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搜索文档
国泰海通|军工:中国多款装备亮相巴黎航展,以伊冲突再升级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6-26 22:01
军工行业长期趋势 - 大国博弈加剧是长期趋势,军工行业长期向好,美国及其盟友国防战略重心向印太转向,中国周边紧张局势可能逐步加剧 [2] - 2027年要确保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十四五期间有望加速补短板 [2] 军工板块近期动态 - 上周(6.15-6.20)国防军工指数下跌2.39%,跑输大盘1.88个百分点,排名第22/29 [3] - 6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中星9C卫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82次飞行 [3]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巴黎航展展示歼-35A隐身战斗机和翼龙-10B无人机,歼-35A采用"空海孪生"设计,翼龙-10B具备侦察打击一体化能力 [3]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完成九机并联地面热试车试验 [3] - 第三届中国-东盟防务智库交流活动推动区域国防科技合作 [3] 国际军事动态与国防建设 - 6月20日伊朗对以色列发起第十七轮打击,发射至少25枚弹道导弹,导致23人受伤 [4] - 21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外长联合谴责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及军事目标的大规模空袭,呼吁和平解决争端 [4] - 现代战争对装备信息化、智能化要求更高,建议重点关注航空航天装备及国防信息化等领域 [4]
【我国成功发射中星9C卫星】6月20日讯,北京时间2025年6月20日20时3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9C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快讯· 2025-06-20 21:16
卫星发射成功 - 我国成功发射中星9C卫星,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1] - 发射时间为北京时间2025年6月20日20时37分 [1] - 发射地点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1]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1]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产品亮相第55届巴黎航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20:1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参展情况 - 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展示中国航天科技实力 包括长征六号甲和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模型首次在国际航展展出 [1] - 展品涵盖长征二号丁 长征三号乙 长征六号甲 长征八号 长征十二号等运载火箭模型及东方红三号E全电推小型通信卫星模型 [1] - 通过视频和多媒体介绍探空火箭 通信卫星 遥感卫星产品及应用 以及北斗导航 载人航天 探月工程 深空探测和国际合作等领域发展 [1] 新型运载火箭技术特点 - 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为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 是中国首型固体捆绑中型运载火箭 可满足卫星多样化密集发射需求 [3] -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采用单芯级串联构型 具有简单可靠和任务通用性好特点 提升太阳同步轨道入轨能力和低轨多星座组网能力 [3] - 长征十二号将单芯级液体火箭运载能力和大整流罩包络提升至新台阶 完善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 [3]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成果 - 长城公司完成商业发射101次 发射74颗国际商业卫星(含14次通信卫星在轨交付和5次遥感卫星在轨交付)及261颗国内商业卫星 [5] - 提供52次搭载发射服务 将29颗国际载荷(含2次遥感卫星在轨交付)和127颗国内商业卫星发射升空 [5] - 公司作为中国航天国际化平台 整合各类资源 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具竞争力和更先进的产品与服务 [5] 巴黎航展背景 - 巴黎航展创办于1909年 每两年举办一次 是世界规模最大和最负盛名的国际航空航天展会之一 [5]
瞭望 | 天问二号叩响中国小行星探测之门
新华社· 2025-06-09 19:32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天问二号是中国首次实施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主要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随后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1][2] - 任务设计周期长达10年,技术难度大且工程风险高 [1][2] - 2025年5月29日,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问二号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4] 发射阶段技术挑战 - 速度要求:火箭分离速度需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千米,远超地球轨道载荷要求的每秒7.9千米 [6][7] - 精度要求:入轨速度偏差不能超过1米,否则可能造成百万公里级差 [8] - 发射窗口:仅5月29日至31日连续3天,每天仅4分钟窗口期,需零窗口发射以节省燃料 [9] 火箭技术改进 - 采用长征三号乙火箭执行首次地球逃逸轨道发射,该火箭已完成108次发射,是我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单一型号火箭 [5] - 2020年实施运载能力与可靠性"双提升"工程后,长三乙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5.55吨 [10] - 采用迭代制导技术和末速修正技术确保精确入轨,简化发射流程至3天共用一套程序 [10] - 测控系统进行全自动跟踪改造,借助AI算法提高跟踪性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11][12] - 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思路,实现年生产发射15发火箭的能力水平 [12] 探测器技术创新 - 创新性采用大面积圆形柔性太阳翼设计解决能源供给问题 [13] - 配置11台科学设备进行光谱测量、光学成像等科学探测 [13] - 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策略应对目标天体特性未知的挑战 [16] - 创新采样方式包括触碰采样、悬停采样及附着采样 [16] 科学目标与价值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第5颗准卫星,在上百万个小天体中万里挑一,科学家对其起源众说纷纭 [16] - 主带彗星311P轨道位于主带小行星上,同时具备彗星喷发特征 [16] - 科学目标包括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物理参数、开展形貌与物质组成研究、进行样品实验室分析 [17]
新华访谈|天问二号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
新华网· 2025-05-31 09:44
任务概述 - 中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与彗星伴飞探测任务 [1] - 任务采用"一次发射双目标探测"创新模式,填补小天体探测领域技术空白 [1] 科学意义 - 小天体可能保留太阳系早期线索,为研究太阳系早期状态提供重要参考 [2] - 选择2016HO3和311P两颗小天体,科学回报极高且轨道设计可兼顾 [4] 技术难点 - 距离远:2016HO3距离地球几千万公里,311P最远超过四亿公里,测控通信挑战大 [5] - 小天体体积小、引力弱,要求更精准的操控 [5] - 未知因素多,需长时间伴飞探测获取详细信息 [5] - 返回过程需突破第二宇宙速度,防热系统和弹道轨迹设计严苛 [7] - 借力飞行技术虽曾应用,但主带空间环境与以往任务截然不同,面临新难题 [7][8] 后续影响 - 提升深空探测自主性和智能性,为火星采样返回及木星系探测奠定基础 [9] - 返回技术对火星采样返回提供重要参考 [9]
记者手记:航天观礼,放飞少年科学梦
新华社· 2025-05-30 15:29
航天教育实践 - 北京市丰台区教委创新人才发展中心组织4所学校60余名学生现场观看天问二号发射 [1] - 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30名师生参与航天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2] - 现场观礼活动旨在激发青少年对太空和科学研究的热情 [2] 航天人才培养 - 天问二号任务设计周期为10年 带队老师期望未来有学生能投身航天事业 [3] - 航天员王亚平"天宫课堂"实验对小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激发航天梦想 [2] - 建设科技强国需要培养下一代科技人才 为青少年创造科技实践机会 [3] 航天科技发展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 [3] - 现场观礼学生表示实际发射场景比电视转播更壮观 [3] - 航天科技展示活动增强青少年对国家航天成就的自豪感 [3]
习近平总书记同科技工作者交往交流的故事
新华社· 2025-05-30 11:12
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流创新人才和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优势,对科技工作者表达深情厚爱与殷切期许 [1] - 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91岁的顾诵芬院士佩戴奖章,体现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重视 [2] - 通过礼敬科学家(如黄旭华、南仁东、孙家栋等)和考察创新企业,传递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导向 [3] 科技成就与全球地位 - 中国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包括嫦娥探月、北斗导航、高铁技术、宇树机器人及DeepSeek人工智能等 [4]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跃升至2024年第11位,实现从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4] - 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小行星探测,嫦娥六号完成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展现科技自立自强成就 [8] 人才政策与体制改革 - 早期在河北正定推行"人才九条"解决技术人才短缺,主政浙江时为科技工作者解决实际待遇问题 [6] - 提出"创新不问出身""破四唯立新标"等理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潜能 [6][7] - 实施"揭榜挂帅"、科研减负行动及成果转化收益自主权等举措,优化创新生态 [7] 创新激励与未来方向 - 鼓励青年科学家在重大任务中挑大梁,强调个人奋斗与国家前途结合 [10] - 提出"敢为天下先"的科研精神,要求创造引领世界的科技成果 [8] - 在武汉产业创新研究院考察时,表达对中国创新人才和体制的信心,号召攀登科技与产业高峰 [10]
十年星际征程,要闯哪些关?
