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

搜索文档
做人太要强,会反噬自己
36氪· 2025-07-08 17:03
什么叫太要强? 做人不能太要强,否则容易吃大亏。 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为了达到目的,伤敌一千不惜自损八百的行为,就是太要强。 因为太要强的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容忍度都很低。 面对失败,正常人的态度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但过分要强的人,会认为失败是对自己的羞辱。 而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精神内耗。 当一个球队里有一个明星过于耀眼,那么团队的其他人就会不自觉全部听从他的指令。 即使他脾气暴躁,对队友严加苛责,也会因为他是团队之星而无限容忍。 可无一例外的,这样的球队最后都会走向没落。因为只要是团队竞技,就不允许过分的个人英雄主义存 在。 打个比方,要强,是你跳一跳就能够到目标,一切可控。太过要强,是恨不得在自己腿上绑个火箭飞起 来去触达目标,过犹不及。 虽然职场向来崇尚强者思维,但太过要强会起到反效果。 即使现在隐忍不发,未来也会有一天集中爆发,酿成大祸。 所以聪明的强者都知道收放自如,而不是一意孤行。 什么时候要展现自己的实力,给大家带来信心,什么时候又要懂得退居幕后,让其他人发光,这是一门 学问。 不然,就会变成孤家寡人。 因为终有一天,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会和团队利益产生巨大冲突。 除非你强到天上去,像惊奇队长一样一 ...
未来的本质:人工智能为何无法超越人类智能?
虎嗅· 2025-06-28 07:37
AI与人类智能的关系 - AI目前无法通过情感测试 因其缺乏真情实感 仅能通过预设程序做出礼貌回应 [2] - AI在服务态度上优于人类 因其机械属性决定其"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特性 [3] - 人类对AI存在两大担忧:智能超越后可能统治人类 以及导致大规模失业 但当前担忧可能过度 [3] 技术替代与就业创造 - 历史表明技术发明增强而非取代人类能力 如石器工具扩展人手功能而非使其无用 [4] - 农业机械化使发达国家务农人口降至5%以下 但其他就业机会持续涌现 类比AI将创造新工作类型 [6] - 蒸汽机等传统技术已包含智能元素 如自动调节阀门 说明智能替代并非AI独有特征 [5][6] 未来不确定性理论 - 未来具有"未定性" 并非由过去完全决定 而是人类选择共同创造的结果 [12] - 知识增长反而增加不确定性感知 因人类面临更多未知可能性 [11] - 路径依赖理论显示历史影响未来但不决定未来 人类仍保有选择空间 [13] 人类想象力的独特性 - 想象力是人类区别于AI的核心能力 表现为对不存在事物的创造性构想 [14] - AI本质是统计回归机器 仅能总结历史数据 无法产生突破性离群点想法 [15][16] - 历史重大突破如工业革命和相对论 均依赖人类想象力而非数据推算 [17] 技术发展的多样性需求 - 人类进步依赖个体多样性 而AI模型输出高度趋同 缺乏本质差异 [18] - 若机器要超越人类智能 需具备类似人类的多样性特征 当前技术远未达到 [18] - 荀子思想印证工具为人所用的本质 人类通过想象力和协作保持主导地位 [20]
如果赚钱的人认知高,为啥被骗的普遍还挺有钱?
虎嗅· 2025-06-25 10:46
社会分层与赚钱模式 - 社会分为三层结构:最底层仅出售时间(如快递分拣)[2] 中间层出售时间+手艺(如程序员、医生)[3] 最上层承担风险+手艺+时间(如企业家)[4][5] - 层级间存在套圈关系,越往上风险收益比越高,基层失误仅影响收入,高层失误可能导致破产[6] - 现实中多数人处于中间层,依赖手艺和时间变现[7] 认知与赚钱的关系 - 提升认知对赚钱的直接影响有限,核心在于手艺精进[8] 只有当认知能反哺手艺(如优化方法论)时才产生价值[9] - 财富本质是对"销售能力"的奖励而非认知水平,例如高中毕业房产销售年成交3亿、大专柜姐月入10万+[14][15] - 认知类知识易沦为"消费型知识"(如时政分析),实际作用类似娱乐,除非本身从事相关行业[9] 成功要素排序 - 运气是首要因素,多数成功案例存在偶然性(如2010年入行计算机的毕业生)[24][22] - 手艺是关键支撑,持续深耕单一领域比广泛涉猎更易成功(刺猬型专家优于狐狸型通才)[24][25] - 认知的作用在于建立常识感(识别周期、规避风险)和选择赛道,但无法替代技能[19][20][31] 行业机会与风险特征 - 高风险领域存在超额收益机会(如当前出海业务),但需承担冒险成本[15][16] - 行业上升期红利显著(如移动互联网早期),但需匹配相应技能,否则仍会被淘汰[22][23] - 重复实践可提升成功概率(3%概率事件重复100次成功率可达95%),适用于手艺打磨和机会捕捉[30] 典型人群特征分析 - 高净值人群易陷入路径依赖,因过往成功经验过度冒险(如金融诈骗受害者)[26][27] - 低认知高收入群体常见于垂直领域(如小城海鲜商贩),依赖单一技能变现[12] - 认知-收入错配群体增多,因过度消费知识产品却缺乏实践转化[12][17]
“投资管理是要表演给LP看的”
投中网· 2025-04-22 14:15
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历程 - 美国风险投资行业已有70年历史,其核心价值在于推动社会创新与发展[3] - 中国风险投资自2005年美元基金大举进入开始,经历了移动互联网(2010)、硬科技(2015)、新能源(2018)等发展阶段[6] - 行业当前面临身份与价值的重新定义,需要探讨在中国社会中的角色与意义[3] 投资人身份认知 - 投资人需要明确自我定义,特别是在内卷环境中需自主定义成功标准[6] - 身份认同是动态过程,从早期"免费FA"、"投资俱乐部"到正规基金管理的演变[6][7] - 投资机构名称蕴含身份定位,如"闻钟而聚、铸鼎为诺"强调聚集志同道合者共同探索[7] 投资理念与策略 - 投资本质是顺应时代潮流,但需保持对规律的尊重[12][13] - 成功的投资往往具有偶然性,需警惕过度演绎投资过程的表演性质[29][30] - 投资下注过程是检验认知、理解世界的方式,需与创新和不确定性共存[7][25] 行业发展规律 - 行业突变仍遵循内在规律,如AI领域突破看似突然实则有迹可循[13] - 投资机构需持续进化,从TMT到医疗/硬科技/新能源的赛道切换[6] - 基金期限与长期主义需平衡,十年周期内践行价值投资理念[35] 价值创造与生态建设 - 投资的核心在于创造社会价值,而非单纯追求规模或收益[28][32] - 机构应注重为生态圈创造价值,而非索取价值[32] - 每个企业都是企业家的艺术作品,投资机构也在构建自洽的价值系统[32] 投资人成长路径 - 职业发展是时代机遇与个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14] - 需警惕欲望膨胀导致判断失真,保持平常心[19][26] - 从追求规模到专注能力的转变,体现认知深化过程[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