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太空智算基础设施
icon
搜索文档
国星宇航赴港IPO:壮阔蓝图下,盈利难题亟待解决
新浪财经· 2025-09-28 15:32
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 - 全球在轨运行卫星约11000多颗,其中通信卫星8681颗,占比75%,算力卫星尚在加速布局[2] -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从2020年约1.0万亿元增至2024年2.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3.1%[5] - 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收入从2020年约178亿元增至2024年约26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0.9%[5] - 公司按2024年收入计,在所有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22.1%[5]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公司于2025年5月成功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AI智算卫星星座,推动从"天感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2] - AI智算卫星可为其他太空飞行器及地面应用提供AI驱动数据分析及计算服务[3] - 一箭12星搭载星载智能计算机,最高单星算力达744TOPS,整体具备5POPS在轨计算能力[4] - 公司"星算计划"将由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意在建设国内首个太空智算基础设施[4] - 公司业务涵盖从造卫星、管卫星到用卫星的完整产业链,提供卫星及相关服务与星基解决方案[5] 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22年1.77亿元增至2024年5.53亿元,2022-2024年复合增速76.6%,2025年上半年收入2.41亿元[5] - 卫星及相关服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29.5%波动至2025年上半年50.6%,2023年因交付周期影响降至0.6%[6] - 星基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从2022年58.0%波动至2025年上半年48.9%,2023年因灵境引擎推广大幅提升至90.7%[6] - 公司毛利从2022年4499.9万元增至2024年2.10亿元,2025年上半年2428.1万元,毛利率波动较大,介于10.1%至38.0%之间[7] - 公司持续亏损,净利润从2022年-0.91亿元扩大至2025年上半年-1.92亿元[7] 研发投入与成本结构 - 公司研发开支从2022年4582.0万元增至2024年1.42亿元,2025年上半年9772.6万元,研发开支占比从10.5%至40.5%不等[8] - 外包研发开支占比从2022年17.7%增长至2024年43.0%[9] - 管理费用从2022年0.71亿元增加至2024年1.74亿元,管理费用占比维持在25%以上[9] 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2年77.4%波动至2025年上半年98.4%,最大客户收入占比介于21.5%至49.7%之间[10] - 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从2022年29.9%直线上升至2025年上半年73.8%[11] - 存在客户与供应商重叠情况,例如公司M既是2024年五大客户也是供应商,四川停碳亦是客户兼供应商[12] 现金流与融资情况 - 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净流出,从2022年-1.14亿元至2025年上半年-0.78亿元,虽有收窄但仍为负[14] -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从2022年1.29亿元增加至2024年6.28亿元,2025年上半年因加强管理降至5.38亿元[14] - 截至2025年6月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88亿元,短期贷款1.38亿元,长期借款1.51亿元[14] - 融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从2022年1.23亿元增至2024年7.60亿元,2025年上半年2.21亿元[14] - 公司成立7年完成十轮融资,累计融资近20亿元,估值从2018年9500万元攀升至2025年67.63亿元[14][16] 股权结构与股东背景 - 创始人陆川持有32.46%股份,为公司第一大股东[17] - 股东包括地产商背景企业,如星河产业集团持股9.68%,广东万全投资持股2.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