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科学
搜索文档
科学无国界 上海搭建全球科学合作新桥梁
科技日报· 2025-10-27 16:04
论坛概况 -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10月24日至26日在上海临港中心举行,主题为“未来科学:上海与世界” [1] - 论坛汇聚了25位诺贝尔奖、图灵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等国际顶级奖项得主,成为亚洲规格最高、顶尖科学家出席人数最多的国际科学大会之一 [1] - 本届论坛共有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约150位科学家参加,其中包括4位诺贝尔奖得主、4位图灵奖得主,以及16位中国两院院士、百余位中外优秀青年科学家 [5] 顶尖科学奖项 -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于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是全球奖金最高的科学奖项之一,被誉为可与诺贝尔奖比肩 [2] - 2025年“生命科学或医学奖”授予康奈尔大学的斯科特·埃默尔和犹他大学的韦斯·桑德奎斯特,以表彰其在揭示受体膜蛋白转运与降解的核心细胞机制方面的突破性发现,两位科学家共享1000万元奖金 [2] - 2025年“智能科学或数学奖”授予斯坦福大学名誉讲席教授孙理察,以表彰其在几何分析与微分几何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2] - 该奖项已成功评选四届,共有12位科学家获此荣誉 [3] 科学研究与产业应用 - 斯科特·埃默尔团队发现了首个ESCRT复合体ESCRT-I,揭示了细胞内部一套精密的“垃圾清运与物流系统” [2] - 韦斯·桑德奎斯特的实验室独立发现HIV病毒的衣壳蛋白与宿主细胞的ESCRT通路之间存在精密的相互作用,病毒利用细胞的清运系统进行繁殖与逃逸 [2] - 基于该基础生物学发现,吉利德科学公司研发了来那卡帕韦,成为近年来艾滋病治疗领域的一个革命性突破 [3] 国际合作与交流 - 本届论坛的系列分论坛均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临港实验室等在沪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主办,构建融合本地科研优势的创新生态链 [4] - 斯科特·埃默尔表示,此次参与论坛为其提供了与许多中国科学家互动的宝贵机会,为美国与中国科学界更多的合作机会打开了大门 [3] - 韦斯·桑德奎斯特指出其实验室有许多优秀的中国研究生,建立这种联系将有助于科学合作的深化 [5] - 斯科特·埃默尔认为中国研究人员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研究方面有惊人成果,未来两代有潜力成为该领域的领跑者 [4]
新凯来和诺奖的双重启示
经济观察网· 2025-10-22 18:48
中国科技企业技术突破 - 深圳市新凯来技术有限公司在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上推出超高速实时示波器等设备,展现中国科技企业在压力下的创新韧性 [1] - 部分中国企业展出的产品主要性能指标已不逊色于主流产品,被认为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1] - 中国企业拥有极强的创造力和执行力,通过锁定关键领域并集中资源攻坚,能在既定技术路径上实现快速突破 [1] 技术突破与科学发现的差异 - 突破"卡脖子"项目是针对特定技术瓶颈的短期、目标导向的跨组织协作,更适合已成熟的技术产品 [2] - 技术的蓬勃发展并不必然带来科学发现能力的提升,缺乏坚实基础科学支撑将使技术发展面临瓶颈 [2] - 中国在技术应用领域加快脚步,但在科学发现的重大成果方面仍有所欠缺,本世纪日本已获得21个诺奖 [2] 科研生态与基础投入 - 科学重大成果的发现需要科研领域,特别是基础科研领域的持续投入,其成果显现需要时间 [2] - 中国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已拥有较坚实物质基础,但在科研体制搭建和科学精神培育等软环境层面仍存短板 [2] - 青年科研人员面临较严苛竞争环境,科研团队实行企业化绩效管理,长期主义提得多做得少 [2] 创新生态的培育 - 开放、自由、包容的学术氛围至关重要,能赋予科学家高度自主权,鼓励长期主义,为原创性成果提供土壤 [3] - 需要在整个社会培育支持科技和创新的生态,核心信条是容忍失败,将失败视为有价值的"此路不通"信息 [3] - 培育创新生态需改革科研体制机制为科研人员松绑,让科学家得到合理回报,并提升基础教育水平激励好奇心和探索能力 [3]
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杨振宁先生的成就
36氪· 2025-10-20 10:47
