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家级经开区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级经开区改革攻坚再出发
经济日报· 2025-06-10 05:45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理顺国家级经开区管理机构与开发建设主体的关系,下放更多经济管理权限,优化 绩效考核机制。在营商环境方面,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服务理念,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减少 对企业经营的不必要干扰。这些改革措施都是为了破除制约发展的制度障碍,激发市场活力。 培育新动能。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产业计量测试等服务体系,推动制造业智能 化、绿色化转型。同时,鼓励发展未来产业,探索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在绿色发展方面,要求开展减 污降碳试点,完善碳排放核算体系。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帮助国家级经开区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强化要素保障。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单列用地指标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在资金方面,允许使用地方 政府专项债券支持产业项目,支持开发主体上市融资。 《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 案》)日前发布。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在新时代承担起更重要的使命,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推动深层次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需 ...
稳外贸稳外资主阵地责任担当更加凸显——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持续深化
经济日报· 2025-05-29 02:39
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现状 - 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达232个 覆盖31个省区市 创造地区生产总值16.9万亿元 [1] - 拥有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 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8.3% [1] - 2024年实现外贸进出口10.7万亿元 占全国外贸总额24.5% [1] - 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 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23.4% [1] 工作方案核心政策方向 - 对外开放领域:鼓励生物医药 高端制造等外商投资 支持数字服务出口 [2] - 赋权赋能措施:加大先行先试授权 支持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 [2] - 财税支持:指导落实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 [2] 新质生产力发展举措 - 支持布局产业科技创新平台 加强商业转化与产学研合作 [2] -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联动发展 利用产业聚集优势 [2] 管理制度改革重点 - 优化园区运营模式 推动行政管理主体与开发建设主体分离 [2] - 完善激励机制 下放省市级经济管理审批权限 [2] 要素保障支持政策 - 为国家级经开区单列年度土地指标 [2] - 允许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产业项目 [2] - 支持开发建设主体上市融资 [2] 后续实施计划 - 商务部将牵头协调落实政策 推动配套措施出台 [3] - 打造"投资中国—选择经开"品牌 提高招商质效 [3] - 建立现代开发区管理制度 完善动态管理机制 [3]
16项新政赋能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向新
中国青年报· 2025-05-28 11:01
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现状 - 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达232个 覆盖31个省区市 创造地区生产总值16 9万亿元 [1] - 外资企业数量超6万家 有进出口实绩外贸企业9 9万家 [2] - 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 进出口10 7万亿元人民币 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 4%和24 5% [2] 改革创新政策举措 - 商务部印发《工作方案》提出4方面16项政策 包括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外资项目优先纳入重点清单 [1][2] - 推动建设内外贸融合产业集群 加强经开区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 [2] - 实施"一个加强三个加快"策略: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布局未来产业 [2] 营商环境优化方向 - 推进政务服务"四减"改革(减时间/环节/材料/跑动) 打造特色高效办事事项 [3] - 建立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动态调整抽查比例 对高信用企业减少干扰 [3] 功能定位与战略意义 - 国家级经开区是外贸外资"第一梯队"和制度型开放重要平台 [2] - 在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 承担稳外贸稳外资主阵地责任 [1]
国家级经开区,向“新”再进一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0 05:22
国家级经开区经济贡献 - 国家级经开区以千分之三的国土面积贡献全国10%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税收入[4] - 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10%[4] - 广东省经开区占全省2.6%地域面积,贡献15.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4] 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 - 东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拥有30亿元以上营收制造业企业1878家,中西部拥有15亿元以上企业[4] - 国家级经开区累计培育上市企业1041家,高新技术企业7.3万家[4][5] - 合肥经开区形成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业基地,集聚80家世界500强企业[2] 科技创新能力 - 国家级经开区拥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707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5万家[5] - 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成为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核心驱动力[5] - 广州花都经开区升级后吸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项目落户[3] 外贸外资表现 - 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进出口总额10.2万亿元,占全国25%;实际使用外资392亿美元,占全国24%[8] - 合肥经开区保税物流中心一季度进出口额3.24亿元,同比增长38.5%,其中出口增长227.2%[6] - 北京经开区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外资研发中心占全市40%[7] 改革创新方向 - 国务院部署深化经开区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土地、人才、资金要素保障[8] - 湖北探索"区政合一、虚拟园区"等新型管理体制,吉林优化"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9] - 推动制度型开放,对标国际规则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以提升营商环境[9]
【王牌决策情报;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搜狐财经· 2025-05-13 02:35
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 - 资本市场在现代金融中占据战略地位,发展关键在于提高上市公司竞争力,需提升科技水平和优化结构,让科技型企业占据重要位置 [2][3] - 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2024年1至9月全国229家国家级经开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2万亿元(同比增长6.3%),进出口总额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4%) [5] 跨境电商与外贸 - 国务院新增1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总数达178个,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推动外贸优化升级 [7] 银发经济与养老服务 - 吉林省提出通过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和创新驱动实现银发经济三大突破,重点推动机构养老、康复辅具产业、旅居养老等领域发展,建立全省统一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9] 区域金融与科技支持 - 深圳印发产业金融中心行动方案,提出构建高质量资本市场,强化债券创新品种运用,支持“高新”及“战新”企业债券融资 [11] - 福建省培育科技型上市后备企业,每年精选100家优质企业重点培育,建立省、市、县三级指导服务机制 [13] 再制造产业 - 2025再制造产业发展大会在唐山举办,聚焦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规范化发展,推动工艺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现场展示透平机叶片等再制造项目 [15] 天使母基金投资 - 广州天使母基金成立近一年,目标规模100亿元,已完成7只子基金设立(实缴3.87亿元)和14个项目投资(金额7000万元),重点投向硬科技领域 [17]
国常会:推动自贸试验区提升能级 深化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2 19:37
自贸试验区建设提质增效 - 支持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在发展服务贸易 便利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先行先试 开展差异化探索 尽快取得突破性成果 [1] - 因地制宜扩大改革任务授权 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要优化调整区域布局范围 稳步推动成熟自贸试验区提升能级 [1][2] - 商务部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开展更多首创性 引领性改革探索 形成更多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成果 加强对自贸试验区的分类指导 扩大对广东 天津 福建等自贸试验区的改革任务授权 [2]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 - 深入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 高质量发展 深化管理制度改革 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 解决企业反映突出的堵点卡点问题 [1] - 强化土地 人才 资金等要素保障 制定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营造更好环境 [1][3] - 国家级经开区是代表区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及促进产业合作的发动机 在探索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和深化改革方面有诸多有益尝试 推动经开区发展对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至关重要 [2] 经开区未来发展重点 - 政策层面需多关注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 生物技术等 根据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 [3] - 重视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 通过融合发展增强中国产业发展韧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