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系外行星
icon
搜索文档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相信有外星人的存在
第一财经· 2025-11-17 21:12
2025.11. 17 本文字数:1298,阅读时长大约2分钟 "外星人意味着地球以外的生命。我认为地球外有生命,因为我无法相信生命在地球上是独一无二 的。有如此多的行星,那里一定有生命。"11月17日,在第十二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结束后,奎洛兹 在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记者采访时回答道。 奎洛兹是英国剑桥大学自然哲学杰克逊讲席教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沃尔夫物理 学奖获得者。 作者 | 第一财经 金叶子 作为一位天文学家,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对于"地球以外是 否存在生命"这一问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金叶子/摄 1995年,奎洛兹与导师米歇尔·马约尔(Michel Mayor)共同在"飞马座51"发现人类首颗围绕类太阳 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飞马座51b,这颗距其母恒星比地球距太阳近约20倍的"热木星"。这一发 现,颠覆了已有的行星形成与迁移理论,开启了"系外行星时代"。凭借这一突破性成果,两人于 2019年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宇宙中到底还有没有其他生命存在?这个宏大且根本的命题,是奎洛兹近年来深耕的方向。不过,他 强调,寻找人类下一个居住地绝不是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相信有外星人的存在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1-17 19:57
1995年,奎洛兹与导师米歇尔·马约尔(Michel Mayor)共同在"飞马座51"发现人类首颗围绕类太阳恒星 运行的系外行星——飞马座51b,这颗距其母恒星比地球距太阳近约20倍的"热木星"。这一发现,颠覆 了已有的行星形成与迁移理论,开启了"系外行星时代"。凭借这一突破性成果,两人于2019年共获诺贝 尔物理学奖。 作为一位天文学家,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对于"地球以外是否存 在生命"这一问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外星人意味着地球以外的生命。我认为地球外有生命,因为我无法相信生命在地球上是独一无二的。 有如此多的行星,那里一定有生命。"11月17日,在第十二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结束后,奎洛兹在接受 第一财经等媒体记者采访时回答道。 奎洛兹是英国剑桥大学自然哲学杰克逊讲席教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沃尔夫物理学 奖获得者。 金叶子/摄 至于何时才能确凿地看到宇宙中存在外星生命,在采访时他对年轻的提问者说道,"在你的有生之年, 比在我的有生之年更有可能实现,虽然这需要一些时间"。 谈到AI技术的运用,他告诉记者,这是计算机革命的一个结果。正是因为有 ...
星空有约|热木星“搬家”不是为了“取暖”
新华社· 2025-10-31 18:13
研究核心发现 - 团队发现热木星迁移至恒星附近是与其他天体长期相互作用的偶然结果,而非为“取暖” [1] - 研究基于郭守敬望远镜和“盖亚”空间探测器等设备的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123颗热木星 [3] - 研究结果将热木星分为“早来族”和“晚来族”,其中“早来族”约占六成 [3][4] 热木星数量与恒星年龄关系 - 随着恒星年龄增大,热木星数量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不均 [3] - 在恒星年龄约20亿年处存在一个明显“拐点”,前期减少慢,后期减少快 [3] 热木星分类与形成时间 - “早来族”在宿主恒星形成的最初几千万年内便已完成“内迁” [3] - “晚来族”是在上亿乃至数十亿年的漫长岁月中,通过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偶然被输送至恒星附近 [3][4]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995年发现的首颗热木星飞马座51b,距地球约50光年,公转周期约4个地球日,开创了热木星类型 [1] - 30年来人类已发现数百颗热木星,目前已发现的系外行星总数超过6000颗 [1][4] - 团队未来计划将研究范围拓展至其他行星类型,特别是类地行星,以加深对地球和太阳系的认识 [4]
距地不到二十光年的“超级地球”发现
科技日报· 2025-10-27 09:20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6日电 (记者张佳欣)包括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在内的国际团队,在距离 地球不到20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一颗系外行星。其被命名为GJ 251 c,属于"超级地球"。该行星位于其恒 星宜居带,即所谓"黄金地带",如果大气条件允许,行星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这一发现为寻找外星生 命带来了新希望。研究结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天文学杂志》。 目前,GJ 251 c尚无法直接成像,但下一代30米级地基望远镜和计划中的巨型空间望远镜,有望分 析其大气层,寻找生命迹象。 【总编辑圈点】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天文学家发现了一类非常特别的行星,它们被形象地称为"超级地球"。这些 行星大多位于恒星的"舒适圈"里,距离恒星不远也不近,行星表面的温度既不太高也不太低,有可能存 在稳定的液态水。众所周知,水是生命诞生的摇篮。因此,"超级地球"不仅会成为寻找地外生命线索的 绝佳候选者,也可能会入选适合人类未来栖身的"宇宙驿站"。至于"超级地球"是否真的是生命的摇篮, 是否真的宜居,还需要更多观测、探索和验证。 GJ 251 c围绕着一颗距离地球18.2光年的红矮星GJ 251运行,位于双子座。数据显示,其质量几乎 是地球的4倍 ...
