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屏幕

搜索文档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企业竞争图谱:2025年智能手机屏幕生产
头豹研究院· 2025-10-09 23:08
好的,作为一名资深研究分析师,我将为您解读这份智能手机屏幕生产行业报告,并总结关键投资要点。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如“增持”、“中性”等)[1][2][3][4] 报告核心观点 - 智能手机屏幕生产行业技术壁垒高,供应链高度集中,上游关键材料和设备被少数国际巨头垄断 [4] - 搭载AMOLED显示面板的智能手机已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出货量占比达63% [15] - 行业未来增长动力主要来自AMOLED技术的持续渗透、折叠屏市场的扩大以及多种显示技术路线的协同发展 [4][40][41][42] - 中国面板制造商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产业规模已居全球第一,但在上游关键材料和核心装备技术上仍面临挑战 [33][34][50] 按报告章节总结 行业特征 - 行业技术壁垒较高,涉及材料科学、光学、电子工程等多学科领域,且面临快速技术迭代压力,关键设备和材料专利被国际公司垄断 [13] - 行业供应链高度集中,上游OLED蒸镀机市场由Canon Tokki、Sunic System占据95%以上份额,柔性基板(PI膜)市场约60%份额由美日企业掌控 [14] - 搭载AMOLED显示面板的智能手机占市场主导,2025年Q1全球出货量达1.51亿部,同比增长15%,渗透率从去年同期的57%提升至63% [15] 发展历程 - 行业经历了从早期LCD技术、到高速发展期电容触控与高分辨率LCD/AMOLED技术、再到新技术突破期曲面屏、折叠屏及Micro OLED等技术的演进 [16][17][18][19][20][21]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原材料供应商议价能力最高,玻璃基板是LCD和OLED的关键材料,其行业具有资本和技术双密集特点,市场由康宁(份额51%-54%)、NEG、AGC等外资企业主导 [23][29][30] - 下游智能手机需求是行业核心发展动力,用户对高刷新率、高分辨率及折叠屏产品的需求直接推动中游面板厂商的技术迭代与产能投资,例如京东方为苹果建成年产1亿片OLED屏幕的产能体系 [24] - 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回暖,同比增长7%至12.2亿部,其中国产品牌表现强劲,小米出货量同比增长15.4%达1.686亿台 [36] 行业规模 - 行业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542.72十亿人民币元增长至2024年的687.40十亿人民币元,年复合增长率6.09% [38] - 预计2025年至2029年,市场规模将从742.90十亿人民币元增长至874.45十亿人民币元,年复合增长率4.16% [38] - AMOLED显示面板是重要增长引擎,其销售额从2020年的1,341亿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的1,926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10.5%,预计2030年达2,992亿人民币 [40] - 折叠屏市场增长迅速,2025年Q1国内折叠屏手机出货量284万台,同比增长53.1%,已连续9个季度同比正增长 [42] 竞争格局 - 行业市场集中度高,呈现梯队竞争格局:第一梯队为三星、京东方、LG Display;第二梯队为维信诺、深天马、华星光电等;第三梯队为和辉光电、利亚德等 [48] - 龙头企业通过高强度研发和专利布局构建壁垒,例如三星显示年研发投入达45亿美元,拥有5.8万项专利 [49] - 中国厂商迅速崛起,京东方2024年AMOLED面板出货量以15.7%的份额位居全球第二,并在2025年Q2苹果iPhone OLED屏幕供应链中份额达22.7%,首次超越LG Display [49][50] 重点上市公司财务速览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营业总收入1,983.81亿元,同比增长13.66%;归属净利润53.23亿元,同比增长108.97% [52][63] - 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营业总收入49.58亿元,同比增长63.19%;归属净利润为亏损25.18亿元,但亏损额同比收窄22.39% [52][66] -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营业总收入334.94亿元,同比增长3.79%;归属净利润为亏损6.69亿元 [53][68]
国产OLED屏幕,距离领跑还有多远?
