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厚德载物
icon
搜索文档
杨振宁夫人翁帆发文: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证券时报· 2025-10-19 12:21
杨振宁先生逝世 -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生平评价 -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3] - 其夫人翁帆评价他的一生是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 [6] - 杨振宁先生在其九十岁时所作诗歌总结其一生为沐光而行、理想奉献、幸福圆满、福寿绵长 [4][5] 各界反应 - 西湖大学于10月18日中午12时举行天文系成立揭幕仪式后,与会者惊悉杨振宁先生辞世消息,全场静默 [6] - 10月18日下午,西湖大学湖心讲堂《时空的史诗:从奇点到永恒》天文专场临时追加悼念环节,全场肃立默哀 [7] -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表示杨先生的离去是世界物理学界的巨大损失,并带领全场为这位科学巨擘、家国赤子默哀一分钟 [7]
杨振宁夫人翁帆发文
中国基金报· 2025-10-19 11:55
杨振宁先生逝世 -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评价 -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2] - 其夫人翁帆评价其一生是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 [5] - 杨振宁先生本人曾以诗歌总结其一生为沐光而行、理想奉献、幸福圆满、福寿绵长 [3][4]
杨振宁夫人翁帆发文
中国基金报· 2025-10-19 11:25
杨振宁先生生平评价 -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1] - 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1] 杨振宁先生人生总结 - 杨先生自述其一生是沐光而行、如斯如愿、理想奉献、不屈不折、幸福圆满、无怨无悔、福寿绵长的一生 [1] - 被评价为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 [2] - 其精神遗产将继续提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力量 [2]
杨振宁夫人翁帆最新发文
证券时报网· 2025-10-19 10:48
讣告与生平 - 物理学家杨振宁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杨振宁身份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及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1] 个人总结与评价 - 杨振宁夫人翁帆评价其一生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和人类进步交出了满意答卷 [2] - 杨振宁在近九十岁时所作诗歌总结其一生为沐光而行、理想奉献、幸福圆满 [3][4] - 其一生被描述为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有感恩 [5]
杨振宁夫人翁帆最新发文
券商中国· 2025-10-19 09:55
文章核心观点 -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逝世,享年103岁 [1] -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被评价为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和人类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是理想奉献、幸福圆满的一生 [2][7] 人物生平与评价 - 杨振宁先生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同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清华大学教授 [1] - 在其九十岁时所作的诗中,将自己的一生总结为“沐光而行、理想奉献、幸福圆满、福寿绵长” [3][4][5][6] - 其夫人翁帆女士在悼念文章中称,杨先生的一生是“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 [7] 社会影响与精神遗产 - 杨振宁先生的贡献集中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以及人类的进步 [2] - 其精神遗产被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力量,将持续激励后人 [7]
杨振宁夫人翁帆发文: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一财经· 2025-10-19 09:34
杨振宁先生逝世 -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 [2] - 杨振宁先生享年103岁 [2] 杨振宁先生生平评价 -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3] - 其夫人翁帆评价他的一生是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 [8] - 杨振宁先生在其九十抒怀的诗中自述其一生为沐光而行、理想奉献、幸福圆满、福寿绵长 [4][5][6][7] 精神传承 - 杨振宁先生的精神将继续给予人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力量 [8]
君品谈|梁红:士不可以不弘毅
凤凰网财经· 2025-06-25 21:06
家族精神传承 - 梁启超生前期望子女中有人学习自然科学,梁思礼选择"工业救国"回应父亲期许并与国家命运共振 [2] - 梁思礼因"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的屈辱,形成"科技救国"的毕生信念,认为国家落后源于工业薄弱 [2] - 梁红在父亲建议下坚守科研一线,90年代放弃"下海潮"机会,认为卫星发射带来的成就感"给多少钱都不换" [12] 求学与职业选择 - 梁思礼为追求与救国目标更契合的工程学,放弃综合性大学全奖,转学至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依靠每月75美元资助和打工维生 [3][5] - 1956年梁思礼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成为钱学森手下十大室主任之一,参与中国航天事业拓荒 [6] - 梁红作为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工程师,将职业选择视为"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实践,目标是不负祖先并为社会做贡献 [12] 航天事业突破 - 苏联专家撤走后,梁思礼团队在图纸被带走、原材料断供的绝境下,坚持"自力更生"方针,最终实现技术突破 [7][8] - 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核弹头精准命中目标并实现核爆炸,梁思礼视航天事业"与生命一样重要" [8] 社会责任践行 - 梁思礼为家乡江门引进气垫船等技术项目,通过讲学与建设反哺故土,逝世后获市民自发悼念 [9][11] - 梁红将父亲"厚德载物"精神延续至个人选择,认为只要践行该精神"老百姓是看得见的"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