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础科学
icon
搜索文档
美国“基础科学”,如何从内部沦陷?
虎嗅· 2025-08-08 09:43
近期事件与影响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潘查纳坦因政府下令削减55%年度经费并裁撤850名工作人员而辞职[1] - NSF随后通知停止所有基金资助项目拨款 包括新批准和现有科研项目[1] - 科学界认为这些行动正在摧毁美国的"基础科学堡垒"[2] NSF历史定位与演变 - NSF成立第一年仅获得15万美元拨款 长期仅占全美科技研发总经费1.5%[10] - 机构内部长期存在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地位之争[11] - 1964年成立独立工程部 1981年设立工程理事会 应用技术地位不断提升[14][17] - 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成立技术、创新与合作理事会 TIP未来五年将获得1000亿美元资金[23][26] 经费结构变化 - 1960年代NSF对工程学资助主要关注基本原理而非实际应用[12] - 2020-2022年参众两院提交五个重塑NSF的法案[23] - 《芯片与科学法案》向半导体行业提供527亿美元资金 未来几年向联邦机构提供约2000亿美元科研经费[23] - 法案中"技术"一词出现231次 "科学"出现163次 "基础研究"仅出现1次[26] 国际竞争背景 - 2000-2017年中国研发支出年均增长超17% 美国为4.3%[21] - 2017年全球研发支出2.2万亿美元 美国占25% 中国占23%[21] - 2023年全球研发支出接近3万亿美元 美国7836亿美元 中国7230亿美元 欧盟4100亿美元[22] - 《无尽前沿法案》和《芯片与科学法案》明确提及中国14次 旨在应对中国科技崛起[23] 机构性质转变 - NSF从纯科学堡垒转变为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并重的资助机构[25] - 当前NSF官网明确表示支持"以解决方案为导向的研究"[25] - 机构从远离政治转变为与美国国家利益深度捆绑 特别体现在应对美苏争霸 日本竞争和中国崛起[29] - 布什六年任期设计初衷已被彻底抛弃 NSF深度卷入党派政治[29] 基础科学研究效益分析 - 历史上重大基础科学成果均由欧洲人完成 包括万有引力 相对论 进化论 原子理论等[31] - 美国通过应用这些理论获得经济利益 如原子弹 核电站 基因工程和登月计划[31] - 基础科学成果无法通过专利保护 成为全人类共同财富[31] - 英国基础科学成果丰硕但美国通过工程技术后来居上成为霸主[32]
裴瑞敏:基础科学全球遇冷,为何中国“升温”?
环球网资讯· 2025-07-16 06:55
全球基础科学投入格局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指出全球基础科学投入呈现"全球遇冷"与"中国升温"的鲜明对比 中国通过稳定政策支持为全球基础科学发展注入新动力[1] - 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开幕 展现中国持续加大基础科学投入的战略眼光并获国际认可[1] - 基础科学投入具有"慢产出""远收益"特点 激光和互联网等技术都是在基础探索几十年后才释放指数级价值[2] 中国基础科学发展现状 - 中国基础科学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国际一流科研平台[3] -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申请量达15万项 青年科研人员成为创新主力军[3] - 深度参与全球大科学合作 承担ITER约12%核心部件研发任务 参与SKA近30%建设工作[3] 中国基础科学战略布局 - "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比例提升至8%[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持续加大投入 着力推动原创性突破[2] - "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将基础研究深度嵌入国家重大任务布局[2] 中国基础科学面临的挑战 - 原创能力呈现"点强面弱"特征 量子物理等领域较强 但数学 理论物理等基础学科仍需提升[4] - 现行项目制评估体系倾向于应用 对基础科学探索不确定性的包容程度不足[4] - 论文数量领先但诺奖级成果和理论影响力仍有不足[4] 基础科学的历史价值与未来意义 - 历史上重大科技飞跃如原子弹 登月计划 互联网和现代芯片都源于基础科学突破[1] - 基础科学提供"看不见却不可或缺"的认知能力 决定未来科技竞争主动权[1] - 投资基础科学本质是投资国家在未来全球科技版图中的战略位势[3]
2025年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京开幕 六位科学家获“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
环球网资讯· 2025-07-14 15: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14日电 (李紫薇)2025年国际基础科学大会13日上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大会以"聚 焦基础科学 引领人类未来"为主题,多位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邵逸夫奖等国际大奖得主,80余位中外 院士,10余位各国数学会主席及代表,近千名来自国内外学术组织、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学生 齐聚一堂,共话基础科学的前沿与未来。 大会期间,还举行了青少年向获奖科学家赠画致敬环节,来自中国各地的中学生代表为六位终身成就奖 得主献上亲手绘制的肖像画。 2025年7月13日,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丘成桐(左4)和"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奖者们在北京会见媒 体。李国庆摄 开幕式上,大会揭晓并颁发"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以表彰在数学、物理、信息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做出 深远贡献、持续引领学科发展的科学家。 本届奖项授予六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朱棣文(Steven Chu)、戴维· 乔纳森·格罗斯(David Jonathan Gross),图灵奖得主罗伯特·恩德雷·塔扬(Robert Endre Tarjan),菲尔兹奖 得主森重文(Shigefum ...
