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出海
搜索文档
完善出海服务体系 护航央国企高效出海
上海证券报· 2025-10-09 02:14
央国企出海的战略意义 - 央国企是服务强国建设、保障产业安全、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核心力量,承担“开拓者”、“战略护航者”与“规则引领者”的关键角色 [1][2] - 出海行动是应对全球竞争的必要举措,更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需要 [2] - 央企已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超过1万个项目和机构,为民营企业出海搭建通道并积累经验 [5] 央国企出海的驱动因素 - 全球格局加速演变,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出海肩负打破封锁、构建自主可控国际供应链体系的战略任务 [3] - 强国建设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球资源配置、国际标准制定提出更高要求,出海是突破资源与技术制约的必然路径 [3][4] - 逆全球化浪潮下,央国企作为“规则对接先行者”和“中国方案提供者”,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公平、包容方向发展 [4][5] 央国企出海的系统性优势 - 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余年来,国资央企累计在相关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项目超过5000个 [5] - 央国企在高端制造、基建、新能源等领域具备技术优势,例如中国中车建设雅万高铁、中国交建推动中国设计标准获世界银行引入 [7] - 出海模式持续优化,2024年中国对外绿地投资规模同比上升17.2%,总额达323.7亿美元,是跨境并购投资的4倍 [8] 出海模式与产业布局升级 - 投资模式从早期并购转向“绿地投资”,投资区域集中于东南亚和欧洲,行业重心转向汽车、清洁能源金属矿产等领域 [8] - 产业链协同出海模式兴起,例如中国铁建投资的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形成能源仓储、贸易物流、工程建设等产业生态集群 [9] - 出海模式从“产品、基建、资源型”转向“技术、标准、服务型”,提升附加值 [5] 出海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 地缘政治风险显著上升,设有对外国直接投资安审机制的国家数量从2014年的17个增至2023年的41个,增幅约141% [11] - 法律监管风险复杂,涉及多国管制制裁、反垄断、数据隐私合规等,跨境合同易受条款模糊、管辖权争议等影响 [11][12] - 部分央国企本地化运营能力不足,国际化程度较低,导致项目成本上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弱 [12] 企业内部能力短板 - 部分企业合规管理体系覆盖不全面,标准更新周期长达1至2年,难以动态适配国际规则变化 [13] - 风险预警机制设计不合理,对非财务风险(如地缘政治、社会民生)识别能力薄弱,缺乏动态监测能力 [13] - 风控人才队伍存在“本地化不足”与“复合型短缺”问题,削弱风险防控执行效能 [13] 政策与服务体系完善建议 - 完善金融支持政策,设立专项信贷额度,创新跨境金融工具,支持发行境外债券 [17] - 优化财政政策,推行差异化税收优惠,建立“出口退税+海外投资退税”联动机制,降低跨境税负 [17] - 构建多维度服务网络,包括中央层面协调小组、地方综合服务港、驻外机构升级为海外服务联络站 [18] 风险防控与数据服务体系建设 - 构建“评估—预警—应对—转移”全链条风险服务支撑体系,扩大海外投资保险覆盖范围至地缘冲突、合规罚款等新型风险 [19] - 加强跨境数据服务,推动海外数据对接国家级数据库,健全数据安全保障机制 [19] - 建立国家级国别风险评估中心,定期发布重点国家风险评估报告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