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文明研究
搜索文档
郑州商城与夏商文明暨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郑召开 郑州商城是夏商考古核心支点
河南日报· 2025-10-22 07:33
研讨会概况 - 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10月19日在郑州开幕 [1] - 研讨会共有来自国内外的2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1] - 会议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多家专业机构共同主办 [1] 学术价值与成果 - 郑州商城考古使商代晚期成为信史,是连接商代晚期和夏王朝的重要环节 [1] - 郑州商城考古拓展了商代早期文明研究的新视野 [1] - 研讨会系统梳理了郑州商城70年来考古工作的标志性成果 [1] - 郑州商代遗址于1961年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 郑州商城遗址获得“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等多项殊荣 [1] - 郑州商城70年研究成果为夏商周断代提供了关键样本 [1] 行业影响与未来方向 - 郑州商城的考古发现拓展了商文化的时空范围 [2] - 郑州商城70年来始终是早商文化和商代都邑等研究的核心议题 [2] - 相关考古工作培养了大批考古人才,积累了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经验 [2] - 未来需持续深化郑州商城及关联遗址考古研究,以科技赋能破解夏商文明密码 [2] - 将推动“考古+文旅”深度融合,让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2]
数百名中外学者齐聚郑州商城 共话夏商文明研究
新华社· 2025-10-21 14:27
学术研讨会概况 - 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河南郑州举行,汇聚国内外240余位专家学者[1] - 研讨会围绕郑州商城发现与研究、夏商文明研究新进展、商文明多学科研究、夏商考古新发现四个主题展开深入讨论[1] 郑州商城遗址核心价值 - 郑州商城是连接商代晚期和夏王朝之间的重要环节,是了解殷墟之前商王朝文化与社会面貌的关键[1] - 遗址距今约3600年,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1] - 认识郑州商城是把握中国早期国家发展脉络的一把钥匙,也是了解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进程的关键坐标[2] 考古工作新发现与进展 - 近15年来,累计开展3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新发现城市水利设施遗存、冶铜作坊遗存、祭祀遗存、高规格墓葬等[2] - 这些新发现不断刷新各界对早商都邑的认知[2] - 考古工作自1955年持续至今,探索早商文明[1] 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展示 - 随着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开放、周边街区更新,遗产从“藏在地下”变为“活在当下”[2] - 博物院展厅内的环形浮雕墙和出土珍贵文物吸引参观者[2] - 新开业的“亳都·新象”街区将古建筑与时尚潮牌融合,人潮如织[2] - 考古工地成为研学场所,让孩子们畅想古代文明[2] - 未来将继续开展多样活动,让更多人通过郑州商城触摸历史、感知文明[3]
山西公布吕儒遗址发掘成果 夏商周“三代遗存”揭秘盐湖畔先民生活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17:04
考古发现概况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运城盐湖吕儒先秦大型聚落考古发掘资料 该聚落群以夏商周三代遗存为主[1] - 吕儒遗址位于运城市盐湖区姚孟街道吕儒村 南距盐湖约7公里 包含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遗存[3] - 遗址分为吕儒和吕儒东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现有仰韶晚期 庙底沟二期 龙山时期 夏及早商时期遗存[3] 发掘成果统计 - 2022年至2024年期间发现东周时期灰坑209座 夏时期灰坑89座[3] - 出土陶器包括陶鬲 甗 单耳罐 小口尊 瓮 斝 圆腹罐等[3] - 同时出土玉钺 铜镞 卜骨 陶纺轮 骨镞 骨簪 骨针 石刀 石镰 石铲 石斧等器物[3] - 2025年1月至5月发掘3000平方米 清理早商 西周及春秋时期灰坑310座 墓葬5座[4] - 新出土陶龟1件及少量卜骨 铜凿 石斧 贝饰 骨锥 圆陶片 陶纺轮等器物[4] 学术价值定位 - 吕儒遗址是环盐湖周边继"师村-辕村-汤里"聚落群之后另一处先秦时期连续发展的大型聚落群[4] - 聚落群文化内涵丰富且延续时间长 以夏商周三代遗存为主[1][4] - 对探索盐湖早期开发与利用 环盐湖地区聚落形态演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1][4] - 推动夏商文明研究和晋文化研究的发展[1][4]
支持各地举办考古成果展 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夏商文明研究工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3-25 20:49
国家文物局2025年考古与文明研究工程启动 - 正式启动夏商文明研究工程 组织国内科研机构及高校开展考古发掘 多学科研究 科技考古 价值阐释 文物保护 展示宣传和国际传播工作 目标形成高质量学术成果 使夏商历史更清晰生动呈现 [1] 考古发掘与多学科合作提升 - 2025年批复近260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 强调精细化测年 动植物考古 古DNA研究 古环境复原 冶金和制陶等技术研究 [3] - 加强历史学 民族学 社会学等多学科合作 提升考古工地设施装备现代化和专业化水平 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 展现中华文明连续性 创新性 统一性 包容性及和平性 [3] 考古成果转化与公众传播 - 实施"小而美"和"公众友好型"成果转化项目 推进考古走入百姓生活 [4] - 推进重点考古报告出版 压实100项积压报告和100项重点报告编写责任 及时介绍各地考古最新进展 [4] - 支持各地举办考古成果展和考古新发现展 使成果及时面向公众 [4] 大遗址保护与博物馆建设 - 持续推进陕西石峁 北京琉璃河 河南隋唐洛阳城 新疆北庭故城 交河故城及跨省域蜀道 秦直道 三峡库区等大遗址保护利用工程 [5] - 安徽凌家滩 河南汉魏洛阳故城 北京路县故城等重要遗址博物馆将于2025年建成开放 [5] 国际考古交流与文明传播 - 依托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等平台 推动考古机构和学者"走出去" 开展沙特塞林港 埃及孟图神庙 柬埔寨吴哥窟及中亚地区合作考古项目 [6] - 提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国际化服务水平 推广多语种讲解 使考古遗址成为外国友人旅游打卡地 直观感受中华文明魅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