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线
搜索文档
 日本餐饮的“平成食代”,中国“西贝们”的镜与鉴
 投中网· 2025-10-22 14:32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餐饮业在平成时代经济泡沫破裂后的发展路径为中国餐饮企业提供了镜鉴,揭示了在“高溢价”、“连锁化”和“美味/规模化”之间存在的“不可能三角” [5][25][30] - 成功应对经济下行周期的日本餐饮企业普遍选择放弃高溢价,通过标准化、连锁化和资本化追求规模效应,典型代表如泉盛(食其家)[31][34][35] - 高端餐饮在日本同样存在但难以规模化,其成功依赖于对“色、香、味、器、景”的极致追求而非扩张,形成了与平价连锁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38]   日本平成时代餐饮消费变迁 - 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家庭食品支出绝对值从1992年的8.2万日元降至2000年的7.4万日元,但餐饮业作为刚需,其消费降幅远小于其他行业 [7][9] - 饮食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内食”(在家做饭)和“外食”(外出就餐)规模收缩,而“中食”(快餐与便利店食品)逆势增长三倍 [10] - 餐饮客单价在二十年间下降约20%,反映出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提升,追求性价比成为主流 [9]   餐饮业供给侧调整与连锁化 - 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餐饮门店数量从155万的峰值萎缩至140万左右,供给侧收缩幅度(约10%)远大于需求侧微降(1%-3%)[15] - 行业在“抱团基因”驱动下掀起横向并购潮,连锁化率和连锁门店数量不降反升,推动行业整合 [20] - 餐饮企业迎来资本化浪潮,上市公司数量一度超过100家,成为全球之最,资本化前提是前台数字化和后台标准化 [21]   餐饮业的“不可能三角” - 餐饮业存在“不可能三角”:高溢价、连锁化、美味/规模化三者难以兼得 [25][30] - 追求高溢价需依赖稀有食材和个性烹饪,难以标准化;追求连锁化则需标准食材和统一流程,难以维持高溢价 [30] - 案例对比:和民(Watami)挑战“高溢价连锁”失败,2014年亏损128亿日元;泉盛(食其家)坚持平价策略,利润率压在4%以下,上市以来涨幅超230倍 [31][34]   日本成功餐饮企业特征 - 日本市值前十的餐饮企业中,九家是“平民代表”,主打平价、标准化产品,如泉盛(牛丼饭,门店超10000家)、萨莉亚(家庭餐厅,约1600家)[35] - 成功上市餐饮企业大多主打“可预制产品”,牛丼饭行业CR4超过90%,高度标准化 [23][25] - 高端餐饮(如米其林餐厅)集中于东京(183家)、京都、大阪等城市,但不追求规模扩张,核心在于极致体验 [38]   对中国餐饮业的启示 - 中国餐饮业食材自给率超过140%,饮食多样性高,且烹饪依赖“火”,标准化难度高于日本 [38] - 中国个体餐饮占比超过90%,连锁化率提升空间大,但若同时追求“连锁化+高溢价”将挑战商业规律极限 [38][40] - 预制菜引发的争议本质是企业试图走通“标准化溢价”的路径,而日本经验表明溢价需求多为周期性的供需错配,不具备长期价值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