中外科学家汇聚北京共话“基础科学”
新华社· 2025-07-13 19:12
大会概况 - 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于7月1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主题为"聚焦基础科学,引领人类未来" [1] - 参会人员包括4位菲尔兹奖得主、3位诺贝尔奖得主、2位图灵奖得主在内的近千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师生 [1] - 大会围绕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和工程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前沿进展进行深入交流 [1] 参会规模与活动安排 - 本届大会邀请了400余位国际知名科学家,包括多位国际重要科学奖项获奖者及80余位中外院士 [2] - 未来两周内将举办500余场学术会议,多位知名科学家将分享研究领域最新成果 [2] - 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于2023年首次在北京举办 [2] 重要发言与奖项 - 大会主席丘成桐表示基础科学领域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人类对自然与宇宙本质的理解 [2] - 丘成桐强调基础科学进步是技术革新和人类文明演进的核心动力,呼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5] - 开幕式颁发2025年度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物理学家丁肇中等6位科学家获奖 [5]
聚焦AI与人类未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京开幕
快讯· 2025-07-13 14:37
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 - 大会于7月13日在北京开幕,将持续至25日 [1] - 参会人员包括80多位中外院士和近千名国内外专家学者 [1] - 大会将举办500余场学术报告及卫星会议 [1] - 重点围绕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和工程三大领域分享前沿成果 [1] - 大会将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 [1] - 探索基础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紧密联系 [1] 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 -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需要大量基础科学尤其是数学的贡献 [1] - 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丘成桐表示人工智能是重要学科 [1] - 呼吁全球科学家深入合作,为人类前途作出贡献 [1]
数论之冠耀齐鲁——记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刘建亚教授
齐鲁晚报· 2025-06-27 23:50
基础科学研究 - 山东大学副校长刘建亚获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其团队在解析数论领域耕耘三十余年 巩固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1] - 团队研究方向聚焦素数分布和自守形式理论 将高阶自守形式理论与素数研究结合 开辟全新路径并取得系列突破 [3] - 基础科学探索虽不以直接应用为目标 但数论研究成果已实际支撑密码学发展 素数生成的密钥技术应用于银行账户安全领域 [4] 学术传承与创新 - 山东大学数论研究具有60年传承 1962年潘承洞院士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定量难题 1992年其嘱托刘建亚"做世界一流学问"形成学术传承 [3] - 团队坚持"守正创新"理念 既承续传统又挑战现代解析数论"无人区" 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3][5] - 强调基础研究需遵循科学规律 提出"福尔摩斯法则" 指出敏锐洞察力与耐心缺一不可 反对盲目努力观 [5] 科研生态建设 - 2021年基础数学首次被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体现国家战略层面对基础科学的重视 [5] - 肯定地方政府营造的原始创新生态 团队成果转化坚持"四个面向"原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 [5] - 团队同步推进科研与人才培养 承诺弘扬"科学家精神"攻关前沿 践行"教育家精神"培育青年力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