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外泌体
icon
搜索文档
近亿元人民币,中博聚力再次领投恩泽康泰B轮融资,外泌体赛道再升温 | 融资首发
钛媒体APP· 2025-11-06 18:37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国内最早投身外泌体领域的企业之一,也是该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被视为行业标杆 [1] - 公司成立于2017年,拥有3,000平方米的GMP实验室、500多家重点合作单位、250多篇发布论文、40,000个涉及样本数量以及30多件知识产权 [1] - 公司是国内外泌体科研领域产品系列最全、成功案例最多、覆盖率最高的企业,也是国内目前唯一能够按照GMP条件生产外泌体的公司 [1] 管理团队与技术平台 - 公司CEO与CTO均为生物医药行业资深人士,带领公司建立了外泌体领域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个专家共识和团标 [2] - 公司已与国内1,000多家医院、科研院校及企业密切合作,商业化落地迅速 [2] - 公司建立了三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平台:外泌体多组学分析平台Exoomics®、工程化外泌体平台Echosome®、外泌体规模化生产平台EchoPharm® [11][12] 业务板块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业务分为三大板块:为基础的外泌体服务、为重点的外泌体原料、为种子的外泌体治疗 [14] - 外泌体服务业务依托国内最大的分析服务平台,与科研机构合作发表论文数百篇,位列国内第一,维持稳定增长 [14] - 外泌体原料业务是国内首家可提供GMP级别外泌体原料的企业,其人源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原料首创国际双备案,预计未来几年快速增长 [1][14] - 公司科研与原料业务已成功商业化,2025年预计实现收支平衡,2024年下半年现金流连续为正,财务状况健康 [2] 行业前景与监管环境 - 外泌体是细胞释放的直径约30-150纳米的微泡,作为细胞间通讯的“天然信使”,在疾病诊断、药物递送、再生修复等领域提供全新诊疗思路 [5][7] - 相比其他技术路径,外泌体在组织穿透性、多靶点调控、安全性、给药方式多样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再生医学增长最快的市场 [7] - 预计到2030年,全球外泌体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美元以上,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速约32.7% [9] - 2025年6月,外泌体产品正式进入和创新药同等级的ATMP监管框架,国家监管标准已明确 [9] 战略发展与投资支持 - 公司外泌体治疗业务聚焦再生医学场景,基于干细胞外泌体及工程化外泌体双体系开发治疗产品,预计未来3-5年将爆发巨大潜力 [14] - 投资方中博聚力在参与A轮融资的基础上,继续领投公司B轮融资,为其外泌体治疗产品研发及原料业务发展助力 [16] - 投资方将在资源协同、完善商业模式、提升公司治理、业务拓展等方面与公司搭建“生态桥梁”,实现生态闭环 [16]
关于抗老这一终极命题,谷雨找到了前沿答案
经济观察网· 2025-10-13 12:37
公司核心科研成果 - 公司发布独家专利抗老新原料“类人源外泌素HME”,成功解决人源外泌体无法在化妆品中应用的行业难题 [1] - 该原料是对干细胞外泌体的高度仿生和升级,通过体外仿生手段合成类人源人工外泌体,可安全无风险地为皮肤补充外泌体以直接调控人体代谢通路 [1][3] - 公司运用AI技术加速外泌体成分分析筛选,并精准计算基因级成分最佳配比,使类人源外泌素HME整体抗老功效大于人源外泌体 [5][6] 新原料功效数据 - 细胞实验显示,类人源外泌素HME经48小时细胞划痕测试,其促进细胞迁移能力是同浓度人源外泌体的1.17-1.5倍 [6] - 该原料促生Ⅲ型胶原的能力是同浓度人源外泌体的5-6.7倍 [6] - 人体功效测试显示,使用14天后皱纹数量平均减少17.43%,使用28天后平均减少26.61% [6] 公司全栈自研战略 - 