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万有理论
icon
搜索文档
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杨振宁先生的成就
36氪· 2025-10-20 10:47
物理学成就的意义 - 物理学作为基础科学,其使命是探求世界的本质,提供对世界的合理解释和正确方法[2][5] - 科学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现代学生掌握的知识可能超越先贤,是因为这些知识已成为基础认知[8] - 杨振宁的成就与牛顿、爱因斯坦一样,拉高了全人类对于世界本质的认知[11] 宇称不守恒理论 - 杨振宁与李政道于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质疑了当时被视为“祖宗之法”的宇称守恒定律[16][18] - 该理论解决了当时费曼、泡利、朗道等顶尖物理学家均未敢触碰的底层逻辑问题[16][18] - 因该论文过于惊艳,杨振宁与李政道在一年后(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时年杨振宁35岁,创造了诺贝尔奖最快获奖速度记录[22][24] 杨-米尔斯理论 - 1954年,杨振宁与学生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理论”,这是首次有人用严谨的数学方式构建一个可能统一解释四种基本力的模型[24][26] - 该理论采用与归纳法相反的研究路径,通过逻辑和数学推导出规律,并预测未来实验结果[26] - 该理论重要性在后续几十年被反复证明,直接基于该理论产生了7个诺贝尔奖,另有几十个诺贝尔奖是从该理论发展而来[27] - 基于该理论还产生了6个菲尔兹奖,该理论被誉为“诺贝尔奖量产机”,至今仍在帮助科学家解决最前沿的物理学问题[27][28] - 2004年该理论发表五十周年时,杨振宁获授美国鲍尔奖,其工作被认为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工作并列[28] 对中国科学界的贡献 - 杨振宁属于理论科学领域,而当时新中国面临生存压力,更需要钱学森、邓稼先等应用科学领域人才解决“怎么搞”的现实工程问题[29][30][32] - 钱学森曾表示,是国家要杨振宁留在国外,他在外面的作用远比国内大[32] -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杨振宁立即返回祖国,为落后于世界水平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最新知识,引导了正确研究方向[32][34] - 杨振宁1971年回国前准备的科学家名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时正遭受不公待遇的科学家,如邓稼先[34] - 杨振宁为中国培养了10个以上的中科院院士和5个大学校长,将清华大学三个物理研究领域提高到了世界一流水平[34][37] - 杨振宁捐出数百万美元个人财产,在国内各大高校兴建了60多个物理实验室,极大提升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硬件水平,有时甚至亲自为本科生授课[34] - 杨振宁领导了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发展,手把手带领中国理论物理学界跟上世界先进水平,在凝聚态物理领域,清华大学已位列世界顶尖梯队[37] - 杨振宁至少带动了中国科学界往前走了十年[38] 基础研究的长期价值 - 当前中国在芯片、航空发动机等领域距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未来进入“无人区”后,需要最基础、最底层的理论突破来支撑发展[40][41] - 杨振宁在基础物理理论方面的贡献,避免了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高温超导等未来科技上可能遇到的难以逾越的困难[41] - 理论物理学家的使命不应简单按国籍分类,其服务对象是全人类,工作意义属于全人类成就[43][45]
改变国人“自觉不如人”心理,杨振宁已在星河恒久闪耀
第一财经· 2025-10-19 22:33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 - 1957年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8] - 与罗伯特·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理论",该理论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 [9] - 被普遍认为是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科学贡献远超诺奖 [8][9] 杨振宁的学术生涯与教育理念 -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1948年获博士学位 [6][7] - 强调抽象理论须与实验结合,物理学应一砖一瓦地构建,此观点受恩里科·费米影响 [6] - 支持中国科大少年班,主张不应给学生太多束缚,应支持其向擅长方向发展,并提倡高校间多办学术讨论会 [15] 杨振宁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 上世纪70年代起多次回国访问讲学,2003年正式回国定居清华,将精力投入中国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12] - 创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为学校基础科学研究做出奠基性贡献 [12] - 鼓励包括姚期智在内的一批科学家回国,推动了量子信息等方向的布局,并对中国超冷原子技术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14] 杨振宁的深远影响 - 其逝世震动了海内外科学界,《纽约时报》评价其数学美感帮助揭示了自然界运行规律中出人意料的"扭结" [5][6] - 著名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称,杨振宁在量子领域未受普遍重视时已对其发展前景高度关注 [14] - 其影响力超越物理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表示杨振宁的离去是整个科学界的损失 [15]
改变国人“自觉不如人”心理,杨振宁已在星河恒久闪耀
第一财经· 2025-10-19 21:48
杨振宁的学术生涯与科学贡献 - 1957年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4] - 与罗伯特·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理论",该理论被视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5] - 被评价为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4] - 在芝加哥大学师从爱德华·泰勒并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3][4] 杨振宁对中国科学事业的推动 - 2003年正式回国定居清华大学,将毕生所学投入引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培养青年人才的事业中[1][7] - 作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始人,为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做出奠基性贡献[7] - 鼓励包括姚期智在内的一批科学家回国,推动了量子信息等方向的布局[9] - 支持中国科大首创少年班,提出不要给学生太多束缚,应支持他们向擅长的方向发展[10] 杨振宁的科学思想与影响 - 认为大自然是极其微妙的,自然物质的深度是人类无法测透的,并以人类大脑约1000亿个神经元为例说明[7] - 提出科技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发展研究与应用研究三个层面,并预测未来三四十年全球科技发展重点将向"技"倾斜[12] - 其科学成就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1] - 其影响力超越物理学,支持了中国更广泛科学事业的发展,被多位科学家誉为科学界的巨大损失[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