36氪· 2025-10-06 11:02
行业格局演变 - 过去三星和LG长期垄断全球OLED市场,核心材料与设备被日韩企业把控,国内显示产业在高端领域处于被动地位[1] - 2025年中国OLED显示面板出货量预计达571万平方米,京东方、维信诺、天马微电子、TCL华星跻身全球OLED面板厂商前五[1] - 国产OLED厂商已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过45%,但从追赶者变为并行者,并向领跑者位置冲刺[1][21] 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 - 1996年清华大学率先成立OLED项目组(维信诺前身),开启国内OLED技术系统性研究[2] - 2001年维信诺公司成立,聚焦隔离柱技术,为柔性OLED屏发展积累经验[2] - 2005年奥来德公司成立,专注于OLED有机发光材料研发,并于2012年组建团队研发蒸发源设备,填补国内空白[4] - 2011年京东方在鄂尔多斯建设5.5代AMOLED生产线,正式踏足AMOLED领域[4] - 2017年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量产,维信诺昆山第5.5代产线仅用98天实现量产[9] - 维信诺自主研发ViP技术,采用半导体光刻工艺替代传统FMM,可实现1700PPI像素密度,叠层器件结构使寿命提升6倍或亮度提升4倍,已进入量产阶段[13] 市场驱动与产业链协同 - 2017年iPhone X发布采用柔性OLED屏幕,加速OLED屏幕主流化进程,各大手机厂商迅速跟进[7] - 政策与资本同步发力,国家将AMOLED技术国产化纳入十三五规划,地方政府提供土地优惠和专项基金支持[9] - 为规避供应链风险,国内手机厂商积极与国内面板企业合作,如小米与TCL华星建立战略合作,天马与OPPO联合推出护眼OLED屏幕[9] - 国内企业探索新应用场景,在车载显示和医疗显示领域取得进展,TCL华星于2024年11月宣布全球首度量产21.6英寸4K印刷OLED医疗显示屏[15] 当前挑战与差距 - 核心材料与设备仍未完全自主,OLED有机发光材料、高精度金属掩膜板等核心材料主要依赖进口,高性能红光、绿光、蓝光材料依赖日本出光兴产、美国UDC等企业供应[15] - 国内设备供应商在OLED制程中的覆盖比率整体只有39%,蒸镀、曝光等前道核心工序国产化率低于20%,蒸镀设备由日本Tokki主导,曝光设备主要掌握在佳能、尼康手中[16] - 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尚不完善,上游材料从验证到量产导入需2年时间,下游企业采用意愿不高,导致上游研发投入难以回收[17] - 在高端领域与三星、LG仍有差距,京东方虽进入苹果供应链,但此前主要为标准版iPhone供货,2024年才首次为iPhone 17 Pro机型供应部分屏幕[18] - 行业普遍面临营收增长但利润承压困境,维信诺2021年至2024年间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近100亿元,其中2024年亏损25.05亿元[18][19] 未来发展方向 - 国内OLED企业需聚焦高附加值、高增长潜力的细分市场,如高端笔记本电脑、车载显示及折叠屏等创新形态产品[20] - 需提前布局下一代显示技术专利,针对MicroLED巨量转移、量子点发光材料等关键领域组建研发团队[20] - 必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能力,通过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推动产业升级[20] - 真正的领跑需要在下一代显示技术中掌握标准制定权、专利壁垒和产业链主导权[22]
活久见,网友为LCD旗舰手机请愿,一场注定失败的自救?
36氪· 2025-09-12 19:00
LCD屏幕市场需求与供应动态 - 部分消费者因频闪问题偏好LCD屏幕并发起"LCD自救签名运动" 在5天内收集到2000多名网友加入和3600多份问卷[2][6] - 手机厂商普遍拒绝LCD旗舰机定制需求 TCL曾提出5000台起订条件但最终未达成合作[9] - 第三方改装市场存在OLED屏替换为LCD屏服务 但会导致分辨率下降至1080p 刷新率限制在60Hz 并出现距离感应失效和屏下指纹失灵等功能缺陷[10][11][14] 手机屏幕技术演进趋势 - OLED屏幕在高端市场全面替代LCD 主要优势包括自发光特性、更高亮度、广色域、快速响应速度以及更薄的物理结构[20][24][26] - LCD屏幕因背光板结构存在天然局限 包括较低对比度、较厚机身以及屏占比限制 难以满足现代手机轻薄化需求[26][27] - 主流屏幕供应商如三星、华星和京东方已将研发及产能重点转向OLED领域[20] 产品销售与市场表现 - Redmi Note 11T Pro作为LCD机型销量远低于同系列OLED产品[27] - 2025年LCD手机市场仅存vivo Y50 5G等少量机型 较三年前中低端机型广泛配备LCD的局面大幅萎缩[17] - iQOO Z系列在多代采用LCD后 最新iQOO Z9已转向OLED屏幕[27] 技术改进与消费者认知 - OLED频闪问题通过技术升级显著改善 调光频率从几百Hz提升至1920Hz/2160Hz级别[31][33] - 厂商推出绿洲护眼、明眸护眼等技术方案 整合低蓝光与环境光自适应功能[31] - 部分消费者对LCD的坚持源于实际频闪敏感 但该群体规模过小且被厂商视为非主流需求[28]
