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救国
搜索文档
校馆弦歌 | 在校园行进中感受“爱国家”
中国青年报· 2025-11-18 11:19
建筑历史与地位 - 工学院楼于1935年建成,是重庆大学最早的教学楼之一,由留法学者刁泰乾设计,建筑风格中西融合[2] - 该楼是重庆大学的精神象征,代表着师生在战火中不屈不挠的精神,现为重庆大学A区第二教学楼,仍在正常使用[1][2] - 2019年,工学院楼与文字斋、寅初亭、理学院楼等重庆大学早期建筑,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历史事件与意义 - 在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的重庆大轰炸期间,工学院楼至少6次遭受日寇空军轰炸,250余名师生伤亡,楼体曾直接中弹,修复后至今仍有弹痕[3] - 大轰炸期间,师生坚持上课,一边挖防空洞、建地下实验室,学术研究未曾停歇,是"愈炸愈强"精神的生动写照[3] - 大轰炸期间及之后,工学院楼内及周边举办了多项重要学术与社会活动,例如1939年发现东汉古墓,1941年商讨创建粮食仓库等[4] 建筑现状与使用 - 工学院楼是少有的一直在使用的国家重点文物,共3层,拥有17个大教室和24个小教室,主要用于上课及举行社团活动、班会等[5] - 该楼主要供博雅学院学生、外国语学院留学生使用,电气工程、公共管理、自动化等学院偶尔会安排小班课[5] - 重庆大学将工学院楼等历史建筑串联成"红色IP"研学线路,用于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在校园行进中感受"爱国家"[5] 人文价值与影响 - 工学院楼的设计融合中式的红格窗、弧顶门框与西式的玻璃彩窗、镂花灯饰,给人以古色古香、厚重古朴的印象[2] - 该建筑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历史事件在楼内授课可增强学生的历史沉浸感和爱国情感[5] - 留学生在工学院楼学习后,对校训中"爱国家"的内涵理解更为深刻,从单纯的喜欢转变为一种责任感[1][6]
重庆大学工学院楼在烽火中屹立 在校园行进中感受“爱国家”
中国青年报· 2025-11-18 06:49
重庆大学工学院楼高3层,墙体由未经打磨的条石砌筑而成,在以高楼耸立闻名的山城重庆并不突 出,却是重庆大学的精神象征之一。 日前,重庆大学校史办公室主任王彦力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参观重庆大学 必须"打卡"的地点,工学院楼现今仍在正常使用,已成为"一个符号",代表着重庆大学师生在战火中不 屈不挠的精神。 重庆大学在1929年建校时就把"爱国家"写入校训。来自泰国的留学生黄淑君刚到重庆大学读书时对 此并不理解。直到她在工学院楼上中国通史课,了解了工学院楼的历史,又看到校外越来越多的人来工 学院参观,人们站在楼前拍照、在纪念碑前献花。 "在这里学习是一种荣幸。"黄淑君说,这座经历过炮火依然屹立不倒的楼充满了历史纪念意义,让 她更深刻地理解了校训中"爱国家"的内涵,"以前我觉得爱国家就是喜欢自己的国家,但现在会觉得更 多的是一种责任感",她也想以后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 工学院楼于1935年建成,是重庆大学最早的教学楼之一。此后,历届师生将其亲切地称为"石头房 子",现为重庆大学A区第二教学楼。这座楼由留法学者刁泰乾设计,楼内各层屋架均用杉木制作,中 式的红格窗、弧顶门框,西式的玻璃彩窗、镂花灯饰 ...
君品谈|梁红:士不可以不弘毅
凤凰网财经· 2025-06-25 21:06
家族精神传承 - 梁启超生前期望子女中有人学习自然科学,梁思礼选择"工业救国"回应父亲期许并与国家命运共振 [2] - 梁思礼因"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的屈辱,形成"科技救国"的毕生信念,认为国家落后源于工业薄弱 [2] - 梁红在父亲建议下坚守科研一线,90年代放弃"下海潮"机会,认为卫星发射带来的成就感"给多少钱都不换" [12] 求学与职业选择 - 梁思礼为追求与救国目标更契合的工程学,放弃综合性大学全奖,转学至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依靠每月75美元资助和打工维生 [3][5] - 1956年梁思礼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成为钱学森手下十大室主任之一,参与中国航天事业拓荒 [6] - 梁红作为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工程师,将职业选择视为"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实践,目标是不负祖先并为社会做贡献 [12] 航天事业突破 - 苏联专家撤走后,梁思礼团队在图纸被带走、原材料断供的绝境下,坚持"自力更生"方针,最终实现技术突破 [7][8] - 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核弹头精准命中目标并实现核爆炸,梁思礼视航天事业"与生命一样重要" [8] 社会责任践行 - 梁思礼为家乡江门引进气垫船等技术项目,通过讲学与建设反哺故土,逝世后获市民自发悼念 [9][11] - 梁红将父亲"厚德载物"精神延续至个人选择,认为只要践行该精神"老百姓是看得见的"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