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智算卫星
icon
搜索文档
国星宇航赴港IPO:壮阔蓝图下,盈利难题亟待解决
新浪财经· 2025-09-28 15:32
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 - 全球在轨运行卫星约11000多颗,其中通信卫星8681颗,占比75%,算力卫星尚在加速布局[2] -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从2020年约1.0万亿元增至2024年2.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3.1%[5] - 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收入从2020年约178亿元增至2024年约26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0.9%[5] - 公司按2024年收入计,在所有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22.1%[5]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公司于2025年5月成功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AI智算卫星星座,推动从"天感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2] - AI智算卫星可为其他太空飞行器及地面应用提供AI驱动数据分析及计算服务[3] - 一箭12星搭载星载智能计算机,最高单星算力达744TOPS,整体具备5POPS在轨计算能力[4] - 公司"星算计划"将由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意在建设国内首个太空智算基础设施[4] - 公司业务涵盖从造卫星、管卫星到用卫星的完整产业链,提供卫星及相关服务与星基解决方案[5] 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22年1.77亿元增至2024年5.53亿元,2022-2024年复合增速76.6%,2025年上半年收入2.41亿元[5] - 卫星及相关服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29.5%波动至2025年上半年50.6%,2023年因交付周期影响降至0.6%[6] - 星基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从2022年58.0%波动至2025年上半年48.9%,2023年因灵境引擎推广大幅提升至90.7%[6] - 公司毛利从2022年4499.9万元增至2024年2.10亿元,2025年上半年2428.1万元,毛利率波动较大,介于10.1%至38.0%之间[7] - 公司持续亏损,净利润从2022年-0.91亿元扩大至2025年上半年-1.92亿元[7] 研发投入与成本结构 - 公司研发开支从2022年4582.0万元增至2024年1.42亿元,2025年上半年9772.6万元,研发开支占比从10.5%至40.5%不等[8] - 外包研发开支占比从2022年17.7%增长至2024年43.0%[9] - 管理费用从2022年0.71亿元增加至2024年1.74亿元,管理费用占比维持在25%以上[9] 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2年77.4%波动至2025年上半年98.4%,最大客户收入占比介于21.5%至49.7%之间[10] - 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从2022年29.9%直线上升至2025年上半年73.8%[11] - 存在客户与供应商重叠情况,例如公司M既是2024年五大客户也是供应商,四川停碳亦是客户兼供应商[12] 现金流与融资情况 - 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净流出,从2022年-1.14亿元至2025年上半年-0.78亿元,虽有收窄但仍为负[14] -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从2022年1.29亿元增加至2024年6.28亿元,2025年上半年因加强管理降至5.38亿元[14] - 截至2025年6月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88亿元,短期贷款1.38亿元,长期借款1.51亿元[14] - 融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从2022年1.23亿元增至2024年7.60亿元,2025年上半年2.21亿元[14] - 公司成立7年完成十轮融资,累计融资近20亿元,估值从2018年9500万元攀升至2025年67.63亿元[14][16] 股权结构与股东背景 - 创始人陆川持有32.46%股份,为公司第一大股东[17] - 股东包括地产商背景企业,如星河产业集团持股9.68%,广东万全投资持股2.30%[17]
新股前瞻|2028年前欲发布首批100颗AI智算卫星,全产业链优势能否撑起国星宇航估值?