公司坚持全栈自研道路,自建庞大研发中心和工厂,并深入上游原料环节,拥有三家核心原料工厂实现全产业链自主掌控 [7][9] - 公司用第一个十年推出自研三大核心原料:光甘草定、稀有人参皂苷CK和类人源外泌素HME,构建竞争壁垒 [7][8][9] - 未来十年公司预计研发投入将达到20亿元,以系统性科研布局和重资产投入摆脱行业同质化竞争 [9] 其他核心原料技术 - 光甘草定纯度被提升至99%的行业最高水平,并通过纳米包裹技术实现透皮吸收率3.4倍的提升 [8] - 稀有人参皂苷CK通过双专利“智酶仿生技术”实现超98%高纯度及自动化生产工艺,破解其自然界稀缺及转化率低的量产难题 [8] - 稀有人参皂苷CK经初步实验证实可激活人体AMPK通路,有望从抗老护肤向整体抗衰应用突破 [8] 行业背景与技术难点 - 外泌体作为国际化妆品巨头争相布局的关键领域,已被验证具有抗衰、抗氧化、修复等功效 [2][4] - 传统人源外泌体因可能存在携带风险因子、病原体污染等问题,在国内化妆品市场中未被允许直接添加 [2] - 植物外泌体虽已有应用,但存在提取效率低、难以量产规模化、易失活和稳定性差等缺陷 [2]
从“再生医学明星”到增长几近停滞,冠昊生物到底怎么了?|创新药观察
华夏时报· 2025-10-09 19:56
核心观点 - 公司短期业绩呈现微弱回暖迹象,但长期增长乏力,核心业务面临结构性挑战 [2] - 公司存在严重的单一产品依赖问题,核心产品增长停滞且面临集采、竞争等多重压力,第二增长曲线缺失 [2][8][12] - 研发投入持续收缩且转化效率低,导致产品迭代缓慢,在行业变革中逐渐失去主动权 [2][10][11] 2025年半年度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2.01亿元,同比增长5.89% [3][4]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2040万元,同比增速仅为1.27% [3] - 上半年营收仅相当于2024年全年营收3.77亿元的53.3% [4] 长期财务趋势 - 2020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4.37亿元降至3.77亿元,累计降幅达13.7% [4] - 营收在此期间仅2021年和2023年出现短暂回升,2022年和2024年分别同比下滑22.84%和6.60% [4] - 近三年(2022-2024年)核心硬脑膜补片产品平均收入增长率仅为1.2% [8] 核心业务分析:硬脑膜补片 - 硬脑膜补片是公司的营收支柱,2025年上半年B型和生物型产品合计收入7444万元,占医疗器械板块收入的50.6% [5] - 该业务毛利率极高,2025年上半年B型产品毛利率为90.96%,生物型产品毛利率为93.46% [5][7] - 但核心产品增长乏力,2025年上半年生物型硬脑膜补片收入增速仅1.35%,2024年该产品收入同比下滑14.7% [6][9] - 2022年至2024年,生物型硬脑膜补片收入从8812万元降至7477万元,累计下滑15.1% [8] 核心业务面临的挑战 - 集采政策冲击价格体系,中标价较市场价平均降幅约30%,但销量增长未能抵消价格下降的影响 [9] - 国产竞品如迈普医学、天新福加速技术追赶,通过可吸收硬脑膜等差异化产品抢占市场份额 [9] - 产品迭代缓慢,上市已超10年且未推出重大升级版本,相关升级产品仍处于临床前阶段 [10] - 在神经外科耗材领域,国际巨头如强生、美敦力占据60%市场份额,公司硬脑膜补片市占率约为30% [13] 研发投入与效率 - 研发投入持续收缩,研发支出从2022年的5790万元降至2024年的4231万元 [11] - 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从2022年的15.4%降至2024年的9.6% [11] - 研发资本化率长期为0,表明研发项目多处于早期阶段,难以快速转化 [11] - 公司布局的人工肝、CAR-T等前沿领域与核心业务缺乏协同,未能形成有效补充 [11] 业务多元化与第二增长曲线 - 公司过度依赖单一产品,尚未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12] - 医疗器械板块其他产品规模小或下滑,如胸普外科修补膜2024年收入3899万元且同比下滑3.7% [12] - 药品、细胞技术服务等其他业务板块贡献有限,上半年药品毛利率下滑1%,细胞技术服务去年全年收入下滑21.45% [12] - 无菌生物护创膜、乳房补片等产品收入规模均不足2000万元 [12]
