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门票

搜索文档
精准施策扩内需:释放服务消费潜能,扩大服务业有效投资
中国新闻网· 2025-07-20 11:02
经济增长驱动因素 - 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长5.3%,二季度环比增长1.1%,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8%,二季度提升至77% [1] - 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16.8% [1][2] 消费领域表现 - 以旧换新政策带动销售额超2.9万亿元,约4亿人次享受补贴,家电、文化办公用品零售额增速超25%,高于社零增速20个百分点 [1] - 服务消费同比增长4.9%,演唱会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拉动比为1∶4.8,银发群体旅居康养成为新业态 [1] 投资领域表现 - 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6%,分别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4.5和1.8个百分点 [2] -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投资增长26.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1.5%,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8.6%(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速达37.4%) [2] 内需战略优势 - 内需主导的国内大循环依托14亿人口市场,人均GDP超1.3万美元,通过消费与投资动态平衡形成经济韧性 [3] - 消费是经济循环终点与起点,投资短期拉动需求、长期形成产能,需激发消费潜能与有效投资 [3] 服务业发展潜力 - 服务消费增速暂低于商品消费,但文化娱乐、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仍有增长空间 [4] - 建议完善工资增长机制、落实带薪休假,支持消费场景创新,推进服务标准建设 [4] - 服务业投资需降低融资成本,推动民企参与基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的新质生产力 [4]
猫眼强制“砍单”周杰伦演唱会门票,法律人士称消费者有权索赔
犀牛财经· 2025-07-18 16:52
猫眼平台演唱会门票强制退票事件 - 猫眼平台在7月1日22时19分48秒至22时31分14秒期间因工作人员模拟周杰伦济南站"二次开售超大流量"压测过程中误将前期退票产生的回流票意外释放导致部分用户订单被系统自动退票退款[2] - 猫眼平台对受影响用户赔偿200元无门槛演出代金券并于7月2日发放至用户账户[2] - 消费者表示正常购票不应为平台技术失误买单律师认为猫眼单方面取消订单行为涉嫌违约消费者有权就相关经济损失向平台主张赔偿[6] 猫眼平台历史类似事件 - 2024年6月王源广州演唱会2024年4月蔡依林贵阳演唱会2023年10月张艺兴上海演唱会均出现过类似问题[7] - 猫眼平台多次在问题发生后致歉并寻求解决方案但未能从根本上杜绝问题发生[7]
演唱会前夕亲人离世退票被拒?大麦客服:不支持退款
齐鲁晚报· 2025-07-17 11:25
消费者投诉事件 - 消费者白先生因奶奶离世申请退演唱会门票被大麦网拒绝,尽管提供了死亡医学证明和火化证明等材料[1] - 大麦网客服表示演出票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7天无理由退货"规则,并以订单页写明"不支持退换"为由拒绝退款[3] - 消费者认为大麦网拒绝退款是"霸王条款",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3] 平台回应与政策 - 大麦网客服表示若观演人离世,家属可提供死亡/火化证明及关系证明等凭证申请退票[3] - 但客服强调提供凭证后是否能成功退票以大麦最终反馈结果为准[3] - 截至发稿时大麦官方未对事件作出正式回应[3] 法律专家意见 - 律师指出"不支持退款"和"有条件退款"规定属于格式条款(霸王条款)[4] - 根据《民法典》,若条款不合理免除平台责任或限制消费者主要权利且未尽提示义务,消费者可主张条款无效[4] - 若平台依此类条款剥夺消费者合法解除权且未尽提示义务,相关条款可能被认定为无效[4]
用完便扔的小票根,如何撬动大消费?