物理学成就的意义 - 物理学作为基础科学,其使命是探求世界的本质,提供对世界的合理解释和正确方法[2][5] - 科学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现代学生掌握的知识可能超越先贤,是因为这些知识已成为基础认知[8] - 杨振宁的成就与牛顿、爱因斯坦一样,拉高了全人类对于世界本质的认知[11] 宇称不守恒理论 - 杨振宁与李政道于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质疑了当时被视为“祖宗之法”的宇称守恒定律[16][18] - 该理论解决了当时费曼、泡利、朗道等顶尖物理学家均未敢触碰的底层逻辑问题[16][18] - 因该论文过于惊艳,杨振宁与李政道在一年后(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时年杨振宁35岁,创造了诺贝尔奖最快获奖速度记录[22][24] 杨-米尔斯理论 - 1954年,杨振宁与学生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理论”,这是首次有人用严谨的数学方式构建一个可能统一解释四种基本力的模型[24][26] - 该理论采用与归纳法相反的研究路径,通过逻辑和数学推导出规律,并预测未来实验结果[26] - 该理论重要性在后续几十年被反复证明,直接基于该理论产生了7个诺贝尔奖,另有几十个诺贝尔奖是从该理论发展而来[27] - 基于该理论还产生了6个菲尔兹奖,该理论被誉为“诺贝尔奖量产机”,至今仍在帮助科学家解决最前沿的物理学问题[27][28] - 2004年该理论发表五十周年时,杨振宁获授美国鲍尔奖,其工作被认为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工作并列[28] 对中国科学界的贡献 - 杨振宁属于理论科学领域,而当时新中国面临生存压力,更需要钱学森、邓稼先等应用科学领域人才解决“怎么搞”的现实工程问题[29][30][32] - 钱学森曾表示,是国家要杨振宁留在国外,他在外面的作用远比国内大[32] -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杨振宁立即返回祖国,为落后于世界水平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最新知识,引导了正确研究方向[32][34] - 杨振宁1971年回国前准备的科学家名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时正遭受不公待遇的科学家,如邓稼先[34] - 杨振宁为中国培养了10个以上的中科院院士和5个大学校长,将清华大学三个物理研究领域提高到了世界一流水平[34][37] - 杨振宁捐出数百万美元个人财产,在国内各大高校兴建了60多个物理实验室,极大提升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硬件水平,有时甚至亲自为本科生授课[34] - 杨振宁领导了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发展,手把手带领中国理论物理学界跟上世界先进水平,在凝聚态物理领域,清华大学已位列世界顶尖梯队[37] - 杨振宁至少带动了中国科学界往前走了十年[38] 基础研究的长期价值 - 当前中国在芯片、航空发动机等领域距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未来进入“无人区”后,需要最基础、最底层的理论突破来支撑发展[40][41] - 杨振宁在基础物理理论方面的贡献,避免了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高温超导等未来科技上可能遇到的难以逾越的困难[41] - 理论物理学家的使命不应简单按国籍分类,其服务对象是全人类,工作意义属于全人类成就[43][45]
趣图:一年一度看不上诺贝尔奖活动开始了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10-09 16:50
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网友评论讽刺了将基础科学发现与直接产品应用混为一谈的观点 强调基础研究的价值不应仅由是否产生即时商业产品来评判 [2] 对诺贝尔奖的评论 - 网友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但未发明家用电器为例 质疑诺贝尔奖评审标准 [2] - 网友指出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但未开办基因治疗医院 以此类比批评对基础科学成果的功利化要求 [2] - 评论提及深度学习理论提出者未直接造出自动驾驶汽车 量子力学获奖者未直接制造半导体等产品 进一步强化对"理论必须直接转化为产品"这一逻辑的驳斥 [2] 社会现象观察 - 有网友将此类讨论总结为"一年一度看不上诺贝尔奖的活动" 暗示这是一种周期性出现的舆论现象 [2]
美国“基础科学”,如何从内部沦陷?
