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路径依赖
icon
搜索文档
学术界的阶层固化,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
虎嗅· 2025-08-26 09:06
研究核心观点 - 科研生产力层级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已高度固化 从底层逆袭至顶层的概率低于1% 从顶层跌落同样罕见[1][3][6] 研究样本与方法 - 研究覆盖38个OECD国家 追踪320,564名资深科学家 样本占全球符合条件科学家的近八成[2] - 选取标准包括持续发表论文至少25年 职业生涯总产出不少于10篇 覆盖16个主要学科[2] - 将职业生涯划分为早期(第5-14年) 中期(第15-24年) 晚期(第25年及以后)三个阶段[4] - 根据期刊声望加权论文产出 将科学家分为人数相等的10个生产力等级[4] 生产力层级稳定性 - 职业中期跻身顶尖10%的学者中 超过80%在早期已处于生产力最高的前三个等级[4] - 具体分布:52.39%来自第10级 20.94%来自第9级 10.33%来自第8级[4] - 早期处于最低第1级的学者 中期逆袭至第10级的概率仅0.51% 1-3级合计占比仅2.2%[5] - 从中期到晚期 底层上升至顶层的概率从0.51%升至1.36% 顶层跌落底层的概率从0.26%升至0.69%[6] 差距形成机制 - 早期成功通过信誉循环机制决定后期成就:高质量论文→信誉积累→研究经费→优质资源→更多高质量论文[7] - 顶尖研究机构平台效应显著 前200机构工作使成功概率提升30%到50%[8] - 团队合作是重要加速器 数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每增加一个合作者 成功概率提升25%到40%[8] - 性别因素影响显著 男性科学家进入顶尖行列概率高于女性 生命科学领域差距超一倍[9] 学科差异分析 - 社会科学领域流动性略高于STEMM学科 底层跃升顶层概率分别为3.13%和2.22%[10] - 商学流动性最高 顶尖学者保持高位比例47.55% 底层维持低位比例26.38%均为各学科最低[10] - 数学和物理学顶尖地位最稳固 中期到后期保持顶端比例分别达57%和60%[11] - 化学和物理学底层停滞严重 超过40%早期最低谷学者中期仍无法摆脱困境[12]
在牛市里反思:大多数人的亏钱,其实输在路径依赖
雪球· 2025-08-24 08:01
投资策略演变 - 投资思路从2012年至2022年专注于A股基金研究 [4] - 2023年开始转向美股ETF分散布局和全球股市ETF套利操作 [4] - 2023年末至今采用全天候策略 综合配置股票、债券和商品 并辅以换车套利增强收益 [5] 资产配置理念 - 随着本金增长 对风险收益比的要求提高 投资决策更注重配置优化而非趋势押注 [5] - 强调灵活变通优于专精领域 尤其在A股市场环境下 [5] - 路径依赖被视作有害行为 会损害投资者稳定收益能力 [6][7] - 普通投资者无需过度专精 应先建立投资框架以避免方向性错误 [9] 市场环境分析 - A股市场若未及时在高点退出 可能面临收益落空风险 [8] - 资产配置存在严重问题的人群比例估计不低于95% [9] - 北上广等地区房地产抛售潮从顶层向中产和小康阶层蔓延 [11] 资产配置方法论 - 资产配置通过科学组合提高容错率 弥补对单一资产认知的不足 [10] - 需建立自上而下的宏观框架模型 设定投资纪律并忽略择时 [10] - 框架需明确股票指数、黄金、债券等资产的比例 并在无严重问题时保持稳定 [10] - 建议采用雪球三分法 根据风险偏好测试确定股、债、商三大类资产比例 [13] - 配置过程应留足2-3年时间进行分批定投 以积累匹配认知 [14] 策略优势与执行 - 终身学习型投资者会逐步走向资产配置 [12] - 坚持配置策略可规避重大风险事件 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14] - 雪球三分法通过全球三大类资产协同配置 结合定投和动态再平衡 降低单一市场波动影响 [15] - 高胜率简单策略使复杂市场更可控 适合普通人长期坚持 [15]
21书评︱重新被发现的地方史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4:49