谷雨,突破外泌体技术“最后一公里”
FBeauty未来迹· 2025-09-25 21:06
文章核心观点 - 谷雨生物发布的全新原料“类人源外泌素HME”是一项突破性技术,解决了外泌体在化妆品领域产业化的核心痛点,标志着公司科研战略进入“生物编程”新阶段 [3][10][19] - 该原料通过逆向工程和优化设计,实现了对人源外泌体的仿生合成,在安全、效率和产业化稳定性上超越天然外泌体,具备直接调控细胞衰老进程的能力 [10][16][17][18] - 公司与厦门大学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其研发模式从应用研究延伸至基础研究前沿,推动品牌向“生物科技平台”演化,开辟基因细胞级科研的新赛道 [3][22][23][25] 外泌体的科学背景与市场挑战 - 外泌体是直径40-100纳米的纳米囊泡,作为“细胞间通讯使者”,通过递送蛋白质、核酸等活性成分精准调控细胞代谢、修复与再生过程 [5] - 衰老伴随高质量外泌体数量骤减,补充年轻来源的外泌体可逆转光老化过程,抑制胶原降解、促进真皮增厚 [6] - 当前市场以植物来源外泌体为主,但其与人体细胞结构差异大,活性难以高效利用;理想的人源外泌体则因安全风险、提取困难及法规限制难以产业化 [8] 类人源外泌素HME的技术突破 - 该技术基于专利“一种具有抗衰老功效的人工合成外泌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专利号:202510999791.1),并非简单提取,而是通过逆向工程合成高度类人源的人工外泌体 [10] - 技术底层聚焦结构仿生、成分优化与跨学科整合三大维度:复配合成脂质体模拟人源外泌体膜结构;通过AI算法优化活性成分(如特定miRNA)配比,并规避天然外泌体中的风险因子;整合产学研实现“结构仿生-活性编程-量产稳定”系统攻关 [12][13] - 原料在28天加速实验中保持澄清均一,而植物外泌体明显变黄浑浊,证明其可在常温下保持活性,突破天然外泌体需-80℃苛刻保存的产业化障碍 [17] 类人源外泌素HME的功效优势 - 作用机制从间接推动变为直接调控:HME本身具备外泌体核心通讯功能,可直接调控靶基因与信号通路,缩短抗老作用链路 [16] - 递送效率从“广撒网”变为精准靶向:通过镶嵌靶向蛋白肽,能精准定位皮肤中负责再生修复的关键细胞,利用率超越缺乏靶向性的重组胶原蛋白 [16] - 细胞实验显示,HME促进细胞新生能力是同浓度人源外泌体的1.17-1.5倍;促生Ⅲ型胶原能力是人源外泌体的5-6.7倍;人体功效测试中,14天皱纹数量平均减少17.43%,28天平均减少26.61% [18] 公司的科研战略与行业影响 - 公司构建了以极光甘草、稀有人参皂苷CK、类人源外泌素HME三大中国「芯」原料为支点的研发生态,覆盖从前沿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闭环 [19] - 与厦门大学共建生物医药联合研究中心,由林圣彩院士担任主任,研发方向从工艺优化延伸至整体抗衰的基础研究,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科研引擎” [22] - 稀有人参皂苷CK已进入抗老药物研究阶段,此举将锤炼公司在原料筛选和功效验证上的极致能力,推动品牌从“护肤品公司”向“生物科技平台”演化 [23] - 类人源外泌素HME标志着行业进入基因细胞级科研新时代,干预深度抵达调控细胞功能的基因表达层面,让皮肤科学目标与生命科学的整体抗衰目标重合 [25]
研判2025!中国外泌体行业分类、市场规模及重点企业分析:生物技术突破与细胞通讯机制解析推动外泌体技术革新,加速临床诊断与治疗范式升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08 09:05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外泌体行业在技术突破驱动下呈现强劲增长 2024年市场规模达22.79亿元 同比增长22.72% [1][7] - 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载体 在医疗诊断、治疗、医美及科研服务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2][7] - 行业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创新推动高效精准发展、应用领域拓展深化、政策支持加大及标准化生产趋严 [11][12][13] 行业概述 - 