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保护利用

搜索文档
科技手段“唤醒”千年陶寺遗址
科技日报· 2025-07-11 09:20
陶寺遗址科技活化项目 - 陶寺遗址被列入新一批10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距今约4000年,规模达500余公顷 [1][2] - 团队采用"可持续、可生长"规划理念,运用三维建模、VR技术、数字动画复原都城布局、圭表测影场景及观象台运作原理 [2] - 创新设计"流动的遗址博物馆群落",设置6个主题展馆数字化展示宫城建筑、王族大墓等代表性文物,形成"一总六分"阐释结构 [2] 遗址展示技术应用 - 通过空间叠影、数字化方式复原宫殿区,对阙门等关键遗存采用形象展示突显地标意义 [3] - 在平民区或贵族区选择2-3处遗迹展示古人居住形式与生活场景,增强公众参与感 [3] - 跨学科整合建筑、考古、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构建研究阐释—保护展示—传播教育—传承利用四位一体技术体系 [5] 跨学科保护实践案例 - 团队曾参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规划,采用"遗址本体保护+价值阐释+环境重塑"模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4] - 在统万城遗址项目中运用空间叙事体系、数字建模、遥感技术精准复原1600年前匈奴城址的建造技艺与结构 [4] - 经验被纳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利用导则(试行)》,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利用规范 [4] 行业评价与影响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评价陶寺项目为早期都城遗址活化提供学术参考与实践范例 [5] - 团队近20年积累覆盖隋大兴唐长安城、杭州跨湖桥等遗址规划,形成系统性多学科融合方法论 [4][5]
支持各地举办考古成果展 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夏商文明研究工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3-25 20:49
支持各地举办考古成果展 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夏商文明研究工程 记者25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今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夏商文明研究工程,将组织国内科研机构、高校围绕构建完整的夏商考古学文化与 夏商历史,开展重点遗址的考古发掘、多学科综合研究、科技考古和价值阐释、文物保护、展示宣传、国际传播等工作,形成一批高质量学术 科研成果,让夏商历史更加清晰、生动地呈现出来。 重点提升多学科合作和科技考古水平 2025年,国家文物局批复了近260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将在考古工作中更加强调精细化测年、动植物考古、古DNA研究、古环境复 原、冶金和制陶等技术研究等,加强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合作,提升考古工地现场的设施装备现代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拓展 考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更加清晰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不断巩固共同文化根基。 打通考古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2025年,将实施更多"小而美""公众友好型"的成果转化利用项目,让考古走入百姓生活。推进重点考古报告出版,压实100项积压报告、 100项重点报告的编写责任,及时将各地考古工作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大家,也会支持各地举办考古成果展、考古新发现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