四川日报· 2025-07-10 06:58
票根经济政策推动 - 成都出台"票根经济"优惠清单(第一批),覆盖成都世运会、成都马拉松、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等赛事,张学友、袁娅维等演唱会以及成都车展等活动 [1] - 凭相关票根,消费者可在龙抄手、海底捞等100多家餐饮店,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等热门景区以及30余家酒店享受专属优惠 [1] -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印发《成都市关于推动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举办前2天至后2天期间,观众可凭演出门票实名免费参观多个博物馆和美术馆 [1] 演艺市场数据表现 - 2024年成都共举办演出超过2万场、同比增长67.1% [1] - 音乐演出达5810余场,票房收入约16.93亿元、同比增长27.71%,整体带动消费达63.5亿元 [1] - 2025年一季度全国票根经济相关消费规模同比增长58% [1] 企业创新实践 - 海底捞成为"演唱会+餐饮"的创新实践者,将大巴车直接开到演唱会场馆外接驳观众,票根还能享受相关优惠 [1] - "十个勤天"成都演唱会期间,海底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营业额同比激增近20%,两天派出70多辆大巴 [1] - 陶喆演唱会当天,龙泉吾悦广场单店客流超3000人次,夜间翻台率达2.4 [1] 商家参与情况 - 成都市饮食公司旗下龙抄手、钟水饺、陈麻婆豆腐等所有老字号门店均已参与票根优惠活动 [1] - 成都恒鼎世纪酒店(大运会体育中心店)推出免费接送服务,演出散场后大巴车会在场馆外等待客人 [1] - 成都不少区(市、县)推出"跟着演唱会来旅行"优惠活动,如龙泉驿区的活动覆盖"吃穿住行"等方面 [1] 市场反馈与挑战 - 票根优惠活动在消费端感知度较弱,演唱会现场没有提示,看完演唱会票根可能就扔了 [1] - 下一步将借鉴消费券模式,线上线下结合,在参与门店张贴醒目标识 [1] - 商家可在合理利润下主动让利,让消费者感觉被宠爱 [1]
4万人演唱会带动4500万消费,“演唱会经济”带火地方文旅?
36氪· 2025-07-09 08:28
行业数据与趋势 - 2025年5月国内总演出场次达330场,同比增长20.9%,观众达448.4万人次,同比增长23.2%,票房总收入33.33亿元,较2024年同期小幅增长 [1] - 音乐节数量、观众人次、票房同比增幅达40%左右,预计6月数据将高于5月 [1] - 2024年全球现场音乐产业收入增长至351亿美元,连续两年增长,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11] - 大型演唱会购票观众中35岁及以上人群占比21.6%,同比增长2%,青少年群体占比3.6%,女性观众占比66.1% [9] 市场需求与消费行为 - 明星歌手如孙燕姿、王力宏、林俊杰等"青春回忆"演唱会号召力强,热门场次"秒没"成为常态 [3][4] - 消费者抢票难度升级,黄牛票溢价达3-5倍,孙燕姿内场票号称"内场两万" [4] - 疫情后"情绪消费"爆发,年轻人更关注即时情绪价值满足,传统大件消费被抛弃 [9] - 跨城观演趋势明显,五月天北京演唱会66%观众为跨城观演,周杰伦三亚演唱会82%观众来自岛外 [14] 公司动态与市场格局 - 阿里影业更名为大麦娱乐,现场娱乐板块收入增速超70%,头部演唱会覆盖率接近100% [11] - 票务平台纠纷频发,猫眼因周杰伦演唱会"回流票"误操作道歉,大麦单方面取消易烊千玺演唱会引发法律纠纷 [7] - 宝能与猫眼因利益冲突导致合作纠纷,可能涉及另一票务平台猫眼 [7] 文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演唱会带动文旅消费,周杰伦三亚演唱会3天带动综合消费11亿元,南宁演唱会拉动经济效益超10亿元 [14][15] - 演唱会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拉动比达1:4.8,超4万人演唱会平均带动周边消费4500万元 [15] - 城市推出"演唱会+文旅"政策,如北京朝阳公园五月天主题装置、北海公园任贤齐公仔等,强化粉丝情感记忆 [12][14] - 刀郎武汉演唱会前周边酒店预订量增幅550%,西安TFBOYS演唱会带来酒店订单50倍增幅 [15]
