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以南:被湮没的严州府》

搜索文档
打捞被湮没的严州:海外游子杨斌40年后的回首
观察者网· 2025-09-05 00:35
书籍出版背景 -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杨斌历时十余年创作《江南以南:被湮没的严州府》出版 聚焦浙西严州府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3] - 创作源于个人经历和对家乡深厚情感 作者13岁离开浙西南山村 19岁赴北京求学 后35年辗转海外 通过游子回望视角串联水库建设导致的物理湮没和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记忆断裂 [3][4] - 从2011年零星动笔到2023年交稿 前后近20年 通过历史书写留住逐渐被遗忘的山村、人物、景色和故事 [4] 严州府湮没现象 - 物理湮没包括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导致千岛湖湮没严州府六县中的遂安、淳安大部 30万居民迁移 1969年富春江水库又湮没建德北部 5万多人外迁 两次移民占当时严州府人口近一半 [5] - 文化湮没表现为遂安县被撤销、寿昌县并入建德 分水县并入桐庐 90年代撤区并乡让许多小山村消失 行政调整切断历史传承 [5] - 年轻一代对家乡历史了解越来越少 农二代对父母家乡缺乏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 [6] 历史人物影响 - 严子陵是东汉隐士 拒绝光武帝征召 在富春江边隐居 成为高洁的文化符号 甚至影响徽商夜间通过严子陵钓台 [7] - 范仲淹在严州任职半年 修西湖、建祠堂 写《严先生祠堂记》以"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升华严子陵精神 [7] - 严子陵和范仲淹是严州文化符号 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 体现"不事王侯 高尚其事"的品德 [7] 微观历史记录 - 书中记录乾隆嘉兴年间寡妇汪吴氏的故事 通过二三百字县志记载挖掘其抵制父权、坚忍智慧的一生 [8] - 强调历史公正性和民主性 每个人无论地位卑微都应该在历史中有一笔 记录汪吴氏捐出的41块田名称(总共40亩) [8][12] - 通过地方志、口述与田野调查结合 融入人类学和微观史视角 使内容更丰富生动 [11] 严州府地域价值 - 位于江南以南 是长三角边缘丘陵地带 七山二水一分田 与杭嘉湖鱼米之乡形成鲜明对比 [9] - 地处徽州与杭州之间 新安江是连接两地黄金水道 徽商通过严州进入江南 木材、木炭等资源从严州山区运往杭州 支撑南宋以来杭州繁华 [9] - 作为徽杭之间交通枢纽和东南地区物资与文化中转站 在区域文化中独具特色 [9] 研究困难与方法 - 史料稀缺因太平天国时期文献被毁 水库移民时地方文书保存极少 [11] - 依靠地方志、口述与田野调查 多次回乡走访考察子胥岭、西山桥、梅城、吴家祠堂等古迹 与老人交流 [11] - 利用专长找到宋元以来海外文献(包括非汉文文献)中关于严州的记录 从世界角度书写严州地位 [11] 书籍核心目的 - 强调历史不在博物馆或官修史书中 而在每个人个人、家庭、家乡和记忆中 [12] - 呼吁普通人书写或讲述自己故事 激发读者对家乡兴趣 尤其让农二代重新认识父母故乡找到文化根源 [12] - 希望通过本书尝试地方史书写新范式 写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史 [9][12]
21书评︱重新被发现的地方史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4:49
书籍内容概述 - 书籍《江南以南:被湮没的严州府》由香港城市大学杨斌教授撰写,结合个人情感与学术视角,重构浙西南严州府两千年历史 [1][3] - 内容主线涵盖微观、地区、国家及跨国多重维度,揭示严州府在自然地理约束下的经济文化互动与外部影响 [6] - 书中穿插严州名人崇拜(如严子陵钓台)、人文符号(如桥梁修建传统)及跨国交流案例(如琉球与英国相遇) [4][5] 严州府历史背景 - 严州府唐宋时期为东南望郡,下辖建德、桐庐等六县,民国时期因行政调整被取消 [4] - 地理上处于浙西南山区,既不属于杭嘉湖江南核心区,也因山林经济为主而缺乏产业影响力 [4] - 历史上通过七里泷江水路承担官道、贡道等功能,并成为跨国交流节点 [4] 研究方法与范式创新 - 突破传统地方史国别史框架,强调地区特征通过相邻地区、国家及跨国势力的互动形成 [7] - 提出“路径依赖”概念,指出自然环境既塑造社会框架也限制发展,同时外部因素常打破本地秩序 [6] - 以建德为例,分析内陆山区如何通过桥梁修建等自治传统与外部建立联系 [5][6] 作者学术背景 - 杨斌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史、全球史及海洋史,此前著作如《海贝与贝币》等均体现宏大视角 [1] - 本书延续其跨学科风格,但增加对家乡的情感投射,融合个人记忆与学术考据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