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精神
搜索文档
海天为幕 同心绘梦——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式侧记
新华网· 2025-11-22 16:39
新华社深圳11月21日电(记者高萌、王浩明、杨深深)星空作幕,路桥为画。前海湾畔,灯火万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在这一片以"海与城"为背景的露天舞台上落下帷幕。这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的全运盛会,将承载着无数 温情记忆,融入海洋星空。 漫天星辉闪耀时,万千豪情竞风流。马龙、潘展乐、苏炳添、王霜……熟悉的面孔接连出现,来自五湖四海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一同入 场。 超8项世界纪录、创/超13项亚洲纪录、创14项全国纪录……本届全运会上,1.4万余名运动员在竞技场上挥洒汗水,书写了一个个超越自我、奋勇 争先的动人故事。 青春常常予人惊喜。13岁的于子迪打破女子200米混合泳亚洲纪录;16岁的陈妤颉加冕女子田径"双冠王";"名不见经传"的李泽洋成为全运会首 位"00后"男子百米冠军。 坚守总是感人至深。37岁的马龙完成他的第六届全运会,带领北京队时隔32年再夺男团金牌;36岁的巩立姣实现女子铅球"五连冠",含泪挥别赛 场;31岁的汪顺把个人全运会金牌数增加到19枚,续写传奇。 11月21日,参赛团队代表在闭幕式上入场。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一枝竹仔会易折弯,几枝竹一扎断节难……"稚嫩的粤语童声悠 ...
(寻味中华丨非遗)香港“大坑舞火龙”:“舞起来,就有无穷力量”
中国新闻网· 2025-10-05 16:02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坑舞火龙”的核心传承 - 活动是香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画面之一 一条火龙长达60多米 重达100多公斤 需披上逾万支特制线香进行夜间舞动 [1] - 该习俗于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其起源可追溯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 村民通过舞火龙巡游以驱除瘟疫 [3] - 活动由社区义工主导 制作一条火龙需耗时约两个月 工艺繁复 体现了吃苦耐劳和团结社区的精神 [3] 火龙制作工艺与社区参与 - 火龙扎作是体力与耐心并重的工作 龙身部分使用珍珠草覆盖麻绳并用粗铁丝勒紧 龙头部分则需先用藤条塑形骨架 再用细铁丝固定珍珠草 工艺要求极为细致 [5] - 社区义工平日下班后及周末均会自发赶工参与制作 每位参与者无论角色大小均致力于让舞火龙焕发生机 [5] - 为培养传承人 大坑坊众福利会自2019年起开设“小火龙”青年团 近年来舞火龙表演中已有“小火龙”随“大火龙”一同演出 [5] 文化推广与青年传承 - 越来越多香港青少年加入舞火龙行列 活动有效培养了参与者的团队精神和专注力 今年表演中还将有非华裔青少年参与 以增进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5] - 大坑火龙文化馆与福利会合作 致力于推动舞火龙走出大坑 馆内常年展出火龙模型 影像资料及文创产品 并举办工作坊 旨在将节庆活动拓展为全年可体验的文化项目 [7] - 拥有近150年历史的“大坑舞火龙”将于10月5日至7日连续三晚进行巡游 从祈福除疫到非遗保育 活动持续传递团结的力量 [7]
“电台比命都重要,我们得守好用好”(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9-15 06:22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98岁老兵冯瑞梅的回忆,展现了琼崖抗日独立纵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斗争历程,特别是信息通讯工作的重要性和军民团结的精神 [5][6][7][8][9] 人物经历 - 冯瑞梅于1942年在海南琼山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因叛徒出卖,所在村庄遭日军扫射焚毁,幸存后加入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担任勤务员 [6] - 1943年部队组织文化学习,冯瑞梅在支队长吴克之教导下认真学习写字,后因学得快被安排学习电台收发电报,成为报务员 [7] - 海南岛解放后冯瑞梅转业到地方,先后在农场、农场部、纺织厂、工业局任职,将战斗精神落实到促生产的工作中 [9] 信息通讯工作 - 报务员工作需要会听、会发、会抄收,要求耳朵灵敏、手巧,使用腕力带动手指操作电键,速度需恰到好处 [7] - 收发电报时需在深山密林中隐蔽进行,用树枝木头搭设临时工作台,抄报要求手脑眼并用、稳坐不动以防机器变声 [8] - 为保护电台避免暴露目标,采用手摇发电方式,白天将收报机藏于水缸或埋入地下,因电台来之不易且许多同志为保护电台付出生命 [8] 抗战环境与精神 - 游击队在深山老林条件艰苦,以野菜充饥,砍断竹子在山沟取水,衣物单薄靠烧火取暖,常受蚊虫蚂蟥叮咬且缺乏药物治疗 [6] - 冯白驹司令员提出"山不藏人,人藏人"理念,依靠团结同志和群众才能生存战斗,老百姓宁愿自己吃野菜也要将粮食送给部队 [9] - 收到日军投降消息时战士们欢呼歌唱庆祝胜利,冯瑞梅强调胜利来之不易,好生活也来之不易 [9]
今日端午节!
证券时报· 2025-05-31 09:51
端午文化传承与创新 - 端午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符号,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创新,龙舟竞渡成为最鲜明的文化标识[4] - 岭南水乡龙舟展现"一条船一条心"的协作精神,北方旱地龙舟赛则体现文化适应性创新[4] - 国际友人参与龙舟赛事,显示民族文化世界化传播的活力[4][6] 假日经济与消费趋势 - 端午带动创意消费,艾草花束结合传统草药与现代配件设计,吸引年轻消费者[7] - 文博场所推出端午主题文创产品,如国家图书馆香囊挂饰、故宫茶具套装,推动国潮消费[7][9] - 短途旅游需求激增,自驾与客运流量显著上升,反映节假日出行经济潜力[9] 文化精神内核 - 端午蕴含家庭团聚与亲情传承,粽香等习俗强化情感联结[9][11] - 屈原精神体现为"上下求索"的进取态度,与天问二号太空探索形成古今呼应[11][13] - 节日承载的文化信仰跨越地域差异,形成民族共同价值认同[11] 产业联动效应 - 龙舟赛事衍生消费链条,从赛事运营延伸至周边产品开发[6] - 传统饮食(粽子、咸鸭蛋)与现代文创结合,激活非遗商业价值[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