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责任与消费者权益

搜索文档
【西街观察】平台失误不能消费者买单
北京商报· 2025-07-03 22:20
好不容易抢到的演唱会门票,却因平台工作人员的误操作化为乌有。猫眼道歉和200元代金券,未能安 抚消费者的心绪。 更值得警惕的是,类似"误操作"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折射出行业普遍存在的"平台说了算"心态,以解释 权为名,行权责失衡之实。 打开页面,点击页面。在互联网平台面前,消费者一直是规则的被动接受者。通常来说,在页面实现购 买闭环,等同于平台与消费者达成了商业契约,违约的一方,不能有恃无恐。 当然,平台失误有时候超出常理,能够获得公众谅解。电商发展史上,出现过不少商品标错价遭遇消费 者"薅羊毛"的事件。 比如2024年8月,一家洗衣机网店在20分钟内以进货价4—5折的价格"卖出"货值超7000万元的货品,损 失高达3000万元。网店发布诚挚道歉,并恳请消费者退款。涉及产品的品牌商也给予了专项支持。 可以说,掌握了商业规则的强势制定权,平台和商家就要比消费者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猫眼所说的"压测",是平台为提升自身服务稳定性的内部技术行为,其风险成本理应由平台自身承担。 出了技术问题,先要看看损失了什么。从消费者反馈看,抢到票是合理的购买行为,价格、位置均没有 特殊性,并未出现前述"标错价"的超纲收益。 抢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