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
icon
搜索文档
天问二号踏上十年“追星之旅”,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正式开启
环球网资讯· 2025-05-30 06:58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我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任务周期约10年,主要目标为探测小行星2016HO3并取样返回,随后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1] - 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行约18分钟后进入转移轨道,太阳翼正常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 - 任务将为研究太阳系早期状态、太阳系和地球演化过程提供珍贵原始数据 [1] 科学目标 - 工程目标是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 [4] - 科学目标包括测定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的轨道参数、自转参数、形状大小、热辐射特性等物理参数 [4] - 开展小行星和彗星的形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及喷发物研究,并在实验室对采样样品进行分析 [4] - 小行星2016HO3形成于约45亿年前的太阳系早期,保留了太阳系早期信息,被视为宇宙"活化石"或"时间胶囊" [4] - 研究小行星有助于认识地球演化过程,如地球上的水可能来自小天体撞击 [4] 探测目标选择 - 小行星2016HO3是人类目前发现的7颗地球准卫星之一,轨道高度约2000万到4亿公里,从工程角度具有可达性 [5] - 主带彗星311P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主带内,具有行星特性和彗星喷发活动,科学意义重大 [5] - 主带彗星喷发物的来源尚不清楚,可能是小行星主带区域产生或从外太阳系捕获形成 [6] 任务挑战 - 任务包含13个飞行阶段,小行星探测部分约耗时两年半,预计2027年底返回舱着陆地球 [7][9] - 主要挑战包括对探测目标知之甚少、长任务周期对探测器寿命的考验 [9] - 小行星2016HO3直径仅40-100米,微重力环境下采样难度大,需应对表面坚硬或松散的不同情况 [10] - 设计了触碰采样、悬停采样、附着采样三种方式,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的自主探测策略 [10] - 探测器需具备高度自主能力,从约2000公里距离开始自主开展目标捕获、接近、探测和采样 [10]
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金牌老将”长三乙跑好第一棒
央视网· 2025-05-29 11:51
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任务 - 我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深空探测任务迈出新的一步 [1] - 天问二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飞行约18分钟后完成入轨 [3] - 天问二号主要任务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预计2027年底着陆地球完成回收,随后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任务周期约10年 [3] 探测目标科学价值 - 2016HO3小行星是地球的准卫星之一,同时环绕太阳和地球运转,轨道相对稳定,是研究太阳系形成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 [3] - 主带彗星311P运行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探测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机制 [3]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表现 - 长征三号乙是我国"金牌火箭",主要用于发射高轨航天器,为三级构型捆绑四个助推器,曾多次执行通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发射任务 [4] - 此次是长征三号乙首次执行逃逸轨道发射任务,也是其第109次发射任务,火箭大部分系统未做大的改动 [6] - 火箭研制团队克服高密度发射困难,5月13日刚完成一次发射后立即投入本次任务 [6] 发射技术要求 - 天问二号需前往百万公里外小行星,入轨精度要求极高,火箭使探测器入轨偏差不超过每秒1米 [7] - 火箭入轨速度需达到每秒11.2公里,精度相当于从上海投篮球命中北京篮筐并控制入筐角度和速度 [9] - 小行星探测任务设计约束是常规发射的3倍,火箭团队花费两年时间通过多轮迭代优化实现最简化方案 [9]
航天人说我们的火箭打了10.9环 相当于从上海投篮命中北京篮筐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09:38
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任务 - 我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标志着深空探测迈出新步伐 [1][2] - 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飞行约18分钟后成功入轨 [2] - 任务预计持续10年,计划2027年底完成小行星采样返回,随后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7] 任务技术特点 - 搭载11台科学载荷,旨在为小天体起源和演化研究带来突破性发现 [8] - 探测器入轨精度达10.9环,比预期更高,入轨速度要求每秒11.2公里 [4][6][21] - 火箭入轨偏差控制在每秒1米以内,相当于从上海投篮球命中北京篮筐的精度 [21] 长征三号乙火箭表现 - 本次是长征三号乙第109次发射任务,首次执行逃逸轨道发射 [14][16] - 火箭采用三级构型捆绑四个助推器,为高轨航天器发射主力运载工具 [14] - 研制团队花费两年时间优化设计,相关工作量是常规任务的3倍 [23] 探测目标科学价值 - 目标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轨道稳定,可作为研究太阳系演化的"活化石" [10] - 主带彗星311P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探测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物质组成和演化机制 [12] 任务挑战与准备 - 发射团队克服高密度发射压力,5月13日刚完成一次发射后立即投入本次任务 [18] - 火箭系统针对逃逸轨道任务重新设计轨道,但大部分系统保持成熟配置未做改动 [16] - 研制团队通过优化流程缩短发射周期,确保任务准时发射和准确入轨 [20]
揭秘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探什么?怎么去?有何难?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09:18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中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这是中国首次实施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也是继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后的又一次行星际探测任务 [1] - 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完成对小行星2016HO3的探测、采样返回及对主带彗星311P的科学探测 [4] 任务目标 工程目标 - 实现小行星采样等关键技术突破 [4] - 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 [4] 科学目标 - 天问二号搭载11台科学载荷,研究目标天体的地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喷发物及轨道力学 [4] - 对小行星样品进行物理特性、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等方面的测定 [4] - 旨在对小天体的认知、起源、演化等方面取得科学研究突破 [4] 任务执行流程 - 任务周期长达10年,包含13个飞行阶段 [5] - 小行星2016HO3采样返回任务分9个阶段:发射→小行星转移段→接近段→交会段→近距探测段(悬停、绕飞)→采样段→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再入回收段 [5] - 返回舱预计2027年底着陆地球,主探测器继续飞往主带彗星311P [5] 技术挑战 - 小行星2016HO3自转速度、表面状态存在不确定性,需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策略应对 [6] - 小行星平均直径约41米,处于零重力环境且高速自转,探测器需在复杂条件下完成稳定附着及采样 [6] - 任务距离跨度大:小行星2016HO3距离地球1800万至4600万公里,主带彗星311P距离地球1.5亿至5亿公里,对轨道设计、能源管理、智能控制及探测器长寿命高可靠性提出高要求 [7] 行业意义 - 国家航天局牵头实施天问二号任务,推动星际探测征程接续前进,迈出深空探测新一步 [7] - 任务实施周期长、风险难度大,工程全线协同攻关确保发射成功,有望取得更多原创科学成果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