跟着演唱会去打卡,撬动城市的夏日经济学
经济观察报· 2025-07-08 13:02
演唱会经济规模 - 五月天北京站将连续举办12场鸟巢演唱会 刷新北京演出纪录[1] - 单张演唱会门票可带动4.5-5倍综合消费 涵盖住宿交通餐饮零售等[2] - 杭州五月天演出三日吸引超10万观演人次 带动消费近亿元[2] - 苏州JJ20演唱会拉动超7亿元消费增量 其中跨城粉丝贡献过半[2] - 西安TFBOYS演唱会带来超4亿元旅游收入 酒店订单增幅达50倍[2] 文旅消费联动效应 - 北京鸟巢演出期间周边高星酒店价格上涨30%-60% 部分提前一周满房[2] - 粉丝夜间涌入魏公村夜市 形成城市夜经济流量注入[2] - 文旅部门推出票根联动政策 包括景区免费夜场等优惠[3] - 官方推出"五月天打卡观光专属巴士" 串联音乐地标与热门景点[3] - 城市地标设置音乐人公仔 如"北海池畔五月天"形成新打卡点[3] 城市治理能力提升 - 北京启动轨道交通末班延长 夜间公交加班等应急机制[3] - 平台上线"演出打卡地图" 联动餐饮住宿景点形成消费闭环[3] - 演唱会考验城市交通安保环境管理等公共服务系统[4] - 太原通过演唱会发放夜游景区门票 实现流量二次转化[5] - 成都长沙推出"演出+城市游"融合套餐 打造文旅组合拳[5] 城市品牌价值沉淀 - 音乐地标与粉丝行为场景交融 提升文化目的地吸引力[4] - 演出消费场景和政策支持成为文旅数字化转型试验场[5] - 文化事件沉淀为"城市记忆" 形成粉丝重返理由[5] - 年轻群体通过演唱会建立城市情感认同与文化印记[5] - "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现象重塑城市未来发展方向[6]
美国经济忘了如何增长,消费疲软敲响警钟
第一财经· 2025-07-06 19:08
美国经济疲软的核心表现 - 美国一季度GDP最终修订数据为-0.5%,低于最初估计的-0.3%和调整后的-0.2%,经济疲软程度超预期 [1] - 个人消费支出(PCE)年化增长率从最初估计的1.8%大幅下调至0.46%,为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最差表现 [2] - 服务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从0.79个百分点降至0.3个百分点,商品支出贡献几乎为零(0.01个百分点) [2] 非必需品支出萎缩的行业表现 - 房车制造商Winnebago报告显示,第二季度消费者需求持续疲软,零售销售下滑,高借贷成本压力显著 [2] - 娱乐商品和车辆支出对GDP贡献从2024年Q4的0.3个百分点降至2025年Q1接近零 [3] - 航空公司休闲旅行需求减弱,2025年H1演唱会门票销售同比降8%,餐饮服务支出同步下滑 [3] 房地产市场与耐用消费品 - 2025年Q1成屋销售量同比降5.2%,年化成交量410万套为2020年以来最低 [3] - 30年期固定抵押贷款利率达6.9%(较2024年同期升50基点),汽车贷款平均利率7.5%抑制高价值消费 [6] - 房车等高利率敏感商品销售受明显压制,消费者倾向推迟大额购买 [6] 劳动力市场与收入恶化 - 持续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从2024年底180万增至2025年Q1的195万,招聘活动放缓 [5] - 职位空缺率从6.5%降至5.8%,失业率升至4.1%,显示劳动力市场供需恶化 [5] - 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仅0.3%,个人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从2.8%骤降至1.2% [6] 企业投资与就业连锁反应 - 2025年Q1非农就业月均新增人数从25万降至18万,零售和休闲娱乐行业就业增长疲软 [9] - 资本支出增长依赖信息设备提前采购("关税前置"),可持续性存疑 [9] - 贝弗里奇曲线进入平坦部分,预示结构性失业风险上升 [9] 货币政策与通胀环境 - 联邦基金利率维持4.25%~4.5%,信用卡债务增长率从8.2%降至5.6% [7] - 核心CPI同比涨3.4%低于预期,PPI未显示显著通胀压力 [10] - 市场预期美联储可能降息至4.0%~4.25%区间,但对消费刺激作用有限 [10]
