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地球
搜索文档
距地不到二十光年的“超级地球”发现
科技日报· 2025-10-27 09:20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6日电 (记者张佳欣)包括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在内的国际团队,在距离 地球不到20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一颗系外行星。其被命名为GJ 251 c,属于"超级地球"。该行星位于其恒 星宜居带,即所谓"黄金地带",如果大气条件允许,行星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这一发现为寻找外星生 命带来了新希望。研究结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天文学杂志》。 目前,GJ 251 c尚无法直接成像,但下一代30米级地基望远镜和计划中的巨型空间望远镜,有望分 析其大气层,寻找生命迹象。 【总编辑圈点】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天文学家发现了一类非常特别的行星,它们被形象地称为"超级地球"。这些 行星大多位于恒星的"舒适圈"里,距离恒星不远也不近,行星表面的温度既不太高也不太低,有可能存 在稳定的液态水。众所周知,水是生命诞生的摇篮。因此,"超级地球"不仅会成为寻找地外生命线索的 绝佳候选者,也可能会入选适合人类未来栖身的"宇宙驿站"。至于"超级地球"是否真的是生命的摇篮, 是否真的宜居,还需要更多观测、探索和验证。 GJ 251 c围绕着一颗距离地球18.2光年的红矮星GJ 251运行,位于双子座。数据显示,其质量几乎 是地球的4倍 ...
距地不到二十光年的“超级地球”发现 为寻找外星生命带来新希望
科技日报· 2025-10-27 07:41
发现概况 - 国际团队在距离地球18.2光年处发现一颗名为GJ 251 c的系外行星,属于“超级地球” [1] - 该行星位于其恒星GJ 251的宜居带内,若大气条件允许,其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 [1] - 行星质量几乎是地球的4倍,很可能是一颗岩石行星 [1] - 研究结果发表于《天文学杂志》,发现基于长达20年的观测数据 [1] 行星系统与发现方法 - GJ 251 c围绕一颗红矮星运行,该恒星系统位于双子座,系统中已知存在另一颗于2020年发现的行星GJ 251 b,其公转周期为14天 [1] - 发现方法是通过分析母星因行星引力造成的微小“摆动”,即径向速度测量法 [1] - 团队结合全球望远镜的历史观测数据与最新高精度数据,识别出新的周期性信号,并通过另一台望远镜的独立测量确认了GJ 251 c的存在 [1] 技术挑战与未来展望 - 确认过程复杂,需利用数据建模和信号分析技术剔除恒星表面活动形成的噪声背景干扰 [2] - 目前GJ 251 c尚无法直接成像 [2] - 下一代30米级地基望远镜和计划中的巨型空间望远镜有望分析其大气层以寻找生命迹象 [2]
“超级地球” 人类的下一个家园?(瞰前沿)
人民日报· 2025-06-21 05:29
新发现的"超级地球"Kepler-725c - 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发现新的"超级地球"Kepler-725c,位于宿主恒星Kepler-725的宜居带内,距离恒星约0.674天文单位(1亿公里)[1][2] - Kepler-725c质量为地球的10倍,属于"超级地球"范畴,理论推测可能形成较厚大气层和强于地球的磁场[3] - 宿主恒星Kepler-725为G9V型,光谱与太阳相似但更年轻(16亿年),表面磁场活动比太阳更剧烈[3] 系外行星探测技术突破 - 首次应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TTV)反演技术在类太阳恒星宜居带内发现低质量系外行星[4][5] - TTV技术通过分析已知凌星行星轨道周期的微小偏离来推断"隐藏行星"存在,类似通过时钟偏差发现"看不见的手"[5] - 传统视向速度法和凌星法对地球大小且远离恒星的行星探测效果有限[4] 中国空间天文项目进展 - 中国正在筹备"地球2.0"探测卫星项目,目标寻找太阳系外类地行星[7] - 本次发现将为CSST空间望远镜和ET项目提供新观测目标和技术支持[7] - 研究团队计划将TTV技术扩展应用于更多类太阳恒星和红矮星系统[7] 系外行星研究现状 - 截至2025年6月10日,人类已发现5979颗系外行星分布在4483个行星系统中[2] - 宜居带定义为一个行星系统中可存在液态水的范围,液态水是碳基生命的关键条件[2] - Kepler-725c距离地球2472光年,实际探测难度极高[7]
新发现的“超级地球”究竟是颗啥星球,适合人类生存?
