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智能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创新浓度最高的经济轴线“谋变”:沿沪宁9城加码“协同引擎”
第一财经· 2025-10-28 20:04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战略地位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从顶层设计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旨在从单点突破迈向体系化推进[1] - 该区域以全国0.3%的土地面积承载全国4%的人口,贡献全国超过10%的GDP,是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3] - 2024年沿线9市GDP总量突破15.9万亿元,占全国11.8%,占长三角经济总量约48%[3] 创新联合体与产业协同 - 首批沿沪宁创新联合体正式亮相,覆盖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6] - 创新联合体以市场为导向,由龙头企业或顶尖机构牵头,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难题并提升区域产业链安全与韧性[6] - 苏州大尺寸无银电池全链技术及装备创新联合体代表预期在2028年实现累计10亿元销售额,研发投入4000万元[7] - 扬州高端金属板材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代表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平均超7%[8] - 该公司2024年海外营业收入占比20%左右,预计到2030年提升至30%[8] 创新支持平台与金融配套 - 发布"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集成政策发布、资源共享、技术对接等六大核心功能[9] - 成立沿沪宁技术经理人联盟,汇聚74名技术经理人,现场开展2.3亿元的联合需求发榜[9] - 技术经理人联盟旨在提升技术、人才、市场等多要素的配置效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0] - 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发布"首批沿沪宁金融产品"并开展联合授信,构建三维服务生态支持科创产业[10] 城市智能与未来产业机遇 - 专家指出未来产业机遇在于通过"空间技术"和"城市智能",实现用十分之一的资源支撑城市发展[13] - "城市智能"被定义为"人工智能的皇冠",城市效率的微小提升将产生巨大经济价值[13] - 城市所产生的数据是驱动AI进阶的核心场景,发展"城市智能"是抢占未来AI产业制高点的关键[13] - 8名市长围绕产业跨区域协同展开探讨,并发布"沿沪宁协同创新三年行动倡议"[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