智通财经网· 2025-09-19 16:12
行业背景与趋势 - 全球算力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AI算力成为资本市场热点板块 [1] - 传统地面算力发展面临电力短缺和散热导致的水资源浪费两大瓶颈 [1] - 基于在能源和散热方面的优势,太空算力成为新的部署方向,全球已有多家公司启动相关项目 [1] - 中国卫星行业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629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的827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7.1% [10] - 在政策推动下,预计中国卫星行业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827亿元人民币增至2029年的2661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3% [10] - 卫星发射环节的市场增速预计最为领先,达到36.6% [10]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国星宇航是全球少数实现太空AI计算并构建天基算力网络的商业航天企业 [1] - 公司若成功在港上市,有望成为亚洲首个以“太空计算”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 [2] - 公司是中国商业航天行业的全链条参与者,专注于低地球轨道商业AI卫星的研发、制造、销售及运营 [3] - 以2024年收入计,公司在中国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前十大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八,市场份额为2.0% [13] - 在中国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前五大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公司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22.1% [14] 技术优势与里程碑 - 公司是中国第一颗AI应用卫星、第一颗AI智算卫星、全球首个AI智算卫星星座的发射者 [3] - 截至2025年8月17日,公司累计自主开发了6颗AI有效载荷、4颗AI应用卫星和16颗AI智算卫星,成功完成14次太空任务,共成功发射27颗卫星(其中21颗为AI卫星)[1][5] - 公司于2024年9月24日发布的XSD-15是全球首颗验证在轨运行AI大模型的卫星 [5] - 公司于2025年5月14日发射的AI智算卫星(XSD-37及XSD-38)的在轨算力达每颗卫星744 TOPS,为全球在轨算力最高的卫星 [5] - 公司开发了灵境引擎,可将2D卫星影像自动转换为3D模型 [4] - 公司计划建设由2800颗AI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其轨道及频谱已获得国际电信联盟审批 [16] 业务构成 - 公司业务主要包括卫星及相关服务、星基解决方案以及其他服务三大板块 [5] - 卫星及相关服务提供有效载荷、平台及卫星研发、制造、组装、测试、发射协调、在轨交付及运营管理的端对端服务 [5] - 星基解决方案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及灵境引擎AI算法,提供定制应用方案,如城市3D数字建模,服务于空间智能与算力服务、数字城市应用等多个行业 [5] - 其他服务(智慧停车解决方案及软硬件代理服务)将在履行完现有合约义务后终止运营 [6]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从2022年的1.77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的5.53亿元人民币 [6] - 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2.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11% [6] - 公司目前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至2024年的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6729万元、9069万元、6904.7万元人民币 [6] - 2025年上半年经调整净亏损约为1.44亿元人民币,与2024年同期相当 [6] - 毛利率波动较大,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25.4%、14.0%、38.0%、10.1% [8][9] - 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占比较高,2022年至2024年管理费用占比分别为40.18%、25.86%、31.51%,研发开支占比分别为25.83%、10.54%、25.66% [8] - 经调整净亏损率呈现收窄趋势,从2022年的37.9%降至2024年的12.5% [9] 未来发展计划 - 公司计划在2028年前发射星算计划下的首批100颗AI智算卫星 [16] - 公司已于2025年5月14日成功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星座 [4][16] - 公司就发射新增60颗卫星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 [16]
国星宇航,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
36氪· 2025-09-01 08:45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1.77亿元、5.08亿元、5.50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2.41亿元,同比增长65.1% [2] - 2022年至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0.909亿元、1.393亿元、1.772亿元,2024年上半年及2025年上半年亏损分别为1.980亿元、1.920亿元 [4] - 预计2025年全年仍将存在净亏损 [4] 业务进展与技术优势 - 核心产品包括AI应用卫星和AI智算卫星,推动"天数天算"技术 [2] - 2025年5月14日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星座 [3] - 截至最后可行日期,自主开发6颗AI有效载荷、4颗AI应用卫星和16颗AI智算卫星,完成14次太空任务 [3] - XSD-15成为全球首颗验证在轨运行AI大模型的卫星 [3] 战略计划与订单情况 - "星算计划"由2800颗计算卫星组网构成天基算力网络,首发星座已于2025年5月14日发射 [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获得20颗AI智算卫星研制订单,并就其中12颗卫星订立发射服务协议,预期于2025年发射 [4] 亏损原因分析 - 