环球网资讯· 2025-06-06 11:39
超级地球Kepler-725c的发现 - 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利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反演技术在类太阳恒星Kepler-725的宜居带内发现超级地球Kepler-725c [1][3] - 该行星质量约为地球的10倍 半径可能达到地球的1 3至2 7倍 属于典型的超级地球范畴 [4] - 宿主恒星Kepler-725为G9V型 光谱型与太阳相似 但年龄仅16亿年 表面磁场活动比太阳更剧烈 [4] 超级地球Kepler-725c的特征 - 行星位于恒星宜居带内 公转周期207 5天 与地球相近 距离地球约1 6亿个天文单位 [4] - 超级地球引力显著强于地球 可能拥有更浓厚的大气层 气候条件可能更极端 [5] - 表面可能是岩石或混合体 可能存在全球性海洋或活跃地质活动 部分可能因潮汐锁定导致极端昼夜现象 [6][7] 超级地球与地球的差异 - 大气环境差异显著 围绕红矮星的超级地球可能呈现暗红色天空 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植物色素深色化 [5] - 恒星系统多样性影响宜居性 不同光谱类型恒星导致光照条件差异 [8] - 质量增大导致引力增强 可能改变行星内部结构与地表形态 [5] 宜居星球的关键条件 - 核心条件是位于恒星宜居带 即允许液态水稳定存在的轨道范围 [9] - 必须满足液态水存在 适宜温度范围 稳定大气层三大基础条件 [10] - 理想环境还需全球性磁场 合适重力 稳定光照等多因素协同作用 目前仅地球完全达标 [10]
中国科学家领衔国际研究团队发现“超级地球”
环球网资讯· 2025-06-04 16:43
核心发现 - 国际研究团队通过新途径在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Kepler-725周围发现一颗位于宜居带的"超级地球"Kepler-725c,其质量约是地球的10倍 [1] - 这是国际上首次利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TTV)反演技术在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发现此类行星 [1] - 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 [1] 行星特征 - 行星围绕一颗名为Kepler-725的G9V型宿主恒星运行,该恒星光谱型与太阳相似,但比太阳年轻,年龄仅为16亿年 [1] - 宿主恒星表面磁场活动比太阳活动更为剧烈 [1] - 行星位于Kepler-725的宜居带,绕宿主恒星运行一圈大约需要207.5天,与地球为期一年的公转周期相近 [1] 发现技术 - 该行星起初没有被Kepler太空望远镜发现,研究团队通过观察Kepler-725行星系统中另一颗行星穿过宿主恒星表面的时间对公转轨道周期的微小偏离,成功推断出它的存在 [2] - TTV反演技术不需要看见待发现行星遮挡宿主恒星的过程,只需测量与待发现行星轨道共振的另一颗行星的凌星时间,就能间接感知待发现行星的存在 [4] - TTV反演技术成为发现类太阳恒星宜居带中"隐形行星"的有力工具 [4] 研究意义 - 这项发现标志着中国科研团队在寻找第二个地球("地球2.0")的征途上迈出关键一步 [4] - 该项目建立的新通道和后续相关研究结果将为中国未来的空间天文任务(如CSST、ET项目等)提供新的观测目标和探测技术支持 [5] -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计划将TTV反演技术应用于更多系外行星系统,寻找"隐藏"在类太阳恒星和红矮星宜居带中的系外行星 [5]
科学家发现“超级地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0倍,位于一个适合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可能存在类地生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4 08:56
天文发现 - 国际研究团队在类太阳恒星Kepler-725的宜居带发现超级地球Kepler-725c,质量约为地球的10倍 [1][3] - 宿主恒星Kepler-725为G9V型,光谱与太阳相似但更年轻(16亿年),表面磁场活动更剧烈 [3] - 该行星公转周期207.5天,与地球相近,距离宿主恒星约1.6亿个日地距离 [3][4] 研究技术 - 团队首次利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反演技术(TTV)在类太阳恒星宜居带发现此类行星 [3] - 通过观测系统中另一颗凌星行星轨道周期的微小偏离推断出Kepler-725c的存在 [4] - TTV技术为探测系外地球提供新途径,尤其适用于发现轨道远离宿主恒星的"隐形行星" [6] 科学意义 - 该发现为类地生命存在条件研究提供新目标,需进一步验证其宜居性 [4][6] - 成果将支持中国空间天文任务(如CSST、ET项目)的观测技术发展 [6] - 全球已发现5912颗系外行星,但宜居带行星占比极低,传统凌星法和视向速度法存在观测局限 [3] 后续计划 - 研究团队计划结合多设备将TTV技术应用于更多系外行星系统 [6] - 将重点探究宜居带行星的类地生命存在条件,并参与国际合作项目 [6]
