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产OLED屏幕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国产OLED屏幕,距离领跑还有多远?
36氪· 2025-10-06 11:02
行业格局演变 - 过去三星和LG长期垄断全球OLED市场,核心材料与设备被日韩企业把控,国内显示产业在高端领域处于被动地位[1] - 2025年中国OLED显示面板出货量预计达571万平方米,京东方、维信诺、天马微电子、TCL华星跻身全球OLED面板厂商前五[1] - 国产OLED厂商已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过45%,但从追赶者变为并行者,并向领跑者位置冲刺[1][21] 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 - 1996年清华大学率先成立OLED项目组(维信诺前身),开启国内OLED技术系统性研究[2] - 2001年维信诺公司成立,聚焦隔离柱技术,为柔性OLED屏发展积累经验[2] - 2005年奥来德公司成立,专注于OLED有机发光材料研发,并于2012年组建团队研发蒸发源设备,填补国内空白[4] - 2011年京东方在鄂尔多斯建设5.5代AMOLED生产线,正式踏足AMOLED领域[4] - 2017年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量产,维信诺昆山第5.5代产线仅用98天实现量产[9] - 维信诺自主研发ViP技术,采用半导体光刻工艺替代传统FMM,可实现1700PPI像素密度,叠层器件结构使寿命提升6倍或亮度提升4倍,已进入量产阶段[13] 市场驱动与产业链协同 - 2017年iPhone X发布采用柔性OLED屏幕,加速OLED屏幕主流化进程,各大手机厂商迅速跟进[7] - 政策与资本同步发力,国家将AMOLED技术国产化纳入十三五规划,地方政府提供土地优惠和专项基金支持[9] - 为规避供应链风险,国内手机厂商积极与国内面板企业合作,如小米与TCL华星建立战略合作,天马与OPPO联合推出护眼OLED屏幕[9] - 国内企业探索新应用场景,在车载显示和医疗显示领域取得进展,TCL华星于2024年11月宣布全球首度量产21.6英寸4K印刷OLED医疗显示屏[15] 当前挑战与差距 - 核心材料与设备仍未完全自主,OLED有机发光材料、高精度金属掩膜板等核心材料主要依赖进口,高性能红光、绿光、蓝光材料依赖日本出光兴产、美国UDC等企业供应[15] - 国内设备供应商在OLED制程中的覆盖比率整体只有39%,蒸镀、曝光等前道核心工序国产化率低于20%,蒸镀设备由日本Tokki主导,曝光设备主要掌握在佳能、尼康手中[16] - 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尚不完善,上游材料从验证到量产导入需2年时间,下游企业采用意愿不高,导致上游研发投入难以回收[17] - 在高端领域与三星、LG仍有差距,京东方虽进入苹果供应链,但此前主要为标准版iPhone供货,2024年才首次为iPhone 17 Pro机型供应部分屏幕[18] - 行业普遍面临营收增长但利润承压困境,维信诺2021年至2024年间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近100亿元,其中2024年亏损25.05亿元[18][19] 未来发展方向 - 国内OLED企业需聚焦高附加值、高增长潜力的细分市场,如高端笔记本电脑、车载显示及折叠屏等创新形态产品[20] - 需提前布局下一代显示技术专利,针对MicroLED巨量转移、量子点发光材料等关键领域组建研发团队[20] - 必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能力,通过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推动产业升级[20] - 真正的领跑需要在下一代显示技术中掌握标准制定权、专利壁垒和产业链主导权[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