距地不到二十光年的“超级地球”发现 为寻找外星生命带来新希望
科技日报· 2025-10-27 07:41
发现概况 - 国际团队在距离地球18.2光年处发现一颗名为GJ 251 c的系外行星,属于“超级地球” [1] - 该行星位于其恒星GJ 251的宜居带内,若大气条件允许,其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 [1] - 行星质量几乎是地球的4倍,很可能是一颗岩石行星 [1] - 研究结果发表于《天文学杂志》,发现基于长达20年的观测数据 [1] 行星系统与发现方法 - GJ 251 c围绕一颗红矮星运行,该恒星系统位于双子座,系统中已知存在另一颗于2020年发现的行星GJ 251 b,其公转周期为14天 [1] - 发现方法是通过分析母星因行星引力造成的微小“摆动”,即径向速度测量法 [1] - 团队结合全球望远镜的历史观测数据与最新高精度数据,识别出新的周期性信号,并通过另一台望远镜的独立测量确认了GJ 251 c的存在 [1] 技术挑战与未来展望 - 确认过程复杂,需利用数据建模和信号分析技术剔除恒星表面活动形成的噪声背景干扰 [2] - 目前GJ 251 c尚无法直接成像 [2] - 下一代30米级地基望远镜和计划中的巨型空间望远镜有望分析其大气层以寻找生命迹象 [2]
人类可能根本没有机会收到外星文明发出的信号
搜狐财经· 2025-10-20 16:59
核心观点 - 研究提出,外星文明技术的指数级发展会大幅缩短其可被探测到的信号窗口期,这可能是费米悖论中“大沉默”现象的解释 [5][7] 费米悖论与现有假说 - 尽管已发现6000余颗系外行星且宇宙中存在无数宜居世界,但寻找外星文明的努力始终一无所获 [2] - 针对此现象存在多种假说,如生命难以延续、地球是宇宙动物园、文明会自毁或人类是首个文明等,但均无法被证实 [3] 通信视界理论 - 卡尔·萨根认为,外星文明的技术会变得过于先进,以至于人类无法与其建立通信,形成“通信视界” [3] - 举例说明,人类或可探测到100光年外的强烈无线电信号,但难以识别更先进的中微子或超光速通信技术 [3] 技术加速的影响 - 萨根曾预测一个文明约需1000年即可发展到超越人类观测能力的水平 [4] - 考虑到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指数级发展,非生物智能可能普遍存在,并进化成超越人类的超级智能 [4] - 在此背景下,探测外星文明信号的窗口期被大幅缩短至仅十至二十年,导致发现概率基本为零 [5]
NASA确认的系外行星突破6000颗
科技日报· 2025-09-23 09:40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一些完全不同类型的行星:有的像木星大小却更靠近恒星;有的围绕双星或已 死亡恒星运转;有的表面覆盖熔岩;有的密度如泡沫塑料;还有的云层由宝石组成。不同类型行星都为 研究行星形成条件提供了信息,并有助判断类地行星的普遍性及潜在分布区域,对探索宇宙生命至关重 要。 目前,直接拍摄到的系外行星不到100颗,多数行星光线微弱,被母星的光芒所掩盖。探测其他行 星一般采用的是间接法,如凌日法等。大多数候选行星需要后续观测确认,这也是档案中存在大量候选 行星的原因。 科学家已在整个银河系中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太阳系外的行星)。