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可解释性

搜索文档
从黑箱到显微镜:大模型可解释性的现状与未来
36氪· 2025-06-17 18:57
大模型可解释性的核心价值 - 大模型在语言理解、推理和多模态任务等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能力,但模型内部决策机制高度复杂、难以解释,已成为学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难题 [3] - 可解释性是指系统能够以人类可理解的方式阐释其决策过程和输出结果的能力,包括识别关键输入特征、揭示推理路径和解释因果关系 [3] - 生成式AI系统的内部机制属于"涌现"现象,开发者设定了宏观层面的条件,但最终呈现的具体结构却无法精确预知,也难以理解或解释 [4] 可解释性的五大关键作用 - 有效防范AI系统的价值偏离与不良行为,如AI欺骗或权力寻求等涌现行为 [5] - 推动大模型的调试和改进,通过检查模型内部发现导致错误行为的部分 [6] - 更有效地防范AI滥用风险,系统性地阻止所有越狱攻击并描述模型具有的危险知识 [7][8] - 推动AI在高风险场景的落地应用,满足法律合规要求并建立用户信任 [9] - 探索AI意识与道德考量的边界,理解模型是否具有意识或感觉 [10] 破解AI黑箱的四大技术路径 - 自动化解释:利用大模型解释另一个大模型,如OpenAI利用GPT-4对GPT-2神经元进行自动标注 [12] - 特征可视化:整体揭示大模型内部知识组织方式,如OpenAI提取GPT-4数以千万计的稀疏特征 [13] - 思维链监控:对大模型推理过程进行监控以识别异常行为,如DeepSeek R1公开思维链推理过程 [15] - 机制可解释性:动态追踪和复原模型推理过程,如Anthropic提出的"AI显微镜"概念 [17][18] 可解释性研究的技术瓶颈 - 神经元多重语义与叠加现象,模型内部概念数量可能达数十亿计,难以直观拆解 [19] - 解释规律的普适性问题,不同模型、不同架构之间的解释规律可能不具有普适性 [20] - 人类理解的认知局限,需要发展人机交互和可视分析工具转化复杂信息 [20] 行业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 OpenAI、DeepMind、Anthropic等领先AI实验室加大对可解释性研究的投入 [21] - 可解释性研究正从单点特征归因向动态过程追踪、多模态融合等方向演进 [21] - 未来可能实现对最先进模型进行类似"脑部扫描"的全面检查,即"AI核磁共振" [23] - 行业正在推动可解释性评估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建立覆盖多维度测评方法 [22]
从黑箱到显微镜:大模型可解释性的现状与未来
腾讯研究院· 2025-06-17 17:14
大模型可解释性的核心观点 - 大模型在编程、科学推理和复杂问题解决等领域展现出"博士级"专业能力,但模型内部机制高度复杂难以解释,被称为"黑箱"[1] - 大模型可解释性是指系统能够以人类可理解的方式阐释其决策过程和输出结果的能力,包括识别关键输入特征、揭示推理路径和解释行为因果关系[3] - 生成式AI的可解释性问题尤其复杂,因为其内部机制属于"涌现"现象,而非直接设计,类似于培育生物的过程[4] - 大模型发展速度远超可解释性研究进展,行业必须加快脚步确保可解释性研究能跟上AI发展步伐[1] 可解释性的关键价值 - 防范AI系统价值偏离与不良行为:可解释性可帮助检测模型是否存在欺骗、权力寻求等异常行为[4][5] - 推动模型调试改进:通过检查模型内部可定位错误行为原因,针对性调整训练数据或模型结构[6] - 防范AI滥用风险:深入观察模型内部可系统性阻止越狱攻击,封堵绕过限制的漏洞[7] - 推动高风险场景落地:金融、司法等领域要求AI决策具备可解释性以满足法律合规和建立用户信任[8] - 探索AI意识边界:可解释性有助于理解模型是否具有意识,为未来AI道德考量提供基础[9] 破解AI黑箱的技术路径 - 自动化解释:利用大模型解释小模型,如GPT-4为GPT-2神经元自动生成自然语言描述[12] - 特征可视化:使用稀疏自编码器技术提取模型内部激活特征,揭示知识组织方式[13][14] - 思维链监控:监测模型推理过程以识别异常行为,如DeepSeek R1公开思维链推理过程[15][16] - 机制可解释性:Anthropic提出"AI显微镜"概念,追踪模型推理过程;DeepMind开源Gemma Scope工具[17][18] 可解释性研究的技术瓶颈 - 神经元多重语义与叠加现象:一个神经元混合表示多个概念,模型内部概念数量可能达数十亿计[19] - 解释规律普适性问题:不同模型架构间的解释规律是否通用仍待验证[19] - 人类理解的认知局限:需要发展人机交互工具将复杂机理信息转化为人类可理解形式[19][20] 行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 OpenAI、DeepMind、Anthropic等领先AI实验室加大对可解释性研究的投入[21] - 研究方向向动态过程追踪、多模态融合等方向演进,如"AI显微镜"和"思维链溯源"[21][22] - 建议采用软法规则鼓励行业自律,如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发布《人工智能安全承诺》[24] - 未来可能实现对模型进行类似"脑部扫描"的全面检查,即"AI核磁共振"[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