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带
搜索文档
科学家观测到太阳以外的恒星爆发
新华社· 2025-11-17 20:29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新发现对探寻其他恒星周边是否存在生命提供了新思路。恒星周围允许液态水 存在的区域通常被称作"宜居带",这一区域内的行星可能具备生命生存条件。银河系已知的众多行星大 多围绕红矮星运行。然而,这些行星如果经常被红矮星爆发抛出的物质冲击,很可能会逐渐失去其大气 层,行星即便处在宜居带,其表面也会变得荒芜而不宜居。 新华社巴黎11月17日电(记者罗毓)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日前发布消息说,研究人员在射电波段 观测到距地球130多光年外一颗红矮星的爆发。 研究成果已发布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据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介绍,尽管长期以来人们推测除太阳外的其他恒星也会发生此类现象,但 并没有确切的观测记录。在这次探测中,研究人员通过恒星特征性的射电信号观测到短暂而强烈的恒星 爆发。 据介绍,该观测成果有助研究人员将空间气象学应用到其他恒星系统的研究,这一新兴领域为理解 恒星的磁活动如何影响其周围行星的宜居条件开启了新视野。 红矮星是一类比太阳暗淡得多、温度更低、体积也更小的恒星。巴黎天文台、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 心等的研究人员利用荷兰的低频阵列(LOFAR)射电望远镜探测到这一爆发现象,类似于太阳的日冕 物质抛 ...
“超级地球” 人类的下一个家园?(瞰前沿)
人民日报· 2025-06-21 05:29
新发现的"超级地球"Kepler-725c - 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发现新的"超级地球"Kepler-725c,位于宿主恒星Kepler-725的宜居带内,距离恒星约0.674天文单位(1亿公里)[1][2] - Kepler-725c质量为地球的10倍,属于"超级地球"范畴,理论推测可能形成较厚大气层和强于地球的磁场[3] - 宿主恒星Kepler-725为G9V型,光谱与太阳相似但更年轻(16亿年),表面磁场活动比太阳更剧烈[3] 系外行星探测技术突破 - 首次应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TTV)反演技术在类太阳恒星宜居带内发现低质量系外行星[4][5] - TTV技术通过分析已知凌星行星轨道周期的微小偏离来推断"隐藏行星"存在,类似通过时钟偏差发现"看不见的手"[5] - 传统视向速度法和凌星法对地球大小且远离恒星的行星探测效果有限[4] 中国空间天文项目进展 - 中国正在筹备"地球2.0"探测卫星项目,目标寻找太阳系外类地行星[7] - 本次发现将为CSST空间望远镜和ET项目提供新观测目标和技术支持[7] - 研究团队计划将TTV技术扩展应用于更多类太阳恒星和红矮星系统[7] 系外行星研究现状 - 截至2025年6月10日,人类已发现5979颗系外行星分布在4483个行星系统中[2] - 宜居带定义为一个行星系统中可存在液态水的范围,液态水是碳基生命的关键条件[2] - Kepler-725c距离地球2472光年,实际探测难度极高[7]
新发现的“超级地球”究竟是颗啥星球,适合人类生存?
环球网资讯· 2025-06-06 11:39
超级地球Kepler-725c的发现 - 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利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反演技术在类太阳恒星Kepler-725的宜居带内发现超级地球Kepler-725c [1][3] - 该行星质量约为地球的10倍 半径可能达到地球的1 3至2 7倍 属于典型的超级地球范畴 [4] - 宿主恒星Kepler-725为G9V型 光谱型与太阳相似 但年龄仅16亿年 表面磁场活动比太阳更剧烈 [4] 超级地球Kepler-725c的特征 - 行星位于恒星宜居带内 公转周期207 5天 与地球相近 距离地球约1 6亿个天文单位 [4] - 超级地球引力显著强于地球 可能拥有更浓厚的大气层 气候条件可能更极端 [5] - 表面可能是岩石或混合体 可能存在全球性海洋或活跃地质活动 部分可能因潮汐锁定导致极端昼夜现象 [6][7] 超级地球与地球的差异 - 大气环境差异显著 围绕红矮星的超级地球可能呈现暗红色天空 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植物色素深色化 [5] - 恒星系统多样性影响宜居性 不同光谱类型恒星导致光照条件差异 [8] - 质量增大导致引力增强 可能改变行星内部结构与地表形态 [5] 宜居星球的关键条件 - 核心条件是位于恒星宜居带 即允许液态水稳定存在的轨道范围 [9] - 必须满足液态水存在 适宜温度范围 稳定大气层三大基础条件 [10] - 理想环境还需全球性磁场 合适重力 稳定光照等多因素协同作用 目前仅地球完全达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