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女性叙事
icon
搜索文档
《许我耀眼》,一锅以“大女主”命名的乱炖
虎嗅· 2025-10-16 12:32
电视剧《许我耀眼》内容分析 - 剧情设定为“大女主”逆袭故事,主角许妍拥有先天性心脏病和被忽视的童年等“美强惨”身世设定 [5] - 刻意规避女性角色成功依赖男性的传统槽点,塑造独立人格,如主角因怀疑主播岗位由丈夫出力而辞职,创业后与丈夫形成势均力敌关系 [7] - 角色被塑造为“十二边形战士”,能解决任何难题,包括搞定豪门婆婆、投资方家属等,其全能程度超越“大女主”鼻祖甄嬛 [10] - 剧情融合反套路元素以制造爽感,例如高冷婆婆被主角搞定后变成和蔼老闺蜜,女二号富二代恋爱脑最终移情别恋 [16][20] - 剧中男性角色均不成熟缺乏魅力,以此衬托女主角的完美和女性间的情谊,实现“girls help girls”的理想化具象 [33][35] 内容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 - 该剧定位清晰,是融合流行元素的“女性向爆款”内容产品 [30] - 女性叙事成为热门生意,内容制作方通过完全迎合与讨好女性用户来提升广告位价值 [31][32][37] - 女性是消费主力,在乳制品、美妆、饮品等领域承担超过80%的消费决策,汽车行业也意识到搞定女性用户的重要性 [38][39] - 同样流量下,女性用户占比7成比男性用户占比7成更值钱,因为中年男性消费习惯保守,四季衣服仅需两个抽屉 [40] 影视行业与平台动态 - 长视频平台面临流量压力,腾讯视频2025年第二季度付费会员数为1.14亿,同比和环比均下滑300万 [43] - 短视频平台正从长视频平台抢走流量,广告客户追随流量转向抖音和小红书等转化路径更清晰的平台 [43] - 长视频平台的核心武器是制作爆款内容,爆款能带来更长用户留存和更好会员转化,例如《狂飙》助力爱奇艺在2023年Q1实现会员收入同比增长21%并取得首次季度盈利 [44][46] - 制作女性用户更喜欢的爆款成为长视频平台及影视行业的共识,是确定性更高的安全选择 [48] - 爆款成功后平台可能进一步掘金,如爱奇艺在《狂飙》《赘婿》《人世间》等爆款后对会员进行提价 [47] 衍生商业效应与现实局限 - 剧集热播带动大量周边内容在抖音和小红书涌现,官方注册的“妍衣坊”抖音账号粉丝达21万,超越很多小众服装品牌 [24] - 观众主动代入NPC讨论虚构品牌“妍衣坊”的定价、发货速度等,甚至拍摄开箱视频 [24] - 主角赵露思具带货体质,但腾讯视频挂出的同款购物车销量不高,观众购买欲更多流向淘宝、小红书、拼多多等平台 [41][42] - 热烈的女性叙事内容难以真正改变女性困境,可能制造社会对女性已足够好的幻象,与现实悲欢并不相通 [49][52]
“Miu系穿搭”成为时尚代名词,Miu Miu为什么能成为“顶流”?
36氪· 2025-06-23 11:58
品牌业绩与市场表现 - Miu Miu在3年内将业绩从4亿欧元提升至12亿欧元,2024年销售额同比暴涨93.2% [1] - 在奢侈品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Miu Miu逆势增长,成为Prada集团的业绩亮点 [1] - 品牌已从Prada副线发展为独立品牌,销售额和时尚影响力均达到"现象级"水平 [1][4] 品牌定位与风格 - Miu Miu与Prada主品牌形成鲜明对比:Prada风格优雅沉稳,Miu Miu强调个性叛逆 [5] - 品牌创始人Miuccia Prada将Miu Miu视为"游乐场",赋予其更大的创作自由度 [5] - 通过内衣外穿、低腰超短裙、芭蕾舞鞋等标志性设计,形成高辨识度的"Miu Miu风" [7] 品牌文化与女性叙事 - 品牌长期坚持Women's Tales项目,已发布29部由女性导演主导的短片,是奢侈品行业持续时间最长的女性电影项目 [10] - 通过文学俱乐部、Musings沙龙等活动,构建与女性群体的深度对话机制 [10] - 品牌主张"不被定义的女性价值",在广告大片中启用70岁中国模特等非传统形象 [20] 消费者洞察与营销策略 - Miu Miu风格在小红书等平台形成病毒式传播,"Miu系穿搭"成为年轻人表达个性的方式 [1][20] - 品牌成功捕捉Z世代"悦己消费"心理,消费者为情绪价值而非理财属性买单 [23][24] - 通过"反叛"美学和"忠于自我"的价值观,建立与年轻消费者的精神共鸣 [21][22] 创意合作与设计突破 - 与造型师Lotta Volkova合作,强化品牌的"冲突感"和"颠覆性"设计语言 [7] - 产品设计打破传统少女风框架,融合Y2K等多元风格元素 [13] - 定价策略大胆(如4万元镶钻内裤),通过争议性设计强化品牌讨论度 [24]
