承,粽香等习俗强化情感联结[9][11] - 屈原精神体现为"上下求索"的进取态度,与天问二号太空探索形成古今呼应[11][13] - 节日承载的文化信仰跨越地域差异,形成民族共同价值认同[11] 产业联动效应 - 龙舟赛事衍生消费链条,从赛事运营延伸至周边产品开发[6] - 传统饮食(粽子、咸鸭蛋)与现代文创结合,激活非遗商业价值[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