一张演唱会票根撬动多元新消费,歌迷留言:还得是北京!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4 22:56
演唱会经济规模 - 北京单日6大体育场馆同步举办大型演唱会,吸引观众超10万人次 [1] - 五月天在京演唱会跨城观演观众占比达66% [3] - 演艺行业一张演出票能带动4.5至5倍的同期周边消费 [8] 酒店行业联动效应 - 鸟巢周边酒店演唱会日房价较平时增长1-2倍仍"一房难求" [3] - 27-35岁演唱会观众成为酒店新兴客群,带动住宿、餐饮、康乐消费 [4] - 酒店推出包车接送、餐饮折扣等增值服务,演唱会观众转化为"黄金客群" [4] 商圈消费激活 - 演唱会带动新奥购物中心、华熙LIVE·五棵松等商圈人流激增 [6] - 周边商铺通过播放歌手歌曲、互动服务提升消费体验 [6] - 烧烤店等餐饮场所因歌迷夜宵需求延长营业时间 [6] 文旅融合创新 - 音乐人形象公仔空降北海公园等城市地标催生打卡经济 [8] - "五月天"公仔打卡观光专属巴士吸引数千人线上互动 [8] - 首钢园、居庸关等文旅路线受歌迷热捧 [8] 艺人驻唱模式 - 林俊杰在鸟巢连续举办9场演唱会 [1] - 任贤齐在首体两周完成6场演出 [1] - 陈奕迅在华熙LIVE·五棵松进行巡演内地收官站 [1]
【西街观察】平台失误不能消费者买单
北京商报· 2025-07-03 22:20
票务平台运营问题 - 猫眼因技术误操作导致消费者已购演唱会门票被强制退款 仅提供200元代金券补偿引发强烈不满 [1] - 平台将内部压力测试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造成其时间 金钱及情感多重损失 代金券无法覆盖沉没成本和精神损失 [3] - 行业普遍存在"平台说了算"心态 以解释权为名行权责失衡之实 需建立隔离测试环境并完善赔偿标准 [3] 供需失衡与消费者权益 - 票务市场供需错位导致黄牛屡禁不止 平台运营混乱加剧抢票难问题 [1] - 消费者在合规渠道抢票后仍可能被平台单方面违约 陷入与黄牛和平台的双重斗争 [3] - 电商行业曾出现标价错误案例 如某洗衣机网店4-5折误售致7000万元订单 最终通过道歉和品牌支持解决 [1] 商业规则与责任划分 - 完成购买闭环即形成商业契约 平台作为规则制定方需承担更多责任义务 [1][3] - 区别于标错价导致的"薅羊毛"事件 本次门票属正常交易 平台技术问题不应由消费者承担后果 [3] - 行业需监管部门介入 确保消费者实质损失获得合理赔偿 避免权责失衡现象持续 [3]
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维护网络消费权益有保障
搜狐财经· 2025-07-03 18:37
直播营销领域 - 商家在直播中将黄檀木类黑酸枝木手串虚假宣传为小叶紫檀材质并承诺"假一赔十" 法院认定该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并判决商家履行赔偿 [3] - 直播带货中虚假宣传与"货不对板"问题频发 司法裁判明确经营者需严格履行销售承诺 [3] 七日无理由退货权 - 消费者因商品不符合预期申请退货遭商家拒绝 法院判决商家履行退货退款义务 [3] - 司法实践强调经营者不得随意扩大"不宜退货"范围 需合理说明退货理由 [3] 促销规则 - 家具公司促销活动宣称前50名付定金者可享半价优惠 但未兑现承诺被法院判决返还一半价款 [5] - 司法关注促销规则公平性与透明度 督促经营者规范促销行为 [5] 格式条款争议 - 票务平台对演唱会门票退票规则解释存在歧义 法院判决应作出有利于消费者的解释 [5] - 司法要求经营者明确格式条款内容 防止因规则模糊引发纠纷 [5] 个人信息保护 - 词典APP强制收集手机号且超出必要范围 法院判决删除用户信息并赔偿损失 [5] - 司法明确网络服务需遵循"最小必要"原则 保障用户知情权与选择权 [5] 司法保障 -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典型案例明确网络消费规则 制裁违法行为并引导依法维权 [6] - 司法机关将持续关注网络消费新业态 以法治力量护航数字经济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