三家“瓜分”苹果iPhone屏幕订单
中国经营报· 2025-08-31 13:37
京东方iPhone面板供应进展 - 京东方2024年为iPhone 16标准型号供应4300万片OLED面板 [1] - 预计2025年将首次为iPhone 17 Pro供应500万片高端面板 总出货量达4500-5000万片 [1][5] - 京东方2020年从iPhone 12标准版开始进入供应链 份额持续提升 [5] 苹果面板供应商格局 - 2024年苹果iPhone面板总出货量2.3亿片 由三星 LG显示 京东方三家瓜分 [3] - 三星显示2024年iPhone 16系列出货6380万片 整体iPhone面板出货1.24亿片 [3] - LG显示2024年iPhone 16系列出货4200万片 整体出货6742万片 [4] - 三星预计2025年为折叠屏iPhone供应约1000万片面板 或成独家供应商 [5] 技术竞争与专利纠纷 - 京东方与三星 LG显示围绕OLED专利展开全球诉讼 [7] - 美国ITC 2025年7月初步裁决京东方非法获取三星OLED商业机密 可能面临14年8个月产品禁入美国 [7] - 京东方已提起复审 ITC最终裁决将于2025年11月公布 [8] - 若禁售令生效 将影响京东方22.7%的iPhone面板供应(2025年Q2数据)略高于LG显示的21.3% [9] 全球面板产业格局变化 - 2025年上半年全球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4.2亿片 同比微增0.2% [10] - 中国厂商(京东方 维信诺等)份额达51.7% 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 [10] - 韩国厂商份额48.3% 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 [10] - LCD领域中国厂商占全球70%以上份额 京东方2025年将获苹果MacBook 51%的LCD面板份额 首次超越LG显示 [11] 供应链合作动态 - 京东方与三星电子接触 商讨供应高端显示器用W-OLED面板合作 [12] - 韩国面板厂商退出LCD领域后 需要中国厂商供应LCD面板 [12] - 即使OLED领域 三星也需要多元化供应链以降低成本 [12]
韩媒:苹果iPhone 17e沿用京东方OLED面板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7-08 17:36
iPhone 17e发布计划 - 苹果计划明年春季发布iPhone 17e 该机型将沿用iPhone 16e的OLED面板 [1] - iPhone 17e将继续采用6 1英寸OLED显示屏 与iPhone 16e相同 [3] - 苹果设定目标将iPhone年出货量维持在2 2亿至2 3亿台 [1] 供应链情况 - 京东方和三星显示参与iPhone 17e OLED屏幕研发 LG Display有望加入 [1] - iPhone 16e OLED屏幕由京东方 三星显示和LG Display供应 京东方出货量占比最高 [1] 产品策略 - iPhone SE及iPhone e系列通过复用前代零部件并搭载最新AP与同类产品竞争 [3] - iPhone SE系列上市首年出货量约2000万台 预计iPhone 16e系列出货量类似 [3] - 苹果可能限制iPhone 16e系列出货量不超过2000万台 以避免影响iPhone 16系列销量 [3] 市场表现 - 2020年居家办公期间 苹果iPhone年出货量提升至2 3亿部 [3] - 同期三星Galaxy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至2 3亿部 两家公司出货量相近 [3] 未来展望 - 业内预测苹果明年之后仍将每年发布iPhone E系列机型 [4]
三星、京东方在美国激烈互诉
观察者网· 2025-05-31 09:10
