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测绘地理信息
icon
搜索文档
测绘股份:关于公司全资子公司变更为控股孙公司的公告
证券日报· 2025-08-11 19:48
公司股权结构调整 - 测绘股份于2025年8月10日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和第三届监事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公司全资子公司变更为控股孙公司的议案》[2] - 公司将持有的广州舆图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以196万元人民币对价转让给控股子公司江苏舆图智慧科技有限公司[2] - 交易完成后,舆图智慧将持有广州舆图100%股权,广州舆图变更为公司控股孙公司[2] - 本次交易属于公司与控股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转让,不会变更公司合并报表范围[2]
自然资源部将开展测绘法宣传日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周系列活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0 10:38
今年8月29日是第22个全国测绘法宣传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 传新时代新征程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在支撑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倡导规范使用标准地 图,提升公众国家版图意识,自然资源部将于8月25日至29日组织开展2025年测绘法宣传日暨国家版图 意识宣传周活动。 宣传周期间,自然资源部将策划制作新媒体公益宣传产品、举办全国少儿手绘地图大赛优秀作品展、开 展国家版图意识"进校园"等活动,围绕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支撑高质量发展和典型实践案例组织主题采 访。 日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测绘法宣传日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周活动的通 知》,明确自然资源部将联合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宣传周主场活动,要求各地各单位结合"两山"理念提 出20周年,围绕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支撑高质量发展等工作实际开展宣传。 ...
时空智能“解锁”山城新动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7 16:29
时空智能概述 - 时空智能涵盖深空到水下、自然科学到社会经济学的广泛领域,将深刻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利用方式 [1] - 时空智能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推动产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 - 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聚焦时空智能技术攻坚、场景赋能、产业培育三大方向,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 [1] 时空底座建设 - 重庆时空底座1.0版本运用倾斜摄影技术构建国土空间三维实景图,覆盖1031个镇街,支撑87个市级部门、38个场景应用、70万个路测摄像头、6800万条信息精准落图 [2] - 2.0版本融合6000千米道路、8000个工程、6000平方千米机载点云、11万栋建筑高精度点云数据,形成高质量时空数据集 [2] - 2.0版本为人工智能提供高精度、强时空关联的基础数据,赋能重庆东站建设,复刻120万平方米建筑和10万多套设施设备 [2] - 时空底座2.0主要服务于机器,为人工智能提供学习素材,助力重庆打造人工智能高地 [3] 时空感知应用 -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立体感知监测网,实现无人机2小时覆盖中心城区、4小时覆盖重庆全域 [5] - 自主研发智能硬件与软件系统,对1000个基础设施项目、20万个监测点实施全天候远程感知,监测数据总量超5亿点次 [5] - 空地一体巡查使占道停车等事件处置效率提升3倍 [5] - 实景三维模型助力重庆"两江四岸"核心区规划,推动城市空间品质提升 [6] 时空智能赋能产业 - 长安汽车通过时空智能融合实现柔性制造,全球智能制造交付率提升25%以上 [7] - 构建千万级样本数据库和多模态时空知识库,推动智能制造领域数字孪生模型应用 [7] - 在"双碳"战略中,时空智能技术应用于森林碳汇监测、企业园区碳排放监测等领域 [8] 未来发展计划 - 加强时空智能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9] - 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融合创新 [9] - 构建时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确保行业稳健发展 [9]
重庆时空底座2.0发布
科技日报· 2025-07-09 08:49
时空智能技术发展 - 重庆时空底座2.0正式发布,为超大城市治理和产业发展赋能 [1] - 时空智能涵盖从深空到水下、自然科学到社会经济学的广泛领域,将深刻改变认知和利用方式 [1] - 时空底座是城市数字化、智能化的关键基石,1.0版本服务于人,2.0版本主要服务于机器 [1] 技术升级与应用 - 重庆时空底座2.0采用高精度激光雷达技术,建成超大规模三维点云时空数字底座 [1] - 已覆盖"9+2"中心城区超6000公里道路和11万栋建筑 [2] - 通过融通各产业海量数据,为人工智能提供"学习素材",助力打造人工智能高地 [2] 行业应用场景 - 时空智能技术已在超大城市治理、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应用 [2] - 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千行万业深度融合 [2]
共绘新蓝图,时空数据赋能数字强省建设高端学术交流会在济举行
齐鲁晚报· 2025-06-28 22:54
