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方法论
icon
搜索文档
中泰资管天团 | 王路遥:考上大学就好了…吗?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7-24 17:42
高考与大学过渡期的挑战 - 大学阶段的核心挑战在于方法论和选择能力的缺失 高中教育强调标准化训练 而大学需要自主决策和差异化发展[2] - 新生普遍存在"两个不知道"困境 60%以上学生缺乏明确方向 少数人存在方法论缺失问题[3] - 大学教育模式类似战略游戏 需要资源分配决策 复杂度较高中提升300% 胜负判断难度显著增加[5] 选择能力的培养路径 - 职业选择需解决双重问题 内部需完成自我认知评估 外部需建立信息处理能力[5] - 当前志愿填报呈现同质化特征 超80%考生追求"钱多事少离家近" 反映自我认知缺失[5] - 信息获取能力存在代际断层 互联网时代仍存在显著的信息消化障碍 基础教育未培养该能力[6] 方法论的构建体系 - 大学学习广度较高中扩展5-8倍 需掌握跨领域学习能力 包括科研/求职/创业等场景化技能[7] - 传统"教科书-题型训练"模式仅覆盖20%学习需求 需建立动态方法论体系应对复杂问题[7] - 证券市场可作为方法论训练场 通过"研究-判断-验证-修正"四步循环提升决策能力[10] 证券市场的教育价值 - 市场波动可量化人性特征 通过收益风险比测试真实风险偏好 误差率低于30%[10] - 投研决策链完整复制商业世界判断流程 信息处理环节需覆盖年报/宏观数据/第三方观点等多源信息[10] - 模拟交易可降低90%试错成本 有效提升决策系统迭代效率 适合作为能力培养切入点[11] 职业发展关联性 - 先进制造领域研究需产业链视角 新能源/机械行业存在40%以上的信息交叉验证需求[14][15] - 横向比较方法论可提升投资胜率 在ESG主题投资中应用效果显著 超额收益达15%[14]
老板不会告诉你的秘密:方法论越简单越危险
虎嗅· 2025-06-27 13:12
方法论的定义与形成 -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理论体系,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1][2][4] - 方法论的形成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解法、形成案例、抽象方法论、传播迭代、最终形成理论 [5] - 评价方法论的三大指标:简单性、适用性、有效性,能做好两项已属不易 [7] 方法论的核心组成与特点 - 由不可见的底层逻辑和可见的实践流程两部分组成 [11] - 按流程操作可保证结果下限但可能限制上限,缺乏灵活性 [10] - 实际使用时需增加细节降低适用性以提高有效性 [9] - 抽象精炼的方法论在简单性和适用性上表现好,但有效性会打折扣 [8] 方法论的应用价值 - 对熟练者能提升效率减少失误,对不熟练者可能无效 [16][17] - 类似"光照手电筒",有相关能力时才显现作用 [15] - 需要匹配大量知识和信息才能有效运用 [19] - 只有在具体问题环境中才能体现价值 [31][32] 具体方法论案例 - 《瞬变》方法论:提供清晰目标、引入感性驱动、控制外部环境路径 [11] - SWOT分析是常用战略方法论,但需要高质量内容填充 [20] - 5W2H适用于问题拆解和团队复盘,聚焦目标而非根源 [36][39] - 案例:通过明确奖惩解决学生纪律问题 [41][43] - 特点:适合简单单一问题,不适合复杂问题 [44] - SMART原则用于目标设定: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有时限 [46][50] 方法论与学习的关系 - 读书识人是长期训练过程,属于"心法"而非即时可用的"招式" [28][29] - 方法论有用性取决于是否处于需要解决问题的环境 [31][32] - 名人经验需结合自身情况,简单模仿可能适得其反 [24][26]
“奥派”死了?过气的先知还是被低估的信条
搜狐财经· 2025-06-25 11:24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导论出版 - 上海三联书店引进出版史蒂文·霍维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导论》,为中文读者提供理解该学派基本理论的重要参考[1] - 该书采取"广义的历史方法"论述奥地利学派的核心观点,包括主观主义、不确定性和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市场的"自发秩序"[4] - 全书共分九章,分别讨论奥地利学派的重要概念和发展,如市场过程、自发秩序、资本和计算、价格和知识等[4] 奥地利学派的历史起源 - 奥地利学派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的"边际革命",这场革命导致经济学基础从劳动价值论转向效用价值论[5] - 门格尔与杰文斯、瓦尔拉斯共同提出边际效用论,但门格尔更强调经济价值的主观性,认为经济学的核心是"人类的知识"[5][8] - 门格尔的价值理论核心是主观主义,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它能满足需求的认知,而非商品本身固有的属性[5] 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 - 门格尔和米塞斯强调区分"精确定律"和"现实-经验主义概括",认为经济理论是先验的,无法通过经验验证[6] - 奥地利学派怀疑计量经济学,认为其无法通过统计发现普遍化真理,因此更关注定性研究如访谈和历史文献[6] - 米塞斯提出经济学是"想象的建构",经济理论是先验的,通过理性演绎得出,而非后天经验归纳[9] 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 - 米塞斯-哈耶克商业周期理论认为,货币供给超过需求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商业周期[10] - 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会导致人为低利率,推动信贷扩张和物价上涨,最终引发经济泡沫或货币体系崩溃[10] - 奥地利学派主张经济衰退是纠正虚假"繁荣"的机制,政府不应通过制造新通胀来解决衰退[12] 哈耶克的知识论 - 哈耶克认为经济学应从行为人的感知和观点出发,价格体系传递知识并引导经济主体行为[15] - 计划经济无法利用分散的、与环境相关的默会知识,这是奥地利学派反对计划经济的重要依据[15] - 哈耶克不同意芝加哥学派的观点,认为理解人类行为必须基于对现实的感知,而非简单预测行为[17][18] 奥地利学派的复兴与争议 - 20世纪70年代哈耶克获诺贝尔奖、诺齐克出版自由意志主义著作等事件标志着奥地利学派的复兴[1] - 该书被批评对奥地利学派进行"大清洗",刻意塑造正统族谱,忽视熊彼特等重要人物的贡献[20] - 奥地利学派存在过度抽象的自由放任倾向,忽视现实中许多"选择"是在无力或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做出的[22]