专利诉讼动态 - 京东方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联邦法院对三星显示提起专利侵权诉讼,指控三星Galaxy Z Fold系列的屏下摄像头技术侵犯其4项OLED专利[1] - 三星显示在24小时内迅速反击,在美国弗吉尼亚东区地方法院对京东方及其关联企业发起专利侵权指控[1] - 三星显示此次诉讼针对使用京东方OLED屏幕的努比亚Z60 Ultra手机,涉及4项像素排列和驱动技术专利[2] - 双方专利纠纷始于2022年12月,三星显示向美国ITC起诉京东方侵犯4项OLED专利并寻求进口禁令[5] - 2023年初三星显示追加两项诉讼,包括商业秘密侵权和专利侵权[5] - 2024年4月三星显示在同一法院提起三起专利侵权和一起商业秘密侵权诉讼[5] 诉讼进展与裁决 - 2024年3月美国ITC驳回三星显示对京东方颁布进口禁令的请求,但认定京东方侵犯3项专利[6] - 三星显示2023年诉讼涉及的5项专利中,4项被美国PTAB维持有效,京东方已就其中4项向CAFC提起上诉[5] - 三星显示2023年10月提起的商业秘密侵权调查初步裁决结果预计于2024年5月30日公布[6] 行业竞争格局 - 在LCD领域,中国大陆四家面板厂2025年Q1出货量达4355万片,同比增长16.5%,市占率69.2%[7] - 日韩系面板厂LGD和Sharp同期市占率合计仅9.7%,同比下滑3.7个百分点[7] - 三星显示已于2023年Q1彻底退出LCD市场[7] - 在OLED领域,2024年三星显示以42.2%市场份额居首,LGD23.9%第二,京东方13.2%第三[7] - 按区域划分,韩国OLED厂商合计市占率55%,中国厂商合计44%[7]
三星代工,终于有了大客户
半导体芯闻· 2025-05-20 19:00
任天堂与三星合作生产Switch 2芯片 - 任天堂转向三星电子代工Switch 2主芯片,目标是在2026年3月前售出超2000万台 [1] - 三星将采用8纳米工艺节点为Switch 2代工英伟达设计的定制芯片,生产节奏可满足明年3月出货2000万台的需求 [1] - 三星此前已为任天堂供应内存芯片和显示屏,此次合作是其代工业务的重要突破 [1] 三星与台积电的竞争格局 - 三星通过为Switch 2代工芯片提升产能利用率,试图缩小与台积电在代工市场的差距 [1] - 台积电凭借技术迭代和量产能力吸引苹果、英伟达等客户,双方正竞逐2纳米工艺良率提升 [2] - 任天堂选择三星或因英伟达芯片更适配三星制造系统,且可避免台积电产能争夺 [2] Switch 2的市场需求与产能规划 - Switch 2预购需求强劲,日本已收到220万份申请,公司要求供应商加速供货以满足需求 [3] - 任天堂预计本财年Switch 2出货1500万台,略低于分析师预测的1680万台,但社长暗示存在上调空间 [3] - 初代Switch上市头10个月销量约1500万台,公司将其作为Switch 2的初步目标 [3] 供应链与历史合作背景 - 三星长期为任天堂提供NAND闪存和OLED屏幕,并推动Switch 2继续采用OLED面板 [2] - 初代Switch芯片由台积电制造,此次合作标志着三星首次主导任天堂游戏机主芯片代工 [2]
一台iPhone卖25588元,美国制造的代价有多高?
芯世相· 2025-04-18 18:34
核心观点 - 美国对中国加征高关税对苹果供应链造成全面冲击,尤其打击中国大陆低利润率的组装和零部件环节,导致成本飙升[6][9][11][13] - 美国本土生产iPhone面临原材料短缺、物流成本高企、人力成本昂贵等结构性难题,完全本土化将导致iPhone售价暴涨至3500美元[9][17][19][20] - 苹果依赖中国供应链的核心在于技术工人规模、产业集群效应及对供应商的强议价权,这些优势在美国无法复制[22][26][29] - 若被迫涨价,苹果高利润模式将受挑战,可能引发研发投入缩减、股价下跌等连锁反应,威胁其长期竞争力[30][33][36] 分章节总结 关税对苹果供应链的冲击 - iPhone零部件全球分布:中国大陆供应电池/摄像头/连接器(145%关税),韩国供应屏幕(25%关税),越南/印度参与组装(46%/26%关税)[9][11] - 大陆果链企业净利润率极低:富士康组装净利率1.8%,立讯精密摄像头业务5%,欣旺达电池业务4%,成本敏感度高[11][13][15] - 对比之下,高附加值环节抗压能力更强:台积电芯片净利率20%-25%,三星/LG屏幕净利率15%[11] 美国本土化生产的结构性障碍 - 原材料短板:美国钴锂产量不足且缺乏精炼能力,依赖中国供应链[17] - 物流成本翻倍:中国零部件2小时送达(运费0.2美元/件),美国进口零件运费达0.5-2美元/件[19] - 人力成本差距:中国组装工人时薪3.63美元,美国制造业平均时薪28.92美元,相差近5倍[19][20] - 产业生态缺失:中国电子业工人占全球60%,美国仅4%,库克称美国难以招募足够技术工程师[22] 苹果利润模式的潜在危机 - 当前利润杠杆:iPhone制造成本仅占售价25%,全球供应链压榨(如2019年迫使富士康组装费从15美元降至13美元)[26][31] - 涨价风险:若售价从999美元升至3500美元,将打破"价值提升"逻辑,面临华为/三星竞争[33] - 恶性循环预警:净利率跌破20%红线可能引发研发缩水(年投入200-300亿美元)、股价崩塌[36]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中国品牌崛起:华为/小米通过技术积累和供应链实力挑战苹果定价权[38] - 全球供应链重构:关税豁免反映美国科技产业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