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家装消费维权
icon
搜索文档
家装的“坑”,如何“避”如何“治”(民生探针)
人民日报· 2025-08-29 06:11
行业问题现状 - 家装行业投诉量达21216件 位居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投诉类别第九位[1] - 施工主体资质能力信用参差不齐 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6] - 社交平台充斥装修公司避雷帖 涉及合同/材料/施工/售后全环节问题[1] 常见消费陷阱类型 - 低价诱导签约后增项加价 以材料升级/工程量低估等理由要求补价[3] - 恶意拆项收费 单个环节拆分为10多项累计加价[3] - 材料替换陷阱 以缺货为由推荐高价替代品[3] - 货不对板问题 定制家具尺寸误差近1厘米[4] - 偷工减料及施工拖延 普通刮腻子工序拖延两个月[5] 维权难点分析 - 售后维权成本高 部分公司拒不接听电话及回复信息[5] - 法院判决执行存在不确定性 被告方有拖欠执行历史[5] - 企业辩称施工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仅同意维修拒绝退换货[4] 行业监管建议 - 市场监管部门需强制公开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及违规记录[7] - 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 对拖延工期/拒不保修企业进行社会公示[7] - 行业协会制定范本合同 强制明确标准及违约责任[7] - 完善信用监管与联合惩戒机制[7] 消费者防护措施 - 前期需查验公司资质及口碑 警惕低于市场价报价[6] - 所有口头承诺必须写入书面合同[6] - 材料进场时核验品牌型号 隐蔽工程需现场签字确认[6] - 通过拍照录像/微信群沟通留存证据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