研发开支较高以提升AI算法、算力及新型卫星平台 [5] - 卫星制造及发射成本较高导致毛利率波动,规模经济尚未体现 [5] - 销售及营销费用增加以拓展客户群和品牌知名度 [5] - 行政开支增加包括股份-based付款及招聘资深人才成本 [5] 行业盈利状况 - 中国卫星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49.15万元,同比下降458.67% [6] - 中国卫通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81亿元,同比下降55.59% [6] 公司背景与股东结构 - 公司成立于2018年5月,创始人陆川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 [7] - IPO前已完成C轮融资,深创投为早期天使投资方并累计跟进三次融资 [7] - 星河产业集团持股9.68%,为第三大股东,其母公司为星河控股集团 [7][8] 行业发展环境 - 2014年起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获鼓励,2016年出现中国火箭首次为民企执行的商业发射任务 [7] - 2016年至2024年商业航天领域投资事件数量分别为13起、19起、23起、19起、18起、11起、17起、10起和15起 [7]
锚定AI智算卫星 国星宇航打响天算赛道“先发之战”
证券日报网· 2025-08-29 20:16
公司技术发展 - 2018年12月发射中国第一颗AI应用卫星 [1][2] - 2024年2月发射中国第一颗AI智算卫星 搭载自主研发高性能星载智算系统 实现海量数据在轨实时处理 [1][2] - 2025年5月成功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星座 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 星座具备5POPS太空计算能力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100Gbps [1][3] -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2022年4582万元 2023年5348万元 2024年1.42亿元 [3] 公司财务表现 - 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2022年1.77亿元 2023年5.08亿元 2024年5.53亿元 2022-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76.6% [4] - 2025年上半年收入2.41亿元 同比增长65.1% [4] - 收入结构显著变化 卫星及相关服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29.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50.6% 星基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从58.0%变为48.9% [5] - 客户集中度较高 2025年上半年五大客户收入占比98.4% 最大客户收入占比49.7% [5] 行业市场前景 - 中国卫星行业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827亿元增长至2029年2661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26.3% [9] - AI智算卫星相关市场份额将逐步提升 [9] - 商业航天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各地出台多项支持政策 [9] -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推动卫星技术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 [8] 公司战略规划 - 推进"星算计划" 建设由2800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 [8] - 计划2028年前发射首批100颗AI智算卫星 2025年20颗 2026年30颗 2027年45颗 2028年60颗 [8] - 2025年7月完成"星算"计划首个太空计算用户交付 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合作 [6] - 未来将加速开拓太空计算生态 深化计算卫星研制组网与空间智能应用落地 [7] 行业竞争地位 - 以2024年收入计 在管理卫星行业全价值链的所有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中排名第二 [1] - 国内多家民营企业正加大AI计算卫星领域投入 推动技术快速迭代 [8] - 作为行业先行者 在技术、市场及品牌方面具有优势 [9]
国星宇航更新港交所招股书: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76.6%,AI卫星发射数量居民营企业首位
金融界· 2025-08-26 15:05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1.774亿元增长至5.535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76.6% [1] - 2025年上半年收入2.41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462亿元增长65.1% [1] - 2022年至2024年毛利从0.45亿元增长至2.102亿元,2025年上半年毛利0.243亿元较2024年同期0.139亿元增长74.8% [2] - 经营现金流出净额从2023年3.135亿元降至2024年2.125亿元,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0.781亿元,同比降幅39.1% [2] 业务结构 - 收入构成分为卫星及相关服务(2025年上半年占比50.6%)和星基解决方案(占比48.9%)两大板块 [2] - 卫星及相关服务收入从2022年0.523亿元增长至2024年0.91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1.221亿元 [2] - 一体化业务模式覆盖卫星设计、研制、发射协调、在轨运行控制管理到星基解决方案全价值链 [2] 行业地位与市场 - 以2024年收入计算,在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22.1% [2] - 累计发射卫星27颗,其中AI卫星21颗,位居中国民营航天企业AI卫星发射数量第一 [1] - 管理卫星行业全价值链,覆盖卫星生命周期各个阶段 [2] 技术创新与研发 - 2024年发射中国首颗AI智算卫星并完成全球首次卫星在轨运行AI大模型技术验证 [3] - 2025年5月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太空计算星座 [3] - AI智算卫星XSD-37及XSD-38在轨算力达每颗卫星744 TOPS,为全球在轨算力最高卫星 [3]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0.458亿元、0.535亿元、1.42亿元,占收入比例25.8%、10.5%、25.7% [4] - 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0.977亿元,占同期收入40.5%,研发团队204人其中92.1%拥有学士及以上学历 [4] - 拥有101项专利,包括95项发明专利,覆盖卫星平台及数据处理与算法关键领域 [4]