科技日报· 2025-05-30 09:20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问二号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1] - 天问二号是我国首次实施行星际取样返回任务,计划对小行星2016HO3开展伴飞探测和取样返回,并飞至小行星带对311P主带彗星开展科学探测 [1] - 任务以采集小行星样品并返回地球作为成功标志,整个飞行过程包含13个飞行阶段,设计任务周期10年左右 [1] 科学探测目标 - 2016HO3小行星是地球的"准卫星",公转周期与地球接近,可能保留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对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和演化历史具有极高科研价值 [2] - 311P主带彗星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轨道特征,探测该彗星能促进对小天体物质组成、结构及演化机制的探索 [2] - 探测器携带11台科学载荷,将对相关天体地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可能的喷发物以及轨道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 [2] 技术挑战 - 任务距离跨度大:2016HO3小行星距离地球约1800万至4600万公里,311P主带彗星距离地球约1.5亿至5亿公里 [3] - 目标天体特性存在未知,2016HO3小行星的自转速度、表面状态等具体情况尚存不确定性 [3] - 小行星微重力环境下采样难度大,2016HO3平均直径约41米,几乎是零重力且高速自转 [3] - 探测器需在复杂条件下完成稳定附着及采样,设计了3种采样方式应对不确定因素 [3] 任务时间节点 - 预计2027年底返回舱将小行星样品送回地球 [4] - 主探测器将继续飞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科学探测 [4] 发射技术要求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地球逃逸轨道发射任务,分离速度需超过约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 [5] - 火箭入轨速度偏差不能超过1米,否则可能带来百万公里级的误差 [5] - 采用迭代制导技术和末速修正技术确保入轨精度要求 [5]
天问二号踏上十年“追星之旅”,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正式开启
环球网资讯· 2025-05-30 06:58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我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任务周期约10年,主要目标为探测小行星2016HO3并取样返回,随后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1] - 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行约18分钟后进入转移轨道,太阳翼正常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 - 任务将为研究太阳系早期状态、太阳系和地球演化过程提供珍贵原始数据 [1] 科学目标 - 工程目标是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 [4] - 科学目标包括测定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的轨道参数、自转参数、形状大小、热辐射特性等物理参数 [4] - 开展小行星和彗星的形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及喷发物研究,并在实验室对采样样品进行分析 [4] - 小行星2016HO3形成于约45亿年前的太阳系早期,保留了太阳系早期信息,被视为宇宙"活化石"或"时间胶囊" [4] - 研究小行星有助于认识地球演化过程,如地球上的水可能来自小天体撞击 [4] 探测目标选择 - 小行星2016HO3是人类目前发现的7颗地球准卫星之一,轨道高度约2000万到4亿公里,从工程角度具有可达性 [5] - 主带彗星311P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主带内,具有行星特性和彗星喷发活动,科学意义重大 [5] - 主带彗星喷发物的来源尚不清楚,可能是小行星主带区域产生或从外太阳系捕获形成 [6] 任务挑战 - 任务包含13个飞行阶段,小行星探测部分约耗时两年半,预计2027年底返回舱着陆地球 [7][9] - 主要挑战包括对探测目标知之甚少、长任务周期对探测器寿命的考验 [9] - 小行星2016HO3直径仅40-100米,微重力环境下采样难度大,需应对表面坚硬或松散的不同情况 [10] - 设计了触碰采样、悬停采样、附着采样三种方式,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的自主探测策略 [10] - 探测器需具备高度自主能力,从约2000公里距离开始自主开展目标捕获、接近、探测和采样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