虎嗅· 2025-08-08 09:43
近期事件与影响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潘查纳坦因政府下令削减55%年度经费并裁撤850名工作人员而辞职[1] - NSF随后通知停止所有基金资助项目拨款 包括新批准和现有科研项目[1] - 科学界认为这些行动正在摧毁美国的"基础科学堡垒"[2] NSF历史定位与演变 - NSF成立第一年仅获得15万美元拨款 长期仅占全美科技研发总经费1.5%[10] - 机构内部长期存在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地位之争[11] - 1964年成立独立工程部 1981年设立工程理事会 应用技术地位不断提升[14][17] - 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成立技术、创新与合作理事会 TIP未来五年将获得1000亿美元资金[23][26] 经费结构变化 - 1960年代NSF对工程学资助主要关注基本原理而非实际应用[12] - 2020-2022年参众两院提交五个重塑NSF的法案[23] - 《芯片与科学法案》向半导体行业提供527亿美元资金 未来几年向联邦机构提供约2000亿美元科研经费[23] - 法案中"技术"一词出现231次 "科学"出现163次 "基础研究"仅出现1次[26] 国际竞争背景 - 2000-2017年中国研发支出年均增长超17% 美国为4.3%[21] - 2017年全球研发支出2.2万亿美元 美国占25% 中国占23%[21] - 2023年全球研发支出接近3万亿美元 美国7836亿美元 中国7230亿美元 欧盟4100亿美元[22] - 《无尽前沿法案》和《芯片与科学法案》明确提及中国14次 旨在应对中国科技崛起[23] 机构性质转变 - NSF从纯科学堡垒转变为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并重的资助机构[25] - 当前NSF官网明确表示支持"以解决方案为导向的研究"[25] - 机构从远离政治转变为与美国国家利益深度捆绑 特别体现在应对美苏争霸 日本竞争和中国崛起[29] - 布什六年任期设计初衷已被彻底抛弃 NSF深度卷入党派政治[29] 基础科学研究效益分析 - 历史上重大基础科学成果均由欧洲人完成 包括万有引力 相对论 进化论 原子理论等[31] - 美国通过应用这些理论获得经济利益 如原子弹 核电站 基因工程和登月计划[31] - 基础科学成果无法通过专利保护 成为全人类共同财富[31] - 英国基础科学成果丰硕但美国通过工程技术后来居上成为霸主[32]
裴瑞敏:基础科学全球遇冷,为何中国“升温”?
环球网资讯· 2025-07-16 06:55
全球基础科学投入格局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指出全球基础科学投入呈现"全球遇冷"与"中国升温"的鲜明对比 中国通过稳定政策支持为全球基础科学发展注入新动力[1] - 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开幕 展现中国持续加大基础科学投入的战略眼光并获国际认可[1] - 基础科学投入具有"慢产出""远收益"特点 激光和互联网等技术都是在基础探索几十年后才释放指数级价值[2] 中国基础科学发展现状 - 中国基础科学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国际一流科研平台[3] -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申请量达15万项 青年科研人员成为创新主力军[3] - 深度参与全球大科学合作 承担ITER约12%核心部件研发任务 参与SKA近30%建设工作[3] 中国基础科学战略布局 - "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比例提升至8%[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持续加大投入 着力推动原创性突破[2] - "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将基础研究深度嵌入国家重大任务布局[2] 中国基础科学面临的挑战 - 原创能力呈现"点强面弱"特征 量子物理等领域较强 但数学 理论物理等基础学科仍需提升[4] - 现行项目制评估体系倾向于应用 对基础科学探索不确定性的包容程度不足[4] - 论文数量领先但诺奖级成果和理论影响力仍有不足[4] 基础科学的历史价值与未来意义 - 历史上重大科技飞跃如原子弹 登月计划 互联网和现代芯片都源于基础科学突破[1] - 基础科学提供"看不见却不可或缺"的认知能力 决定未来科技竞争主动权[1] - 投资基础科学本质是投资国家在未来全球科技版图中的战略位势[3]
2025年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京开幕 六位科学家获“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
环球网资讯· 2025-07-14 15:43
会议概况 - 2025年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于7月1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 主题为"聚焦基础科学 引领人类未来" [1] - 会议汇聚多位诺贝尔奖 菲尔兹奖 邵逸夫奖等国际大奖得主 80余位中外院士 10余位各国数学会主席及代表 近千名专家学者和学生 [1] - 会期自7月13日持续至7月25日 期间将举行多场专题报告 论坛和青年活动 涵盖数学 物理 信息科学与工程等多个方向 [7] 奖项设置 - 大会揭晓并颁发"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 表彰在数学 物理 信息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做出深远贡献的科学家 [3] - 本届奖项授予六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 朱棣文 戴维·乔纳森·格罗斯 图灵奖得主罗伯特·恩德雷·塔扬 菲尔兹奖得主森重文及沃尔夫奖得主乔治·卢斯蒂格 [3] 行业观点 - 