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语言和具身多模态大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发球机器人进化,“AI刘国梁”走到哪一步了?
第一财经· 2025-06-18 21:40
行业技术发展 - 具身智能大模型推动传统发球机器人向"教练型"升级,具备路径规划、力矩控制和模拟专业运动员发球轨迹的能力[1] - 当前智能发球机器人采用模块化分层结构而非端到端模型,需解决数据处理与乒乓球快速反应运动的矛盾[4] - 实现"教练式"功能需完善传感、算法和策略机制,涉及大量数据与算法微调[4] 产品功能与市场应用 - 新一代发球机器人尝试集成策略生成、动作识别和反馈调节功能,但当前产品仍以参数设定为主,智能化程度有限[2] - 专业级系统可采集球轨迹、挥拍动作等数据生成训练反馈,配套App支持自定义发球模式和训练目标[5][6] - C端用户订单占比超50%,B端客户主要为学校及专业训练场[6] 商业化与竞争格局 - 发球机器人使用成本比真人教练低50%(80元/小时 vs 150元/小时),但零基础学员仍依赖真人教学[2] - 企业通过降低技术门槛和智能化服务扩大客群,目标从专业运动员扩展至泛体育爱好者[6] - 网球发球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2740万美元增长至2035年4030万美元,创屹科技等公司获新一轮融资[6] 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 - 构建垂类大模型需实现图像、动作、语言三模态联通,并克服终端算力导致的推理延迟问题[6] - 模型需具备视频理解、动作识别和策略生成多重能力,涉及复杂工程问题[6] - 行业竞争将从"懂球"转向"懂人",需建立分水平用户的教练式训练进阶系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