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建议
icon
搜索文档
作者、专家和顾问,这三种角色到底有什么区别?
虎嗅· 2025-09-23 14:33
作者、专家与顾问的角色定位与区别 - 作者的核心价值在于解释世界,通过分析现象背后的逻辑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使读者获得新的理解角度 [4][7] - 专家的核心价值在于总结规律,能够抽象出一套框架来解释方法为何有效、适用的场景以及局限性,例如将AI落地分为个人效率工具、团队协作工具和业务流程重构三个层次 [10][12][13] - 顾问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问题,在专家的框架基础上,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定制方案并陪同落地,类似于医生的“望闻问切” [42][43][44] 不同角色的能力要求与产出差异 - 作者的工作产出是见解和文章,侧重于打开视野和提供新角度,但内容往往是一次性的,缺乏可复用的方法论 [32][33][34] - 专家的关键能力是将杂乱的经验知识梳理成可支撑培训和落地的框架,把“弹药”打磨成“武器”,其产出是能够跨场景复用的方法论 [13][16][36][40] - 真正的顾问需要具备诊断能力,并长期扎根企业进行调研和项目执行,其模式是“小客户不接,大客户死磕”,项目周期可能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 [49][50][62] 国内相关行业市场现状 - 国内市场上存在大量“经验搬运型”专家,其特点是直接搬运特定企业(如华为、阿里)的成功经验作为通用解决方案,但容易因行业、组织文化和发展阶段差异导致水土不服 [22][23][24] - 顾问行业存在“医派”与“药派”之分,“医派”注重诊断和定制,而“药派”则倾向于一套方案走天下,后者在国内市场更为普遍,部分原因是企业追求“快药”以及流量焦虑 [45][48][53][61] - 市场环境催生了大量以培训课形式出现的“方法论”,这些内容本质是个人经验打包,缺乏诊断环节,属于“药派”思维,培训课成为企业低成本试水的入口 [54][55][58] 行业发展趋势与商业模式 - 西方顶尖咨询机构(如麦肯锡、埃哲森、IBM)依靠深厚的理论体系(战略管理、组织心理学等)和成熟的工具箱(诊断模型、分析框架)服务于高端客户,采用长期深度合作模式 [19][20][49][50] - 国内部分顾问机构采用“闷声发大财”的商业模式,专注于服务特定客户群体,年收入可达数百万元,但市场知名度相对较低 [63][64] - 企业受短期KPI和流量焦虑驱动,更倾向于寻求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这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上“药派”顾问和快速培训课程的供给 [60][61][65]
作者、专家和顾问
36氪· 2025-09-23 09:22
文章核心观点 - 作者、专家与顾问是三种不同层级的角色,分别对应解释世界、总结规律和解决问题 [27] - 创作者的发展路径通常是从作者进阶到专家,再从专家进阶到顾问 [28] - 国内咨询行业存在“医派”与“药派”顾问的显著差异,市场环境催生了大量缺乏诊断环节的“药派”顾问 [19][21][24] 作者角色分析 - 作者的核心价值在于解释世界,通过拆解现象背后的逻辑,以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3][5] - 作者类似于解说员,能够清晰地解析场面但未必能亲自实践 [4] - 当前内容创作领域孵化出大量作者,但其交付物多停留在媒体观察层面,缺乏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 [2][5] 专家角色分析 - 专家与作者的关键区别在于能否抽象出规律和框架,解释方法为何有效及其适用边界 [7][8] - 专家的价值在于将杂乱的经验知识梳理成可复用的方法论,支撑培训和落地 [9] - 西方专家多为“方法论型”,依托理论体系;国内部分专家则为“经验搬运型”,依赖特定企业案例 [10][11] 顾问角色分析 - 顾问在专家框架之上,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定制和落地,属于“医派” [18][22] - 国内市场上“药派”顾问盛行,其特点是将一套方法(如IPD、BLM)套用于不同企业,缺乏针对性诊断 [19][20] - 顶尖国际咨询机构(如埃哲森、IBM、麦肯锡)采用“医派”打法,服务大客户且项目周期长 [22] 方法论层级划分 - 见解是基于个人观察和直觉的临时心得,价值在于提供新视角但生命周期短 [14][15] - 建议是针对特定场景的可操作路径,比见解更实用但跨场景适用性差 [16] - 方法论是最高层级,能抽象出规律形成框架,具备跨场景复用的能力 [16][17] 国内行业环境观察 - 企业普遍存在流量焦虑和短期KPI压力,更倾向于寻求“快药”式解决方案而非长期诊断 [24][25] - 培训课程成为企业低成本试水顾问服务的入口,进一步强化了“药派”逻辑的市场地位 [24] - 真正的“医派”顾问往往长期服务于企业且低调,而市场上活跃的多为推销标准方案的“药派”顾问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