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搜索文档
发现80周年,琉璃河遗址考古研究联盟成立
新京报· 2025-09-23 12:06
9月22日下午,北京文化论坛"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沙龙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与中国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共同发起成立"琉 璃河遗址考古研究联盟",并签署了共建协议。各方将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推进琉璃河遗址的考古研究、保护利用 与价值阐释工作。 在"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中展出的作册奂器组合。2021年发掘小型贵族墓M1902,根据出土青铜 器铭文记载,墓主人为"作册奂","奂"是姓名,"作册"是官职,属于史官或书记员。太保召公筑城后,在燕侯宫 举行宴飨,赏赐作册奂贝,作册奂用这些贝为父亲铸造礼器。作册奂器及其铭文是北京建城史最早的出土文献, 实证北京3000余年的建城史,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2019年,琉璃河遗址以新时代的考古理念和方法开始新一轮考古工作。2021年,作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被誉为"北京城之源"的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重大收获,为北京地区三千年建城史提供了最早的文物证据。2022年7 月,琉璃河遗址考古新发现获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同年,琉璃河国家遗址公园被列 ...
青海秦代石刻官方鉴定为真!每经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古文字学家,详解鉴定过程、深远意义和未来谋划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6 19:15
官方认定与考古价值 - 国家文物局于9月15日专题新闻发布会认定青海玛多县"昆仑刻石"为秦代刻石 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全文共12行36字加合文1字 总计37字 文字风格属秦篆 [1] - 刻石位于青海果洛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 距湖岸约200米 海拔4306米 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 最宽处33厘米 刻字区面积约0.16平方米 距地面约19厘米 [2][4] - 通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采用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检测 包括正射影像图 高清数字线图等 判定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凿刻工艺采用平口工具斜方直接入石 排除现代新刻可能 [10][17] 历史意义与学术突破 - 刻石内容提及"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及"皇帝"等 证实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遗存 补充《史记》中秦始皇为求长生久视遣使寻仙采药的历史记载 [4][18][23] - 复旦大学刘钊教授指出刻石证明秦始皇寻仙采药范围延伸至青藏高原 颠覆传统认为活动仅限东部沿海的认知 且秦人观念中昆仑山位于扎陵湖附近三江源区域 [2][18][20] - 刻石为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填补秦文字体系空白 对完善秦文字发展演变谱系至关重要 [2][23][24] 保护措施与后续规划 - 国家文物局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经费中拨付98.85万元抢救性保护经费 用于设置保护围栏 建立临时看护用房及解决值守用水用电难题 [25] - 青海省文物局已聘请甲级资质勘察设计单位制定保护方案 现场设置临时围栏 并计划申报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4][25] - 后续将开展周边区域考古调查 计划发掘150千米范围内75处文物遗存(包括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遗址) 结合昆仑文化及古道研究梳理历史脉络 [13][24][27] 文化影响与开发潜力 - 刻石提升玛多县历史文化知名度 当地计划将其与千年古墓群 岩画等遗迹串联开发 但因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 旅游开发受生态保护政策限制 [2][27] - 学术建议通过搭建防护屋或玻璃罩防止风化侵蚀 举办研讨会 出版专著及媒体宣传活化利用 使其成为青海文旅金名片 [25][28][29]
揭开雄安深厚的历史底蕴“长安二千三百里——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展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8-15 08:27
考古发现与文物价值 - 唐代龙首作为脊兽出土 经半年修复后恢复原貌 体现唐代建筑艺术和高等级建筑脊饰实物价值[2][11] - 陶量外壁刻有"都乡定里"铭文 容积2067毫升相当于汉代一斗 实证古州城为汉代鄚县县治所在[4][9] - 唐代灰陶纺轮大量出土 反映隋唐时期河北地区纺织业高度发达[12] 遗址规模与历史沿革 - 古州城遗址为汉唐鄚县县治和唐代鄚州州治遗址 历史沿革长达2000余年 是燕云十六州城址之一[8][10] - 考古勘探面积累计30余万平方米 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 揭示内外双重城址布局和汉唐五代时空框架[8] - 遗址现存5-8米夯土城墙 为雄安新区保存最好且历史沿革最清晰的千年古代城址[10] 文化意义与学术价值 - 出土文物展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多元一体特质 如两地瓦当纹饰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15][16] - 遗址实证雄安新区8000年历史文脉 对研究冀中地区古代州县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具有重大学术意义[8][10] - 龙首修复采用三维扫描和虚拟拼接等前沿科技 入选实验室2025年度首场重大成果发布名单[11][12] 经济与产业考证 - 文献记载唐代河北河南为重要丝绸产地 莫州以进贡绵为主 租庸调中以绢绵为调[13] - 河北定州何名远"家有绫机五百张" 反映唐代丝织业规模化生产 可能属丝绸之路来华的粟特人[13]
文化中国行丨这座博物馆像一部西南“百科全书” 里面有些啥宝藏?