【科技日报】类太阳恒星宜居带发现“超级地球”
科技日报· 2025-06-04 08:50
天文发现 - 国际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利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TTV)反演技术,在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内发现一颗质量约为地球10倍的"超级地球"——开普勒725c [1] - 开普勒725c围绕的宿主恒星是一颗G9V型恒星,与太阳光谱型相似,年龄仅16亿年,磁场活动比太阳剧烈 [1] - 该行星公转周期约为207.5天,与地球公转周期相近,且位于可存在液态水的宜居带内,具备类地生命存在的条件 [1] 技术突破 - 研究团队采用的技术方案不同于常用的凌星法和视向速度法,TTV技术是通过测量与待发现行星轨道共振的另一颗行星的凌星时间,来感知待发现行星的存在 [1] - 这项发现为探测系外地球提供了新途径,使TTV反演技术成为发现类太阳恒星宜居带中"隐形行星"的有力工具 [2] - 随着探测的行星离宿主恒星距离更远、质量更低,这一发现所建立的新通道是一个重大进步,为探测系外宜居行星提供了互补的路径 [2] 应用前景 - 此次发现为我国未来的空间天文任务,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地球2.0(ET)项目等,提供了新的观测目标和探测技术支持 [2] - 此次发现让人们离找到类似地球的"蓝色星球"更近了一步,有望解开人类"孤独"与否的千古谜题 [2]
类太阳恒星宜居带发现“超级地球”
快讯· 2025-06-04 06:19
天文发现 - 国际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利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TTV)反演技术发现一颗"超级地球"开普勒725c [1] - 该行星位于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内 质量约为地球10倍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 [1]
科学家在类太阳恒星宜居带发现“超级地球”
新华社· 2025-06-03 22:11
天文学发现 - 中德联合研究团队在类太阳恒星宜居带发现质量为地球十倍的"超级地球" [1] - 该行星围绕开普勒-725恒星运行 距离太阳系2472光年 恒星年龄16亿年 表面活动剧烈 [1] - 行星位于宜居带 可能存在类似地球的碳基生命 距离宿主恒星约1.6亿个日地距离 [1] 研究技术 - 首次运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TTV)反演技术发现类太阳恒星宜居带行星 [1] - 通过观测系统中另一颗凌星行星轨道周期的微小偏离推断出"超级地球"存在 [2] - 传统凌星法和视向速度法难以发现小体积、远轨道类地行星 [1] 科学意义 - 目前人类已发现5912颗系外行星 但适宜类地生命生存的行星极为罕见 [1] - 该发现为探索地外生命提供新线索 需进一步验证行星是否具备生命存在条件 [3] - 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天文学》期刊 推动解答宇宙生命独特性问题 [1][3]
中国科学家领衔发现一颗“超级地球”!或存在碳基生命
观察者网· 2025-06-03 19:29
系外行星研究突破 - 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利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TTV)技术在类太阳恒星Kepler-725的宜居带内发现10倍地球质量的超级地球Kepler-725c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天文》,被审稿人评价为开辟了发现"地球2.0"的新通道 [1] -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牵头,孙磊磊博士为第一作者,王晓彬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1] Kepler-725行星系统特征 - 宿主恒星Kepler-725为G9V型,光谱与太阳相似但更年轻(16亿年),表面磁场活动更剧烈 [3] - 超级地球Kepler-725c位于宜居带,公转周期207.5天,与地球公转周期相近 [3] - 行星距离地球约1.6亿个天文单位,可能存在类似地球的碳基生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