年轻人文娱消费趋势图鉴
艺恩咨询· 2025-03-12 17:2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这届年轻人正重塑文娱消费版图,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创造者和分享者,追求沉浸式体验、精神远方,有“碎片化学习”和“速食内容”需求,为文娱产业及品牌营销带来无限可能 [5][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沉浸式体验 - 年轻人消费注重情感共鸣和沉浸式体验,内容消费关键词有沉浸式演出、互动叙事、真人式陪伴 [14][16] - 沉浸式演出打破传统戏剧表演空间限制,如沉浸式戏剧、环境式戏剧等,市场规模和项目数量增长,社媒声量和互动量高 [18][20] - 互动叙事方面,沉浸式光影秀、剧本杀和密室逃脱等实景娱乐受年轻人喜爱,成为社交场所,市场规模和项目数量有变化,社媒表现活跃 [31] - 乙女游戏以女性为目标群体,实现3D化和连贯互动系统,市场规模增长,多款头部乙游月活高,社媒声量和互动量可观 [39][40] - 品牌营销应关注情感价值,打造沉浸式场景,如Jellycat CAFÉ活动 [44][46] 女性叙事 - 2024年女性叙事内容在影视领域崛起,内容消费关键词有女性创作者上桌、女性视角、全女综艺 [49][51] - 女性主义影视元年有多部作品突破,呈现多元女性形象,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社媒声量和互动量高 [53][55] - 全女综艺类型丰富,展现女性多面形象与强大力量,不同节目社媒表现不同 [56][60] - 女性脱口秀演员用幽默方式呈现隐秘话题和不公现象,激励女性发声,不同演员社媒声量和互动量有差异 [62] - 品牌营销与年轻女性对话要接纳审美演进,探索女性自我与环境关系,如菲拉格慕的营销活动 [64][65] 精神乌托邦 - 快节奏生活使慢综艺应运而生,满足人们情绪疗愈需求,内容消费关键词有精神远方、真实的小生活、乌托邦 [68][70] - 纪实类综艺通过真实记录带来情感链接和心理放松,如《种地吧》《跳进地理书的旅行》《边走边唱》,社媒声量和互动量不同 [72][78] - 文化类慢综艺为年轻人提供精神抚慰空间,如《我在岛屿读书》《她的房间》《第一人称复数》,社媒声量和互动量有别 [79][82] - 生活类慢综聚焦日常生活细节,如《快乐再出发》《快乐的大人》《灿烂的花园》《快乐老友记》,社媒声量和互动量各异 [83][90] - 品牌营销应体察年轻人情感需求,以生活细节为切入点,构建情感确定性,如玄学营销案例 [92][96] 碎片提升 - 年轻人利用碎片化时间听播客汲取知识,播客用户规模攀升,内容创作生态繁荣,核心受众期待深度思考与价值共鸣 [98][102] - 播客成为年轻人精神食粮,满足治愈、能量、思考等需求,社媒关键词体现其作用,声量不同 [103][108] - 年轻人倾向深度文化内容,品牌布局播客领域,多个品牌更新或投放播客,不同品牌播客受年轻人喜爱 [113][116] - 品牌营销要内容为王,抢占碎片化时间,如GIADA的《岩中花述》播客节目取得良好效果 [117][120] 速食主义 - 年轻人倾向快速消费内容,短剧、影视解说、AI生成内容迎合其“速食”偏好,内容消费关键词有短剧、十分钟看电影、AI整活 [123][125] - 短剧成为年轻人“电子榨菜”,市场规模有预测,不同题材类型受喜爱,社媒声量和互动量高 [127][131] - 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崛起,满足观众短时间影视体验需求,用户意见两级分化,话题播放量高且形式多元 [133][137] - AI工具用于短视频二次创作,产生热门梗,受年轻人喜爱 [138][141] - 品牌营销要主题鲜明、形式创新,善用“梗”文化,如星巴克短剧《我在古代开星巴克》 [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