大多数行星只能通过间接方式进 行研究,但科学家们知道,它们种类繁多,正如这幅艺术概念图所描绘的那样,既有小型岩石行星和气 态巨行星,也有富含水的行星,甚至还有温度如恒星的行星。图片来源:NASA官网戈达德太空飞行中 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日前称,其监测并确认的太阳系外行星数量突破6000颗。 NASA在声明中表示,他们会持续将确认的行星加入统计,因此没有哪一颗单独被视为是第6000颗。目 前,还有超过8000颗候选行星等待确认。 银河系中可能存在数十亿颗行星,但要确认 ...
韦布望远镜首次通过直接成像发现一颗系外行星
新华社· 2025-06-26 19:31
韦布空间望远镜新发现 -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首次通过直接成像技术发现系外行星TWA 7b存在的证据,若最终确认将成为该望远镜直接成像的首个系外行星 [1] - TWA 7b围绕110光年外的恒星TWA 7运行,其质量与土星相似 [1] - 该发现突破直接成像技术灵敏度极限,行星质量仅为以往直接成像发现最小行星的十分之一 [2] 技术方法对比 - 韦布望远镜此前主要通过凌日法发现系外行星,该方法依赖行星经过恒星时引起的亮度变化 [1] - 直接成像技术难度更高,需排除恒星信号干扰,此次研究团队利用中红外观测仪成功捕捉到尘埃环中的行星特征信号 [1] - 理论计算显示信号源为背景星系的可能性极低,支持行星存在的结论 [1] 科学意义 - 直接成像发现小质量行星标志着观测技术灵敏度实现数量级提升 [2] - 该成果发表于《自然》期刊,由国际研究团队共同完成 [1]
“超级地球” 人类的下一个家园?(瞰前沿)
人民日报· 2025-06-21 05:29
新发现的"超级地球"Kepler-725c - 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发现新的"超级地球"Kepler-725c,位于宿主恒星Kepler-725的宜居带内,距离恒星约0.674天文单位(1亿公里)[1][2] - Kepler-725c质量为地球的10倍,属于"超级地球"范畴,理论推测可能形成较厚大气层和强于地球的磁场[3] - 宿主恒星Kepler-725为G9V型,光谱与太阳相似但更年轻(16亿年),表面磁场活动比太阳更剧烈[3] 系外行星探测技术突破 - 首次应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TTV)反演技术在类太阳恒星宜居带内发现低质量系外行星[4][5] - TTV技术通过分析已知凌星行星轨道周期的微小偏离来推断"隐藏行星"存在,类似通过时钟偏差发现"看不见的手"[5] - 传统视向速度法和凌星法对地球大小且远离恒星的行星探测效果有限[4] 中国空间天文项目进展 - 中国正在筹备"地球2.0"探测卫星项目,目标寻找太阳系外类地行星[7] - 本次发现将为CSST空间望远镜和ET项目提供新观测目标和技术支持[7] - 研究团队计划将TTV技术扩展应用于更多类太阳恒星和红矮星系统[7] 系外行星研究现状 - 截至2025年6月10日,人类已发现5979颗系外行星分布在4483个行星系统中[2] - 宜居带定义为一个行星系统中可存在液态水的范围,液态水是碳基生命的关键条件[2] - Kepler-725c距离地球2472光年,实际探测难度极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