书籍内容概述 - 书籍《江南以南:被湮没的严州府》由香港城市大学杨斌教授撰写,结合个人情感与学术视角,重构浙西南严州府两千年历史 [1][3] - 内容主线涵盖微观、地区、国家及跨国多重维度,揭示严州府在自然地理约束下的经济文化互动与外部影响 [6] - 书中穿插严州名人崇拜(如严子陵钓台)、人文符号(如桥梁修建传统)及跨国交流案例(如琉球与英国相遇) [4][5] 严州府历史背景 - 严州府唐宋时期为东南望郡,下辖建德、桐庐等六县,民国时期因行政调整被取消 [4] - 地理上处于浙西南山区,既不属于杭嘉湖江南核心区,也因山林经济为主而缺乏产业影响力 [4] - 历史上通过七里泷江水路承担官道、贡道等功能,并成为跨国交流节点 [4] 研究方法与范式创新 - 突破传统地方史国别史框架,强调地区特征通过相邻地区、国家及跨国势力的互动形成 [7] - 提出“路径依赖”概念,指出自然环境既塑造社会框架也限制发展,同时外部因素常打破本地秩序 [6] - 以建德为例,分析内陆山区如何通过桥梁修建等自治传统与外部建立联系 [5][6] 作者学术背景 - 杨斌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史、全球史及海洋史,此前著作如《海贝与贝币》等均体现宏大视角 [1] - 本书延续其跨学科风格,但增加对家乡的情感投射,融合个人记忆与学术考据 [1][3]
做人太要强,会反噬自己
36氪· 2025-07-08 17:03
团队协作与领导力 - 过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会破坏团队协作氛围,导致团队走向没落[6] - 商业环境中需要平衡个人表现与团队利益,避免因过度强势引发冲突[8][11] - 优秀领导者需懂得适时退让,让团队成员发挥价值而非独占功劳[11][19] 商业竞争策略 - 极端竞争思维(winner takes all)易激发对手反扑,造成两败俱伤[16][17] - 可持续的商业关系需要利益共享,为竞争对手/客户保留合理生存空间[20] - 过度追求全面碾压会忽视长期合作价值,可能被第三方渔利[18][20] 企业管理与决策 - 成功企业需避免路径依赖,警惕经验主义导致的思维僵化[21][22] - 行业变革期应主动调整策略,如连续创业者通过归零心态适应新领域[28][30] - 管理层刚愎自用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历史案例显示其毁灭性后果[26][27] 职业发展建议 - 职场中适度强势需配合容错空间,过度追求完美易造成精神内耗[4][5] - 专业能力与谦逊态度需平衡,示弱是应对新挑战的重要策略[32][36] - 建立可持续职业关系需兼顾成果分配,避免因独占利益失去支持[19][20]
未来的本质:人工智能为何无法超越人类智能?
虎嗅· 2025-06-28 07:37
AI与人类智能的关系 - AI目前无法通过情感测试 因其缺乏真情实感 仅能通过预设程序做出礼貌回应 [2] - AI在服务态度上优于人类 因其机械属性决定其"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特性 [3] - 人类对AI存在两大担忧:智能超越后可能统治人类 以及导致大规模失业 但当前担忧可能过度 [3] 技术替代与就业创造 - 历史表明技术发明增强而非取代人类能力 如石器工具扩展人手功能而非使其无用 [4] - 农业机械化使发达国家务农人口降至5%以下 但其他就业机会持续涌现 类比AI将创造新工作类型 [6] - 蒸汽机等传统技术已包含智能元素 如自动调节阀门 说明智能替代并非AI独有特征 [5][6] 未来不确定性理论 - 未来具有"未定性" 并非由过去完全决定 而是人类选择共同创造的结果 [12] - 知识增长反而增加不确定性感知 因人类面临更多未知可能性 [11] - 路径依赖理论显示历史影响未来但不决定未来 人类仍保有选择空间 [13] 人类想象力的独特性 - 想象力是人类区别于AI的核心能力 表现为对不存在事物的创造性构想 [14] - AI本质是统计回归机器 仅能总结历史数据 无法产生突破性离群点想法 [15][16] - 历史重大突破如工业革命和相对论 均依赖人类想象力而非数据推算 [17] 技术发展的多样性需求 - 人类进步依赖个体多样性 而AI模型输出高度趋同 缺乏本质差异 [18] - 若机器要超越人类智能 需具备类似人类的多样性特征 当前技术远未达到 [18] - 荀子思想印证工具为人所用的本质 人类通过想象力和协作保持主导地位 [20]
如果赚钱的人认知高,为啥被骗的普遍还挺有钱?