高端学术交流会概况 - 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大数据局指导,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时空数据创新应用赋能数字强省建设"高端学术交流会在济南成功举办 [1] - 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等权威专家作主旨报告,省直部门、高校院所、企业代表300余人参会 [1] 时空数据技术发展与应用 -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赵培金强调时空数据作为战略性资源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山东在实景三维建设、时空大数据平台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成覆盖全域的实景三维山东数据体系 [4] - 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指出遥感智能解译面临"数据孤岛""样本迁移""多维融合"三大瓶颈,同一模型在不同区域的应用精度落差可达50% [6] - 武汉大学团队联合华为研发的遥感智能平台已在自然资源监测、非法用地核查等场景实现80%自动化识别率 [6] -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提出智慧城市必须通过三维时空底座整合多源数据,推动治理从"部门割裂"转向"城市智能体"协同 [8] - 广州市通过建设150个无人机机场构建覆盖全域的低空遥感巡检网,在城市管理中实现建废垃圾识别准确率超80%,森林防火识别准确率超90% [10] 山东时空数据创新产品发布 - 山东发布全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和儒慧时空地理实体工作平台两大创新产品 [12] - 全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具备空间数据全流程治理、二三维智能分析、信创适配三大优势,实现全省50余个领域5200余个应用场景数据"一云贯通",日均服务调用量超1亿次,国土空间规划、应急指挥等业务响应效率提升5倍 [14] - 儒慧时空地理实体工作平台构建了地理实体生产管理一体化链条,已在烟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中实现"房地林一体化"管理 [14] - 会议为"2025年实景三维山东十佳创新应用场景"获奖单位颁奖,包括威海"实景三维赋能 筑牢城市'生命线'"、济南"地上地下四维可视化赋能济南轨道交通建设"、日照"实景三维赋能低空经济"等案例 [14] 数字政府与数字经济新路径 - 山东省大数据局解读《山东省数字政府建设一体化综合改革方案》,强调以时空大数据为支撑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与服务模式创新 [16] - 武汉大学教授关雪峰提出通过构建"人-机-环"多模态对齐机制实现城市出行语义行为精准刻画,为交通优化、城市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19] - 地理空间人工智能赋能数字经济分会场聚焦低空经济、电网数字化转型等热点,指出地理空间信息在低空经济发展中具有关键支撑作用 [21] -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孙林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与遥感机理模型的深度融合策略,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在遥感解译中的创新应用 [21] 发展共识与未来方向 - 会议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新共识,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时空数据要素供给,推动技术融合与场景创新,打造自主可控的时空大数据产业生态 [23] -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表示将以全时空大数据云平台等成果为支撑,持续推动时空数据在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23]
“数字蓝海”起宏图
辽宁日报· 2025-06-23 08:52
公司发展历程 - 创立时仅4人,年产值50万元,如今员工几千人,年产值最高达8亿元,展现高成长性特质 [1] - 被评为辽宁省瞪羚企业、辽宁省"专精特新"企业,并荣膺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中国测绘科技创新型优秀企业 [1] - 2012年获得几乎所有测绘甲级资质和保密资质,以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CMA)、CMMI五级等多项行业资质认证 [6] 技术实力与创新 - 获得120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拥有近20项专利,荣获国家级、省市级等各类奖项100余项 [1] - 自主研发智能系统实现98.6%未确权地块自动识别,助力沈阳12个区县农村集体土地治理,年增收达4.7亿元,土地纠纷发生率下降42% [3] - 采用实景三维技术数字化呈现城市空间,为城市规划、应急管理和交通优化提供便利 [4] 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 - 与武汉大学携手设立"新技术试验应用中心",并设立奖学金激励学子投身测绘地理信息领域 [5] - 与沈阳农业大学联合成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辽宁林草资源环境遥感研究应用中心",获批组建"辽宁省城市智能规划服务工程研究中心" [6] - 作为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普教育基地,重视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6] 业务布局与市场拓展 - 2016年新增"导航电子地图服务",顺利进入智能驾驶领域,拥有全国仅19家的导航电子地图甲级资质 [7][8] - 在高精地图及自动驾驶领域建立成熟高效的工艺流程,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高精度、实时更新的地图模型 [8] - 积极布局智能驾驶业务,加大三维数字孪生数据加工、传感器融合等前沿技术研发投资,预计2025年智能驾驶业务占比将大幅提升 [8]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专注于空间信息大数据服务和信息系统开发,聚焦智慧城市、高精导航、无人驾驶、数字孪生等核心技术领域 [1] - 深度融合遥感、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地理信息技术新体系 [1] -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创测绘民营企业股改先例,展现探索与突破的魄力 [9]
