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屯堡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衣自明朝来,形随时代易
人民日报· 2025-11-15 06:03
过去,许多地区或一些民族的女性由于社会活动受限,发型、服饰等不易受外界影响,因此成为传统服 饰的承载者、传承者。屯堡女性服饰大致也遵循这个规律。但屯堡女性服饰并非一成不变。来自安徽尤 其是凤阳的移民,将从家乡带来的装扮与当地民族服饰元素相融合。与侗族、苗族等民族手工制作服饰 相比,至少在半个世纪以前,屯堡女性服饰就由裁缝流水线制作,女性赶集时直接买来成衣穿戴。 贵州曾是卫所密植、屯堡旗哨广布的军事战略要地。随着明代"调北征南"及其后续战略的推进实施,中 原和两江地区的大量人口迁居贵州。数百年间,中原、江南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形成了屯堡文化。黔 中安顺屯堡人维系着主要由女性穿用的特色传统服饰(见图,杨爽摄),成为屯堡文化的重要标志之 一。 安顺屯堡女性的传统服饰,涵盖从发型、头饰到鞋子的全身装扮,民间顺口溜称"头上有个罩罩,耳边 两个吊吊,腰上两个扫扫,脚下两个翘翘"。极具辨识度的是"大袖长袍"。袍服多为天青色、蓝色或绿 色,右衽大襟,领口、袖口与袍边以繁复精美的彩色丝线滚边,绣着花鸟虫鱼各式传统纹样。与之相配 的是头饰的"三绺头"、腰间的"丝头系腰"与脚下的尖头绣花鞋。 "三绺头",头发分绺梳理,包上或白或青 ...
六百年屯堡 续古韵新章
人民日报· 2025-11-12 10:21
屯堡文化的历史与价值 - 贵州安顺的屯堡文化是明代军屯的典型遗存,其灌溉系统历经600余年仍在使用 [2] - 明初在贵州广置卫所开展军屯,推动了中原文化与贵州特色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实证 [2] - 屯堡建设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地方安定,促进了地方开发和民族融合 [3] 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 本寨村作为明代军屯遗存,具有家家相通、巷巷相连的防御特点,村内保存有雕刻精美的传统建筑元素 [3] - 本寨村投入资金超过3000万元用于修葺完善古建筑,对36座四合院中的27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严格监管 [4] - 贵州启动编制整体规划并修订保护条例,初步挖掘整理300余个屯堡村寨,建立多层次保护体系 [5] 活态传承与研究推广 - 花灯戏和地戏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进行表演 [6] - 屯堡文化淬炼出“忠、勇、和、融”等精神品格,通过语言、服饰、饮食、节庆等方式延续传承 [7] -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2项屯堡课题中10项落地贵州,《屯堡文丛》已出版33种53册,并搭建文化大会平台 [7] 文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天龙屯堡村民通过开设农家乐实现年收入12万元,显示出文旅融合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 [8] - 旧州古镇前10个月接待游客29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26.3%,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52.8% [9] - 贵州将700多个屯堡串珠成链,推出“屯堡·家国六百年”经典游学线路,培育壮大文旅产业 [9]
2025屯堡文化大会举办
人民日报· 2025-11-12 06:40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2日 11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本报安顺11月11日电 (记者苏滨、陈隽逸)11月9日至10日,2025屯堡文化大会在贵州省安顺市举办。 大会以"屯堡文化的历史意义、时代价值与核心内涵"为主题,吸引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会。 与会专家表示,屯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挖掘屯堡文化的历史内涵和当代 价值,做足屯堡文化活态传承文章,推动屯堡文化实现从文化概念到文化体系的升级、从静态文化遗产 到有生命力的精神家园的升级、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的升级。 大会举办了主论坛、"屯堡文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分论坛暨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 推广工程学术委员会会议、"六百年古韵,新时代回响——探寻屯堡文化的'出圈'之路"分论坛、"屯堡文 化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分论坛,以及市集、调研采风等系列活动。 ...
去贵州当三天寨民,要花一个月戒断
36氪· 2025-04-28 16:37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 - 贵州村寨旅游呈现差异化特色,化屋村从贫困村转型为热门露营基地,民宿和基地在旺季供不应求[4][6] - 游客可体验蜡染(10元/次)、苗族马尾绣等非遗互动项目,并租赁电驴探索村寨文化[9][11] - 天龙屯堡以明代军事文化为核心,保留"四坊五匠"传统商铺和600年古屋"九道坎",地戏表演免费开放[13][16][19] 特色民宿与在地体验 - 匠庐·村晓民宿由600年布依族古村落改造,提供蜡染DIY、安顺裹卷制作等沉浸式活动[25] - 肇兴侗寨夜间举办侗族大歌篝火晚会,周边小路保留原生态侗族生活场景,手工绣片售价50-60元/件[28][31] - 黎平侗品源合作社招募侗族妇女发展刺绣产业,游客可参与织锦、扎染等非遗工坊体验[33] 文化保护与产业融合 - 本寨村通过"高低门""射击孔"等建筑细节传承明代军屯文化,同时开放晒梅干菜等生活场景[21][23] - 屯堡人保留明代南京方言和"言旨话"习俗,形成独特的语言和非遗体系[13] - 侗寨建立织染绣产业基地,将传统工艺转化为旅游体验项目,带动农村妇女就业[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