央视网· 2025-07-26 00:08
博物馆历史与地位 -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我国西南地区建立的第一家博物馆 我国第一座综合性大学博物馆 拥有111年历史 [1] - 被称为"巴蜀文明基因库" 凝结几代学者百年珍藏和学术积淀 [1] 核心馆藏与特色 - 八万多件特色文物 百万件珍稀动植物标本 涵盖自然科学 历史考古 民俗民族文化 [4] - 1934年开启三星堆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发掘 展出相关考古工具 费用清单 发掘日记等档案 [2][4] - 收藏上世纪30年代成都皮影戏班"春乐图"全套影箱 再现晚清民国市井生活 [5] - 展出藏族唐卡 纳西族东巴文长卷 元代彝族武士铠甲等多元民族文化珍品 [5] - 拥有国宝大熊猫 川金丝猴 野外灭绝的华南虎 中华鲟等动植物标本 多为川大师生采集 [5] 重点文物解析 - 唐代断臂单体菩萨立像来自邛崃龙兴寺 1947年洪水冲毁后修复 体现盛唐造像艺术 [10] - 民国木雕彩扎喜轿采用成都特有工艺 轿身装饰川剧戏台 蜀绣缎面 八抬大轿规格 [12] - 元代黄公望与王蒙合绘山水图 世存唯一"元四家"合作作品 展现披麻皴等技法 [14] 考古学术贡献 - 1986年川大考古队参与三星堆大规模发掘 发现两个祭祀坑 2019年新一代学者继续探索五六七号坑 [17] - 1978-1979年童恩正教授带队发掘西藏卡若遗址 出土5000年历史骨器骨针 填补西藏史前考古空白 [19] - 1992年霍巍教授团队发现西藏阿里皮央东嘎遗址 为西藏西部最大古代遗存 [20] 暑期活动亮点 - 推出小小考古学家 小小生物学家 古典国风系列研学活动 增强互动体验 [8]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新华社· 2025-06-28 20:15
中华文明探源 -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距今约4800年,器物上刻有"日""月""山"形符号,被认为是汉字的雏形[1][2] - 1992年尉迟寺遗址发掘出10件带有刻画符号的大口陶尊,符号种类多样[2] - 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与尉迟寺陶尊在器形、工艺等方面高度一致,形成跨地域文明对话[3] 考古研究与文化传承 - 国家推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大汶口文化为文明起源提供重要史源[3] - 陶瓷产业从艺术陶瓷到先进陶瓷持续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3] 技术工艺发展 - 4800年前的陶尊制作工艺精湛,技术在当时处于先进水平[1] - 现代陶瓷生产已实现工业化与智能化转型[3]
北京何以实证三千余年建城史?中国考古博物馆“五一”讲座揭秘
中国新闻网· 2025-05-01 19:41
琉璃河遗址考古发现 -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太保墉燕"铭文为北京三千余年建城史提供最早实物证据 在世界城市研究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1] - "太保墉燕"铭文实证周初三公之一的太保召公奭亲自到燕地建都 填补传世文献中青铜时代城市建造文献空白 [1] - 遗址燕侯家族墓地发现补足西周燕国墓地最重要环节 带墓道墓葬数量仅次于周公庙陵坡墓地和晋侯墓地 [2] - 应用高精度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复原中国首例完整古代"家族树" 为商周考古提供新技术路线 [2] - 遗址分布范围约5.25平方公里 是燕山南麓目前所知面积最大西周遗址 2019年以来勘探80余万平方米 新发现各类遗迹930余处 [2] - 首次揭示西周封国两重城垣结构 推测城址规模达百万平方米 大型夯土建筑和水井组合在西周遗址中前所未见 [4] - 遗址是目前唯一同时发现多重城垣 大型建筑 完整墓葬区 建城铭文和甲骨文的西周封国遗址 [5] 历史文化价值 - 将北京城建城史延伸至三千余年 是世界首都中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 [5] - 出土铭文实证《史记》等文献关于西周燕国分封的记载 [5] - 出土器物包含周 商 本地和北方草原文化因素 体现燕文化复杂性 [6] - 通过环境考古 动植物考古等手段更生动复原古代生产生活方式 [7] 中国考古博物馆活动 - 2025年"五一"假期推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学术讲座和纪录片播放等特别活动 [1][11] - 5月4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肖小勇主讲新疆喀什莫尔寺考古新发现 5月5日武汉大学副教授孙卓主讲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考古新发现 [11] - 播放5集纪录片《仰韶故事》深入挖掘仰韶文化内涵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