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区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今天,深圳刷屏
中国基金报· 2025-08-26 12:58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 深圳经济特区于2025年8月26日迎来建立45周年纪念日 [2][3] - 深圳市委宣传部出品《特区精神三部曲》以纪念特区建立45周年 [1] - 深圳被描述为"奇迹之城 创新之城 未来之城"的城市形象 [2]
网络名人齐聚鹏城 讲深圳故事传特区精神
智通财经网· 2025-08-25 20:04
活动背景与组织 -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举办“网络名人看深圳”主题采风活动 由深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 深圳市自媒体协会(财经专委会)和新浪深圳主办 多家政府机构和企业协办支持 [1][3] - 启动仪式选址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 象征“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体现改革开放历史传承与时代意义 [4] 城市发展模式与精神内核 - 深圳科技产业被类比为“中国硅谷” 成功归因于有为政府、卓越企业家与创新资本三要素的完美匹配 [10] - 特区精神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为内核 诞生于改革开放实践 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持续焕发生机 [12] 产业创新与区域发展重点 - 参访涵盖新能源、珠宝、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多领域:比亚迪全球新能源创新策源地、罗湖水贝珠宝全产业链、清水河总部新城(软件与信息服务、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龙华区“数字+时尚”融合实践 [14][15] - 前沿技术应用包括美团大数据运营中心的无人机与无人车配送、深圳北站全国首个“空铁联运”项目、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跨境协同创新 [14][15] 文化传播与影响力建设 - 活动通过20余位网络名人多平台内容传播 结合线上话题45个爱上深圳的理由 形成“一人采风 万人共话”的传播效应 强化城市形象 [1][15][18] - 通过无人机灯光秀等科技艺术融合形式 展现深圳智能制造能力与城市魅力 [15]
“奇迹之城”深圳:45岁依然少年
深圳商报· 2025-07-14 06:30
深圳经济发展成就 - 深圳GDP从1980年2.7亿元增长至2024年3.68万亿元,实现跨越式发展[2]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5万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025家,形成新质生产力集群[2] - 产业结构从"三来一补"升级为人工智能、无人机等前沿科技主导[2] 改革创新举措 - 全国首创土地拍卖制度、执法监督码系统、全域支付示范区等改革标杆案例[2] - 在低空经济与人工智能领域推行"豁免监管"试验,持续突破制度边界[2] - 世界级科研片区加速成型,吸引全球顶尖技术人才聚集[2][3] 城市发展转型 - 人口规模达2000万,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基础设施网络[3] - "山海连城"工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成公园绿道串联的宜居环境[3] - 高效交通与优质居住条件使其成为投资者和创业者的首选地[3] 特区精神内核 - 贯穿"闯创干"精神,从经济特区升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2][3] - 通过蛇口开山炮、定额超产奖等历史事件奠定市场化改革基因[2] - 保持"自我超越"姿态,定位全球标杆城市发展坐标[3]
学习笔记|机遇面前,深圳应继续发挥“特区精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13:47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要点 政策核心方向 - 提出"三个更高"目标: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创造可复制推广经验 强化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引擎作用 [1] - 聚焦六大领域十五条具体要求 包括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 金融技术数据赋能实体经济 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 [1] 科技创新机制改革 - 实施科研经费"预算+负面清单"管理 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化机制 对国有资产转化试行长周期考核 [2]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优化科技领军人物"出题人"机制 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薪酬制度 [4] - 支持深圳医学科学院在科研管理、人才聘用、经费使用等方面突破现有机制 [4] 对外开放升级措施 - 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 创新服务贸易 完善人员流动便利化机制 [3] - 探索产业链供应链"走出去"新模式 实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战略 [3] - 深化金融开放试点 加强跨境资金融通 打造大宗商品枢纽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3] 市场化改革深化 - 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允许市场主体与科技人员贡献报酬成正比 [4] - 对新技术新业态采取包容审慎态度 提出"法无禁止均可为"的市场主体行为准则 [4] -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特别关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需求 [4] 历史改革经验 - 深圳曾率先进行土地使用权拍卖(1987年) 国有资产管理"三层次"架构改革 劳动用工工资制度改革等突破性探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