虎嗅· 2025-06-25 10:46
社会分层与赚钱模式 - 社会分为三层结构:最底层仅出售时间(如快递分拣)[2] 中间层出售时间+手艺(如程序员、医生)[3] 最上层承担风险+手艺+时间(如企业家)[4][5] - 层级间存在套圈关系,越往上风险收益比越高,基层失误仅影响收入,高层失误可能导致破产[6] - 现实中多数人处于中间层,依赖手艺和时间变现[7] 认知与赚钱的关系 - 提升认知对赚钱的直接影响有限,核心在于手艺精进[8] 只有当认知能反哺手艺(如优化方法论)时才产生价值[9] - 财富本质是对"销售能力"的奖励而非认知水平,例如高中毕业房产销售年成交3亿、大专柜姐月入10万+[14][15] - 认知类知识易沦为"消费型知识"(如时政分析),实际作用类似娱乐,除非本身从事相关行业[9] 成功要素排序 - 运气是首要因素,多数成功案例存在偶然性(如2010年入行计算机的毕业生)[24][22] - 手艺是关键支撑,持续深耕单一领域比广泛涉猎更易成功(刺猬型专家优于狐狸型通才)[24][25] - 认知的作用在于建立常识感(识别周期、规避风险)和选择赛道,但无法替代技能[19][20][31] 行业机会与风险特征 - 高风险领域存在超额收益机会(如当前出海业务),但需承担冒险成本[15][16] - 行业上升期红利显著(如移动互联网早期),但需匹配相应技能,否则仍会被淘汰[22][23] - 重复实践可提升成功概率(3%概率事件重复100次成功率可达95%),适用于手艺打磨和机会捕捉[30] 典型人群特征分析 - 高净值人群易陷入路径依赖,因过往成功经验过度冒险(如金融诈骗受害者)[26][27] - 低认知高收入群体常见于垂直领域(如小城海鲜商贩),依赖单一技能变现[12] - 认知-收入错配群体增多,因过度消费知识产品却缺乏实践转化[12][17]
“投资管理是要表演给LP看的”
投中网· 2025-04-22 14:15
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历程 - 美国风险投资行业已有70年历史,其核心价值在于推动社会创新与发展[3] - 中国风险投资自2005年美元基金大举进入开始,经历了移动互联网(2010)、硬科技(2015)、新能源(2018)等发展阶段[6] - 行业当前面临身份与价值的重新定义,需要探讨在中国社会中的角色与意义[3] 投资人身份认知 - 投资人需要明确自我定义,特别是在内卷环境中需自主定义成功标准[6] - 身份认同是动态过程,从早期"免费FA"、"投资俱乐部"到正规基金管理的演变[6][7] - 投资机构名称蕴含身份定位,如"闻钟而聚、铸鼎为诺"强调聚集志同道合者共同探索[7] 投资理念与策略 - 投资本质是顺应时代潮流,但需保持对规律的尊重[12][13] - 成功的投资往往具有偶然性,需警惕过度演绎投资过程的表演性质[29][30] - 投资下注过程是检验认知、理解世界的方式,需与创新和不确定性共存[7][25] 行业发展规律 - 行业突变仍遵循内在规律,如AI领域突破看似突然实则有迹可循[13] - 投资机构需持续进化,从TMT到医疗/硬科技/新能源的赛道切换[6] - 基金期限与长期主义需平衡,十年周期内践行价值投资理念[35] 价值创造与生态建设 - 投资的核心在于创造社会价值,而非单纯追求规模或收益[28][32] - 机构应注重为生态圈创造价值,而非索取价值[32] - 每个企业都是企业家的艺术作品,投资机构也在构建自洽的价值系统[32] 投资人成长路径 - 职业发展是时代机遇与个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14] - 需警惕欲望膨胀导致判断失真,保持平常心[19][26] - 从追求规模到专注能力的转变,体现认知深化过程[17][18]
不吹不黑,客观地聊聊印度经济
虎嗅· 2025-03-25 22:01
印度股市特征 - 印度股市市值规模全球第四 仅次于美股 A股和日股市场[1] - 2000年以来25年累计上涨15倍 年化收益11.5% 期间仅5年下跌[2] - 巴菲特指数显示上市公司总市值与GDP之比近两年上升至100%左右 全球仅次于美国[3] 经济结构特征 - 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5% 近几年增速保持在8%以上 高于全球服务业水平[8] - 制造业占GDP比重徘徊在14%-17%之间 主要满足国内消费市场[9] - 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维持在27%-30% 且为全球制造业产值最大国家[9] 服务业结构特点 - 以IT 软件外包 呼叫中心 金融服务为主 与全球经济结合紧密[11] - 超过50%的财富500强公司将IT和客户服务外包给印度[21] - 超过30%的美国公司将财务后台工作外包到印度[24] - 超过40%的美国大学生使用印度提供的在线辅导服务[25] 制造业发展挑战 - 2014-2022年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5%下降至13.4%[30] - 整体劳动参与率为51.7% 其中女性劳动参与率仅为27.2%[36] - 中国整体和女性劳动参与率分别为75%和64%[37] - 基础设施落后 物流成本高 营商环境复杂制约制造业发展[42] 发展路径差异 - 印度跳过工业化阶段 直接以第三产业为核心支柱产业[8] - 中国通过完整工业体系发展成为世界工厂[13][16] - 印度英语人口优势促使其发展服务外包行业[18] - 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大量软件工程师但低端劳动力被农业所困[19] 制造业转型机遇 -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后跨国公司进行生产基地多元化[48] - 印度制造业PMI基本维持在55左右[50] - 庞大中产消费市场和人口基数蕴藏消费潜力[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