国星宇航更新招股书:AI智算卫星商业化成效逐步落地
搜狐财经· 2025-08-26 13:4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从1.774亿元增长至5.535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76.6% [1] - 2025年上半年收入2.41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462亿元增长65.1% [1] - 卫星及相关服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0.523亿元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1.221亿元,占总收入50.6% [2] - 星基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为48.9% [2] - 毛利从2022年0.45亿元跃升至2024年2.102亿元,2025年上半年毛利0.243亿元同比增长74.8% [3] - 经营现金流出净额从2023年3.135亿元降至2024年2.125亿元,2025年上半年同比降幅39.1%至0.781亿元 [3] 业务构成 - 一体化业务模式覆盖卫星设计、研制、发射协调、在轨运行控制及星基解决方案 [1] - 以2024年收入计,在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全价值链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22.1% [1] - 收入构成以卫星及相关服务(50.6%)和星基解决方案(48.9%)为主 [2] 技术优势 - 累计发射卫星27颗,其中AI卫星21颗,居中国民营航天企业AI卫星发射数量第一 [1] - 拥有适配太空环境的AI应用卫星研制技术、型谱化卫星平台整星快速定制技术、灵境引擎遥感影像自动化空间升维技术及高功率平板式AI智算卫星平台 [4] - 2024年成功发射中国首颗AI智算卫星并完成全球首次卫星在轨运行AI大模型技术验证 [4] - 2025年5月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星座,单颗卫星在轨算力达744 TOPS [4] - 拥有101项专利,包括95项发明专利,覆盖卫星平台及数据处理与算法关键领域 [5] 研发投入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0.458亿元、0.535亿元、1.42亿元,占同期收入25.8%、10.5%、25.7% [5] - 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0.977亿元,占同期收入40.5% [5] - 研发团队规模达204人,92.1%拥有学士及以上学历,其中卫星研发团队130人 [5] 行业前景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产值预计从2024年2.3万亿元增长至2029年8.0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8.3% [6] - 卫星细分市场预计从2024年起按年复合增长率26.3%增长,至2029年达2661亿元 [6] - 2020年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网络建设加速 [6] - 截至2024年底中国约20家民营企业覆盖完整卫星产业链 [6]
"AI卫星第一股"国星宇航更新招股书: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76.6%,AI智算卫星商业化成效逐步落地
格隆汇· 2025-08-26 12:06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774亿元、5.075亿元、5.535亿元,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76.6% [1] - 2025年上半年收入2.41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462亿元增长65.1% [1] - 2022-2024年毛利从0.45亿元跃升至2.102亿元,2025年上半年毛利0.243亿元,同比增幅74.8% [3] - 经营现金流出净额从2023年3.135亿元降至2024年2.125亿元,2025年上半年同比降幅39.1%至0.781亿元 [3] 业务构成 - 卫星及相关服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0.523亿元提升至2024年0.91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1.221亿元,占总收入50.6% [2] - 星基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为48.9% [2] - 其他服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12.5%降至2025年上半年0.5% [3] 技术优势与里程碑 - 累计发射卫星27颗,其中AI卫星21颗,在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AI卫星发射数量第一 [1] - 拥有适配太空环境的AI应用卫星研制技术、型谱化卫星平台整星快速定制技术、灵境引擎遥感影像自动化空间升维技术和高功率平板式AI智算卫星平台 [4] - 2024年成功发射中国首颗AI智算卫星并完成全球首次卫星在轨运行AI大模型技术验证 [4] - 2025年5月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星座,单颗卫星在轨算力达744 TOPS,为全球在轨算力最高卫星 [4] 研发投入与团队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0.458亿元、0.535亿元、1.42亿元,占同期收入25.8%、10.5%、25.7% [5] - 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0.977亿元,占同期收入40.5% [5] - 研发团队规模达204人,92.1%拥有学士及以上学历,卫星研发团队130人中92.3%拥有学士及以上学历 [5] - 拥有101项专利,包括95项发明专利,覆盖卫星平台及数据处理与算法等关键领域 [5] 行业地位与市场前景 - 以2024年收入计,在管理卫星行业全价值链的所有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22.1% [1]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产值预计从2024年2.3万亿元增长至2029年8.0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8.3% [6] - 卫星细分市场预计从2024年起按年复合增长率26.3%增长,至2029年达到约2661亿元 [6] - 截至2024年底中国有约20家民营企业覆盖完整卫星产业链 [6] 商业模式与战略 - 通过一体化业务模式覆盖卫星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包括卫星设计、研制、发射协调、在轨运行及控制管理到星基解决方案 [1] - 公司已进阶AI智算卫星发展阶段,商业化成效加速落地 [2] - 盈利改善驱动路径包括:AI卫星技术进步推动订单价值提升、批量化制造降本增效、发射成本下降、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需求爆发 [5]
