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实景三维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陕西2案例入选实景三维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应用典型案例
陕西日报· 2025-10-06 08:03
实景三维技术应用成果 - 陕西省两个实景三维应用案例入选2025年国家级典型案例评选 [1] - 实景三维被定义为真实、立体、时序化的时空信息,是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和战略性数据资源 [1] - 行业持续在技术研发、应用创新及赋能政府决策和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力 [1] 案例一:淤地坝综合治理 - 案例以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和亚米级影像数据为地理场景底座 [1] - 技术实现9374座中型以上淤地坝的“一坝一策”全生命周期管理 [1] - 应用涵盖坝体、附属设施、淤积范围的数据采集及库容、高程等指标的计算分析与三维展示 [1] 案例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 案例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描、多波束水下测量等多元技术 [2] - 构建起“空—天—地—水—网”一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从省级到镇级的全网络覆盖 [2] - 平台为流域治理开发、保护管理、方案制定和动态监管提供场景化、可视化服务 [2] 行业发展前景 - 行业将持续深耕技术研发,并结合本地实践指导应用 [2] - 技术应用将拓展至耕地保护、空间规划、文物保护、灾害防治等多场景 [2] - 目标是丰富应用生态,发挥数据要素效能,为高质量发展和数字政府建设提供保障 [2]
侯妙乐:测绘遥感新技术让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永生
新京报· 2025-09-24 18:53
9月24日上午,2025北京文化(000802)论坛"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沙龙在故宫大高玄殿举 行。作为参会嘉宾,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 任侯妙乐,以"实景三维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题,展示了文化遗产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实时互联 互智互通。 在这里,侯妙乐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数字化与虚拟修复工作实践为例,在近20年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数 字化与虚拟修复工作实践中,为了能更智能化找到虚拟修复依据,前提就是具有时空语义信息的实体化 模型。 据侯妙乐介绍,她所在的团队与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主任宁波所在的团队一起,尝试兼顾不同需 求(考古、保护、利用)建立多层次细节的石窟洞窟语义模型。近五年来,该团队也与北京市考古研究 院遗产预防保护部主任、研究馆员张涛所在的团队一起探索中轴线文化遗产点(以地祇坛和万宁桥为代 表)实景三维构建和数字复原,并思考和尝试如何让实景三维文化遗产更好地服务文物预防性保护。此 外,侯妙乐所在的团队,在北京学者李爱群和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路易的带领下, 面向古建筑虚拟修复和安全评估,进行崇善寺和悬空寺实景三维构建的试点 ...
把城市“搬进”三维数字空间 今年底初步建成实景三维中国
央视新闻· 2025-08-25 09:57
实景三维中国建设进展 - 中国已实现实景三维实体数据采集、空间身份编码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2] - 目前已完成近3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建筑物三维模型建模[1][2] - 初步构建了以数智化建模生产、实体化集成管理、知识化服务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技术体系[2] 发展规划与技术目标 - 计划在2025年底左右初步建成实景三维中国[2] - "十五五"期间将持续推进实景三维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3] - 目标形成更完备的"地上地下、陆地海域、二维三维"一体的实景三维中国数据资源体系[3] 应用场景与赋能案例 - 实景三维技术已为福州60多个领域赋能,特别是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4] - 福州新区智慧管理平台已打造188平方公里实景三维数据底座,可总览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全立体空间[4][5] - 平台具备城市更新机制,可自动触发模型更新,避免传统"一年一测"的滞后[5] 城市水系治理成效 - 福州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建成城市级实景三维和部件级孪生模型,覆盖107条内河和30多座排涝闸站[6] - 通过"一键调度"实现闸泵联动仅需6分18秒,4小时后路面见干,8小时主次干道全面抢通[6] - 模型计算效率远超人工,方案给出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30秒,水体置换效率提高40%[7] 技术效益与成果 - 实景三维应用服务已形成全国"一张网",推动数据共享,为城市规划、防灾减灾、历史文化保护提供支撑[2] - 福州水系科学调度系统使百年一遇洪峰削峰率约为88%,平均排涝处置时间缩短50%[7] - 福州城区河道水质达标率达98%,黑臭水体消除率达到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