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救国

搜索文档
君品谈|梁红:士不可以不弘毅
凤凰网财经· 2025-06-25 21:06
家族精神传承 - 梁启超生前期望子女中有人学习自然科学,梁思礼选择"工业救国"回应父亲期许并与国家命运共振 [2] - 梁思礼因"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的屈辱,形成"科技救国"的毕生信念,认为国家落后源于工业薄弱 [2] - 梁红在父亲建议下坚守科研一线,90年代放弃"下海潮"机会,认为卫星发射带来的成就感"给多少钱都不换" [12] 求学与职业选择 - 梁思礼为追求与救国目标更契合的工程学,放弃综合性大学全奖,转学至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依靠每月75美元资助和打工维生 [3][5] - 1956年梁思礼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成为钱学森手下十大室主任之一,参与中国航天事业拓荒 [6] - 梁红作为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工程师,将职业选择视为"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实践,目标是不负祖先并为社会做贡献 [12] 航天事业突破 - 苏联专家撤走后,梁思礼团队在图纸被带走、原材料断供的绝境下,坚持"自力更生"方针,最终实现技术突破 [7][8] - 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核弹头精准命中目标并实现核爆炸,梁思礼视航天事业"与生命一样重要" [8] 社会责任践行 - 梁思礼为家乡江门引进气垫船等技术项目,通过讲学与建设反哺故土,逝世后获市民自发悼念 [9][11] - 梁红将父亲"厚德载物"精神延续至个人选择,认为只要践行该精神"老百姓是看得见的"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