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丘成桐表示基础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各学科深度交汇 正推动人类迈向由理论突破与技术创新共同驱动的时代 [3] - 丘成桐强调科学无国界 基础研究发展需要国际社会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 [3] - 丁肇中指出物理学进步依赖理论与实验的紧密协作 基础研究应致力于提出前所未有的问题 [5] - 丁肇中目前领导一项在国际空间站开展的实验 来自全球16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其中 [5] - 戴维·乔纳森·格罗斯表示非常高兴看到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高速发展 [5] 活动安排 - 会议期间举行了青少年向获奖科学家赠画致敬环节 中国各地中学生代表为六位终身成就奖得主献上亲手绘制的肖像画 [5] - 部分活动将在怀柔科学城 清华大学等地陆续举行 [7]
中外科学家汇聚北京共话“基础科学”
新华社· 2025-07-13 19:12
大会概况 - 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于7月1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主题为"聚焦基础科学,引领人类未来" [1] - 参会人员包括4位菲尔兹奖得主、3位诺贝尔奖得主、2位图灵奖得主在内的近千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师生 [1] - 大会围绕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和工程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前沿进展进行深入交流 [1] 参会规模与活动安排 - 本届大会邀请了400余位国际知名科学家,包括多位国际重要科学奖项获奖者及80余位中外院士 [2] - 未来两周内将举办500余场学术会议,多位知名科学家将分享研究领域最新成果 [2] - 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于2023年首次在北京举办 [2] 重要发言与奖项 - 大会主席丘成桐表示基础科学领域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人类对自然与宇宙本质的理解 [2] - 丘成桐强调基础科学进步是技术革新和人类文明演进的核心动力,呼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5] - 开幕式颁发2025年度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物理学家丁肇中等6位科学家获奖 [5]
聚焦AI与人类未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京开幕
快讯· 2025-07-13 14:37
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 - 大会于7月13日在北京开幕,将持续至25日 [1] - 参会人员包括80多位中外院士和近千名国内外专家学者 [1] - 大会将举办500余场学术报告及卫星会议 [1] - 重点围绕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和工程三大领域分享前沿成果 [1] - 大会将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 [1] - 探索基础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紧密联系 [1] 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 -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需要大量基础科学尤其是数学的贡献 [1] - 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丘成桐表示人工智能是重要学科 [1] - 呼吁全球科学家深入合作,为人类前途作出贡献 [1]
数论之冠耀齐鲁——记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刘建亚教授
齐鲁晚报· 2025-06-27 23:50
基础科学研究 - 山东大学副校长刘建亚获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其团队在解析数论领域耕耘三十余年 巩固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1] - 团队研究方向聚焦素数分布和自守形式理论 将高阶自守形式理论与素数研究结合 开辟全新路径并取得系列突破 [3] - 基础科学探索虽不以直接应用为目标 但数论研究成果已实际支撑密码学发展 素数生成的密钥技术应用于银行账户安全领域 [4] 学术传承与创新 - 山东大学数论研究具有60年传承 1962年潘承洞院士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定量难题 1992年其嘱托刘建亚"做世界一流学问"形成学术传承 [3] - 团队坚持"守正创新"理念 既承续传统又挑战现代解析数论"无人区" 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3][5] - 强调基础研究需遵循科学规律 提出"福尔摩斯法则" 指出敏锐洞察力与耐心缺一不可 反对盲目努力观 [5] 科研生态建设 - 2021年基础数学首次被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体现国家战略层面对基础科学的重视 [5] - 肯定地方政府营造的原始创新生态 团队成果转化坚持"四个面向"原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 [5] - 团队同步推进科研与人才培养 承诺弘扬"科学家精神"攻关前沿 践行"教育家精神"培育青年力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