【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陕西省地理空间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2025版发布
陕西日报· 2025-05-27 06:37
低空经济时空基础平台发布 - 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低空经济时空基础平台——陕西省地理空间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2025版,并向全社会开放 [1] - 平台包括"三秦映像"实景三维陕西平台、北斗导航位置服务平台、卫星遥感数据服务平台三大应用体系 [1] - 平台依托遥感、定位、实景三维等时空信息技术,实现低空世界的精准感知和动态管控 [1] "三秦映像"实景三维陕西平台 - 整合陕西多源、多尺度、多类型的实景三维数据,形成统一的三维时空数据底板 [1] - 实现低空要素的可标、可量、可算、可管、可用 [1] - 低空全要素数字化包括地形地貌、地表建筑、低空飞行器、气象等全空间要素的数字化建模、网格化管理和可视化呈现 [1] - 通过"物理空域—虚拟模型—智能算法"结合,实现低空空域和飞行航线的智能化、自动化规划 [1] - 实时获取低空飞行器位置信息,分析运行状况,预测潜在路径冲突,确保飞行安全 [1] 北斗导航位置服务平台 - 实现厘米级乃至毫米级的定位精度 [2] - 陕西联合甘肃、宁夏、山西等周边省份建设北斗高精度"一张网"——陕甘宁晋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平台 [2] - 提供跨省域的协同位置增强服务,实现飞行器的高精度定位保障、智能导航协同服务、全面智能监控 [2] 卫星遥感数据服务平台 - 实时获取地表遥感影像,精准刻画地表最新状态 [2] - 提供影像数据的一站式获取、管理、分发和服务 [2] - 涵盖公益、商业、开源等60余颗卫星的多通道卫星数据获取体系 [2] - 可随时查询指定时间范围内卫星轨道信息 [2] - 实现优于2米分辨率影像每2个月覆盖全省范围一次,优于1米分辨率影像每6个月覆盖全省范围一次 [2] - 重点区域可按需实时获取 [2] - 提供原始影像、正射产品等多样化卫星数据产品 [2] 未来发展计划 - 进一步加强新型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 - 持续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供给能力 [2] - 为打造低空经济生态圈、深化场景应用示范、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时空信息标准化建设等提供支撑 [2]
自动驾驶地图数据智能处理项目启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29 10:08
项目启动与参与方 - 自动驾驶地图数据智能处理与创新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于2025年1月立项 由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和莫干山国有资本控股集团牵头 14家单位共同参与 [1] - 参与单位包括莫干山地信实验室 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国家光电测距仪检测中心 浙江省测科院 湖州联通 宽凳科技等 [1] - 项目启动会于4月17日在浙江德清召开 [1] 项目目标与任务 - 项目旨在强化部省合作 解决智能网联汽车地理信息数据快速获取 高效更新和审查等诉求 [1] - 项目对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 主要任务包括自动驾驶地图快速审查与监管能力建设 众源更新及场景库安全处理能力建设 时空数据安全防控及评估能力建设 智能网联汽车系统传感器检测能力建设 [1] 项目推进机制 - 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介绍了项目整体推进情况 确定了年度工作任务 [1] - 德清县地理信息局汇报了工作管理机制建议 各牵头单位汇报了工作进展及下一步计划 [1] - 项目践行"安全为基 效能为先"理念 建立动态考核淘汰制 构建知识产权共享池 [2] 行业影响与创新路径 - 项目是部委和地方深化协同创新的重要实践 以地信技术创新赋能车联网产业发展 [2] - 构建"产业赋能+安全管控"双体系 通过技术普惠化降低应用成本 打造数据全生命周期防护链条 [2] - 实施"市场验证—资源聚合—速赢突破"路径 以产业化成效倒逼技术创新 集中优势资源实现"三年规划 首年破局"目标 [2] 未来发展方向 - 德清县将在自然资源部和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指导下 探索解决自动驾驶地图要素更新时效性 送审规格不统一等行业痛点 [2] - 积极推进技术攻关和先行示范 为全国提供可复制 可推广的"浙江经验" [2] - 加速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场景落地 [2]
中海达:2025一季报净利润-0.25亿 同比增长37.5%
同花顺财报· 2025-04-25 16:4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基本每股收益为-0.0332元,较2024年同期的-0.0532元改善37.59%,但连续三年一季度均为亏损[1] - 每股净资产2.05元,同比下降6.82%,较2023年同期2.79元显著下滑[1] - 营业收入1.52亿元,同比增长31.03%,但仍低于2023年同期的1.89亿元水平[1] - 净利润-0.25亿元,亏损幅度较2024年同期收窄37.5%,净资产收益率从-2.39%提升至-1.6%[1] - 每股未分配利润-0.37元,同比改善2.63%,但较2023年同期0.2元由正转负[1] 股东结构变动 - 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比例12.05%,较上期减少356.47万股[1]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减持340.26万股至710.84万股,詹培华减持1.86万股至548.67万股[2] - 新进股东陈启来、陈均洲等5人合计持股1252.51万股,原股东王从起、陈飞等4人合计退出976.4万股[2] - 控股股东廖定海及关联方廖文持股合计4590.79万股(占比7.57%),持股数量保持稳定[2] 利润分配 - 公司2025年一季度未提出分红或转增股本方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