国星宇航递表港交所 国泰君安国际为保荐人
证券时报网· 2025-08-26 08:41
公司上市与保荐 - 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并由国泰君安国际独家保荐 [1] 行业地位与技术优势 -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全链条参与者 核心优势为商业航天与人工智能技术 [1] - 中国AI智算卫星研究、设计与生产的领先者 [1] - 2018年发射中国第一颗AI应用卫星 2024年发射中国第一颗AI智算卫星 [1] - 2025年5月14日成功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AI智算星座 [1] 技术成果与在轨验证 - 自主开发6颗AI有效载荷、4颗AI应用卫星和16颗AI智算卫星 [1] - 成功完成14次太空任务 [1] - XSD-15卫星成为全球首颗验证在轨运行AI大模型的卫星 [1]
国星宇航再次递表港交所 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AI智算卫星星座
智通财经· 2025-08-26 07:16
公司上市与行业地位 - 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8月25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国泰君安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此前曾于2025年1月27日递表[1] - 公司是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全链条参与者 战略重点为卫星与相关服务以及星基解决方案 以商业航天及人工智能为核心优势[5] - 以2024年收入计 公司在管理卫星行业全价值链的所有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中排名第二[5] 技术成就与产品 - 公司于2018年12月发射中国第一颗AI应用卫星 2024年2月发射中国第一颗AI智算卫星 2025年5月14日成功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AI智算卫星星座[5] -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 公司自主开发6颗AI有效载荷 4颗AI应用卫星和16颗AI智算卫星 完成14次太空任务[5] - XSD-15成为全球首颗验证在轨运行AI大模型的卫星[5] 财务表现 - 2022年 2023年 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1.77亿元 5.08亿元 5.53亿元及2.41亿元人民币[6] - 同期亏损分别为9090.7万元 1.39亿元 1.77亿元及1.92亿元人民币[6] - 收入从2023年5.08亿元增长9.0%至2024年5.53亿元 主要因卫星及相关服务收入增加 特别是2024年发射的六颗AI卫星收入确认[6] 财务明细 - 2024年毛利达2.10亿元 较2023年7106.5万元大幅增长[8] - 研发开支从2023年5347.8万元增至2024年1.42亿元[8] - 管理费用从2023年1.31亿元增至2024年1.74亿元[8] - 金融资产减值亏损净额从2023年2075.8万元增至2024年4343.4万元[8]
新股消息 | 国星宇航再次递表港交所 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AI智算卫星星座
智通财经网· 2025-08-26 07:12
公司上市进展 - 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8月25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国泰君安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公司曾于2025年1月27日首次递表[1] 业务定位与技术优势 - 公司是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全链条参与者 战略重点为卫星与相关服务及星基解决方案 以商业航天及人工智能为核心竞争优势[5]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 以2024年收入计 公司在管理卫星行业全价值链的所有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中排名第二[5] - 公司于2018年12月发射中国第一颗AI应用卫星 2024年2月发射中国第一颗AI智算卫星 2025年5月14日成功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AI智算卫星星座[5] -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 公司自主开发6颗AI有效载荷 4颗AI应用卫星和16颗AI智算卫星 成功完成14次太空任务 其中XSD-15成为全球首颗验证在轨运行AI大模型的卫星[5] 财务表现 - 2022年收入1.77亿元 2023年收入5.08亿元 2024年收入5.53亿元 2025年上半年收入2.41亿元[6] - 2023年至2024年收入增长9.0% 主要因卫星及相关服务收入增加 特别是2024年发射的六颗AI卫星收入确认[6] - 2022年亏损9090.7万元 2023年亏损1.39亿元 2024年亏损1.77亿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1.92亿元[6] - 亏损主要源于较高研发开支 卫星及相关服务毛利率波动 以及较高管理费用(含非现金股权激励安排)[6] 详细财务数据 - 2022年毛利4500万元 2023年毛利7107万元 2024年毛利2.10亿元 2024年上半年毛利1392万元 2025年上半年毛利2428万元[8] - 研发开支持续增长:2022年4582万元 2023年5348万元 2024年1.42亿元 2024年上半年8446万元 2025年上半年9773万元[8] - 销售及营销开支2022年3538万元 2023年4198万元 2024年2408万元 2024年上半年1632万元 2025年上半年688万元[8] - 管理费用显著增加:2022年7129万元 2023年1.31亿元 2024年1.74亿元 2024年上半年9191万元 2025年上半年7482万元[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