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地区
icon
搜索文档
微观、地区、国家和跨国视野下的地方史|《财经》书摘
财经网· 2025-10-27 15:56
书籍核心内容与结构 - 书籍名称为《江南以南:被湮没的严州府》,作者杨斌,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25年7月出版 [2] - 全书共分十四章,通过微观、地区、国家和跨国等多重视角,探讨浙江严州府(以建德为核心)的地方史,旨在挑战传统地方史书写的通史模式 [4][10] - 本书的文眼在于“被湮没”,既指严州府部分区域因1969年富春江大坝建成而被水淹没的物理事实,也指其行政编制在历史长河中消失的抽象概念 [11] 严州府的地理与文化定位 - 严州府地处浙西南山区,在施坚雅宏观区域划分中属于东南沿海,但在地理、文化和经济上既不属于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狭义江南,也与浙江沿海和福建省差异显著 [2][3] - 其地理特征为“七山二水一分田”,以山林经济为主,经济体量有限,历史上与徽州联系更为紧密 [3][4] - 严州文化上受到江南影响,例如伍子胥的水神崇拜从江南水乡传入山区,同时自身也形成了以严光为代表的隐士文化符号 [4] 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与事件 - 南宋定都临安后,严州成为京畿腹地,迎来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光时刻 [4] -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曾记录严州府城的浮桥,使严州事迹为欧洲人所知,体现了跨国交流 [5] - 明清时期,严州因土瘠民贫而衰落,虽有商辂三元及第等科场佳绩,但仅是昙花一现 [5] - 1969年富春江大坝的建成是近代最大变化,导致沿江村落如乾潭镇、坌柏村被淹没,商业中心成为稻田 [6] 地方经济与产业特点 - 严州经济以山林经济为基础,例如古村坌柏曾为杭州提供燃料(木柴和木炭),并为浙江海塘堤坝提供建筑原料(硬柴) [6] - 当地村落群的形成与山区开发及新安江水路交通密切相关,是徽州经济和文化沿江而下影响的产物 [6] - 历史上严州依靠水路成为官道、贡道、传教士之路以及难民之路,七里泷江是重要通道 [5] 研究方法与史学范式 - 本书采用的主题研究法,强调地方特征是在与相邻地区、国家及跨国势力的多维互动中形成的,而非内部均质发展的结果 [10] - 作者提出地方史书写的新范式,认为“没有他者,就没有我们;没有互动,就没有个体”,这与作者前作《季风之北,彩云之南》的思路一脉相承 [10] - 研究揭示了长时段历史中的“路径依赖”,即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束缚,而外来因素时常打乱本地秩序,带来刺激与机遇 [9]
21书评︱重新被发现的地方史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4:49
书籍内容概述 - 书籍《江南以南:被湮没的严州府》由香港城市大学杨斌教授撰写,结合个人情感与学术视角,重构浙西南严州府两千年历史 [1][3] - 内容主线涵盖微观、地区、国家及跨国多重维度,揭示严州府在自然地理约束下的经济文化互动与外部影响 [6] - 书中穿插严州名人崇拜(如严子陵钓台)、人文符号(如桥梁修建传统)及跨国交流案例(如琉球与英国相遇) [4][5] 严州府历史背景 - 严州府唐宋时期为东南望郡,下辖建德、桐庐等六县,民国时期因行政调整被取消 [4] - 地理上处于浙西南山区,既不属于杭嘉湖江南核心区,也因山林经济为主而缺乏产业影响力 [4] - 历史上通过七里泷江水路承担官道、贡道等功能,并成为跨国交流节点 [4] 研究方法与范式创新 - 突破传统地方史国别史框架,强调地区特征通过相邻地区、国家及跨国势力的互动形成 [7] - 提出“路径依赖”概念,指出自然环境既塑造社会框架也限制发展,同时外部因素常打破本地秩序 [6] - 以建德为例,分析内陆山区如何通过桥梁修建等自治传统与外部建立联系 [5][6] 作者学术背景 - 杨斌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史、全球史及海洋史,此前著作如《海贝与贝币》等均体现宏大视角 [1] - 本书延续其跨学科风格,但增加对家乡的情感投射,融合个人记忆与学术考据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