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应用科学
icon
搜索文档
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杨振宁先生的成就
36氪· 2025-10-20 10:47
物理学成就的意义 - 物理学作为基础科学,其使命是探求世界的本质,提供对世界的合理解释和正确方法[2][5] - 科学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现代学生掌握的知识可能超越先贤,是因为这些知识已成为基础认知[8] - 杨振宁的成就与牛顿、爱因斯坦一样,拉高了全人类对于世界本质的认知[11] 宇称不守恒理论 - 杨振宁与李政道于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质疑了当时被视为“祖宗之法”的宇称守恒定律[16][18] - 该理论解决了当时费曼、泡利、朗道等顶尖物理学家均未敢触碰的底层逻辑问题[16][18] - 因该论文过于惊艳,杨振宁与李政道在一年后(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时年杨振宁35岁,创造了诺贝尔奖最快获奖速度记录[22][24] 杨-米尔斯理论 - 1954年,杨振宁与学生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理论”,这是首次有人用严谨的数学方式构建一个可能统一解释四种基本力的模型[24][26] - 该理论采用与归纳法相反的研究路径,通过逻辑和数学推导出规律,并预测未来实验结果[26] - 该理论重要性在后续几十年被反复证明,直接基于该理论产生了7个诺贝尔奖,另有几十个诺贝尔奖是从该理论发展而来[27] - 基于该理论还产生了6个菲尔兹奖,该理论被誉为“诺贝尔奖量产机”,至今仍在帮助科学家解决最前沿的物理学问题[27][28] - 2004年该理论发表五十周年时,杨振宁获授美国鲍尔奖,其工作被认为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工作并列[28] 对中国科学界的贡献 - 杨振宁属于理论科学领域,而当时新中国面临生存压力,更需要钱学森、邓稼先等应用科学领域人才解决“怎么搞”的现实工程问题[29][30][32] - 钱学森曾表示,是国家要杨振宁留在国外,他在外面的作用远比国内大[32] -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杨振宁立即返回祖国,为落后于世界水平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最新知识,引导了正确研究方向[32][34] - 杨振宁1971年回国前准备的科学家名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时正遭受不公待遇的科学家,如邓稼先[34] - 杨振宁为中国培养了10个以上的中科院院士和5个大学校长,将清华大学三个物理研究领域提高到了世界一流水平[34][37] - 杨振宁捐出数百万美元个人财产,在国内各大高校兴建了60多个物理实验室,极大提升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硬件水平,有时甚至亲自为本科生授课[34] - 杨振宁领导了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发展,手把手带领中国理论物理学界跟上世界先进水平,在凝聚态物理领域,清华大学已位列世界顶尖梯队[37] - 杨振宁至少带动了中国科学界往前走了十年[38] 基础研究的长期价值 - 当前中国在芯片、航空发动机等领域距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未来进入“无人区”后,需要最基础、最底层的理论突破来支撑发展[40][41] - 杨振宁在基础物理理论方面的贡献,避免了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高温超导等未来科技上可能遇到的难以逾越的困难[41] - 理论物理学家的使命不应简单按国籍分类,其服务对象是全人类,工作意义属于全人类成就[43][45]
美国“基础科学”,如何从内部沦陷?
虎嗅· 2025-08-08 09:43
近期事件与影响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潘查纳坦因政府下令削减55%年度经费并裁撤850名工作人员而辞职[1] - NSF随后通知停止所有基金资助项目拨款 包括新批准和现有科研项目[1] - 科学界认为这些行动正在摧毁美国的"基础科学堡垒"[2] NSF历史定位与演变 - NSF成立第一年仅获得15万美元拨款 长期仅占全美科技研发总经费1.5%[10] - 机构内部长期存在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地位之争[11] - 1964年成立独立工程部 1981年设立工程理事会 应用技术地位不断提升[14][17] - 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成立技术、创新与合作理事会 TIP未来五年将获得1000亿美元资金[23][26] 经费结构变化 - 1960年代NSF对工程学资助主要关注基本原理而非实际应用[12] - 2020-2022年参众两院提交五个重塑NSF的法案[23] - 《芯片与科学法案》向半导体行业提供527亿美元资金 未来几年向联邦机构提供约2000亿美元科研经费[23] - 法案中"技术"一词出现231次 "科学"出现163次 "基础研究"仅出现1次[26] 国际竞争背景 - 2000-2017年中国研发支出年均增长超17% 美国为4.3%[21] - 2017年全球研发支出2.2万亿美元 美国占25% 中国占23%[21] - 2023年全球研发支出接近3万亿美元 美国7836亿美元 中国7230亿美元 欧盟4100亿美元[22] - 《无尽前沿法案》和《芯片与科学法案》明确提及中国14次 旨在应对中国科技崛起[23] 机构性质转变 - NSF从纯科学堡垒转变为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并重的资助机构[25] - 当前NSF官网明确表示支持"以解决方案为导向的研究"[25] - 机构从远离政治转变为与美国国家利益深度捆绑 特别体现在应对美苏争霸 日本竞争和中国崛起[29] - 布什六年任期设计初衷已被彻底抛弃 NSF深度卷入党派政治[29] 基础科学研究效益分析 - 历史上重大基础科学成果均由欧洲人完成 包括万有引力 相对论 进化论 原子理论等[31] - 美国通过应用这些理论获得经济利益 如原子弹 核电站 基因工程和登月计划[31] - 基础科学成果无法通过专利保护 成为全人类共同财富[31] - 英国基础科学成果丰硕但美国通过工程技术后来居上成为霸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