外泌体是直径30-150nm的膜性囊泡 天然存在于体液中 包含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作为细胞间通讯载体参与免疫应答、组织修复等过程 [2] - 外泌体分为天然外泌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来源)和工程化外泌体 工程化外泌体通过细胞改造或物理化学修饰提高载药效率、靶向性和半衰期 [4] 行业产业链 - 产业链上游包括细胞来源、生物试剂与耗材、生产检测分析设备 中游为生产制造环节 下游应用于医疗、医美及科研服务领域 [6] - 下游应用中 医疗领域用于肿瘤治疗和神经修复 诊断领域作为液体活检标志物 医美领域开发抗衰产品 科研服务推动技术转化与规范化 [7]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外泌体行业市场规模为22.79亿元 较上年增长22.72% [1][7] 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 恩泽康泰建立三大核心平台(外泌体组学、工程化外泌体、外泌体CMC) 拥有超3000平米GMP车间 开发GoldenExo®系列产品 为行业领军企业 [8] - 国典医药聚焦iPS细胞与外泌体结合技术 建立iPSC-Exo和MSC-Exo规模化生产灌装体系 开展神经系统疾病等创新药物研发 [9]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推动提取、纯化、检测技术向高效精准发展 多组学研究深化对外泌体生物学功能的理解 [11] -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疾病诊断方面外泌体生物标志物用于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疾病治疗方面用于药物递送和再生医学 医美领域产品需求增长 [12] -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行业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将更加严格 以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13]
专家访谈汇总:脑机接口进入医保,只要6500元
黄金市场 - 美联储预计2025年内开启降息周期,通胀数据温和支撑金价 [1] - 实际利率下行趋势明确,黄金作为零息资产的机会成本降低 [1] - 美国财政赤字扩大引发对美债可持续性的担忧,美元资产系统性疑虑上升 [1] 脑机接口行业 - 湖北省将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纳入医保,定价6552元,显著低于Neuralink的5万美元成本 [1] - 中国医疗政策和产业配套系统性扶持脑机接口,康复、养老、神经疾病治疗需求潜力大 [1] - 阶梯医疗超柔性电极尺寸为头发丝1/100,脑虎科技"北脑一号"技术水平接近Neuralink [1] 胶原蛋白行业 - 巨子生物"可复美"产品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受质疑,本质为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技术路线之争 [1] - 华熙生物质疑资本市场对"重组胶原"概念过度热炒,反映其防御姿态 [1] - 胶原蛋白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达1738亿元,年复合增速超50% [1] 光明乳业 - 行业消费疲软叠加价格战,光明乳业从"乳业第一股"滑落为边缘竞争者 [3] - 低温奶市占率被伊利、蒙牛逼近,新兴品牌持续蚕食份额 [3] - 渠道布局固守华东,常温奶产品力弱,高度依赖冷链制约全国扩张 [3] 养发市场 - 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220亿元增长至2030年500亿元,年复合增速15.3% [3] - 用户基数有望突破3亿,年轻人、女性与产后群体为主要驱动力量 [3] - AI头皮检测+基因筛查提升用户留存率,复购率可达45%以上 [3] - 干细胞、外泌体等生物科技快速商业化,部分成分已实现家用化突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